田静莉
(陕西省信息中心,陕西 西安 710006)
2017年,陕西粮食产量达到1216.2万吨,连续多年保持丰收;第一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7.9%。2016年,粮食单产达到3993.7公斤/公顷,农业人均产值为9946.21元/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7年增长9.2%,增速连续8年快于城镇居民收入,并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6个百分点。
陕西渭北水果、秦岭南北麓猕猴桃、陕北肉畜、关中奶畜、秦巴茶、渭北陕北南部和秦巴山地蔬 菜、陕北沿黄大枣、秦岭山地与渭北核桃已成为国内外知名农产品品牌。我省现有渭南和延安两个市域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区)、富平县等5个县域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杨凌等6个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
我省有17个区县入选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在全国率先制定旅游村镇建设标准并成功打造79个旅游特色名镇和120个示范村。2017年乡村旅游接待人数占总接待游客人数的38.6%。农产品加工、物流、科技服务、劳动培训得到较快发展,农副产品县镇级就地加工率达10%,基本实现乡镇级建成产权交易平台,并组建了省农业产业化融资担保公司、陕西农业信贷融资担保有限公司。
近年来,陕西逐渐摸索出“照金模式”、“武功模式”、“山阳模式”等多种成功的电商发展模式,2017年通过阿里平台卖出的商品金额增长38%,其中苹果、枣、猕猴桃、柿饼、羊奶粉等农副产品销售火爆。全省共有49个区县入选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名单,其中36个为国家级贫困县和革命老区,农村电商是农业信息化和农村脱贫攻坚的有力助推器。
陕南气候适宜种植中药材、山林特产,但地处秦巴山地不便大范围种养;陕北黄土高原的特色生物品种,若大面积种植其品质、营养就会下降;小麦等主粮产区局限在关中地区,可见,地域和自然条件的约束使得我省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农产品很难实现规模化种植。
我省在农作物良种繁育、植物有效成分提取、特色农产品保鲜储运、农业信息化环境监测等农业现代化核心技术上的瓶颈亟待突破,科技推广应用及管理服务远不能满足新时期现代农业发展需求。与此同时,农业机械化水平仍比较低,主要表现为大型农用机械应用比重小,畜牧、养殖类机械运用不足。
我省农民人均耕地面积1.6亩,不足世界人均一半;旱地占现有耕地近70%,耕地亩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的69%,干旱缺水是农业发展最突出的矛盾。农村用地复垦缓慢、近几十年以来城镇化迅速推进占用较多优质良田,生态保护建设挤占了部分农业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导致全省土地质量和数量下降。此外,土地流转机制不活也极大地制约了土地的有效供给。
2016年,我省粮食自给率低于85%,口粮自给率低于75%。玉米是我省第一大粮食作物,近年来呈供过于求状态;省内肉类消费缺口约50%,禽蛋供需缺口达到20多万吨;奶类产品可以满足省内需求并具备供应外省的能力;水果、干果、蔬菜呈季节性供求不均衡。另外,受农产品生产技术相对落后、产销缺乏统一标准、品牌推广营销不够、农产品国际产能合作欠缺等因素影响,陕西在国内外能占据较大市场份额的农产品基本上只有苹果,农产品出口品种过少。
以关中平原为主的陕西省是西北地区重要主粮生产基地,全省小麦和玉米播种面积、粮食产量占西北地区比重超过三成。土豆种植面积居全国第七,其中榆林土豆产量位居全国第二。陕北小杂粮品种多、质量好、分布广。近20年我省水果种植面积、产量和产值均居全国第一。茶叶、蔬菜、食用菌、核桃、板栗、红枣、药用植物等多种特色农产品产量均在全国占有较高份额。
秦巴山区是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生态脆弱,因此我省承担着国家重要的生态保护任务。杨凌国家级高技术农业示范区担当推动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国家战略任务,陕西由此成为杨凌示范区就近就地试验示范的干旱半干旱农业、节水农业的核心试验示范区域。
国务院先后发布的《川陕革命老区扶贫攻坚规划》和《陕甘宁边区振兴发展规划》基本覆盖了陕西全境,可见我省脱贫攻坚任务之重。2018年还有88.5万贫困人口脱贫,13个贫困县摘帽的艰巨任务需要完成。陕西城乡居民收入比为3:1,农村居民享有的教育、医疗、卫生、社保、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待遇仍低于城市居民。
关中农业发展重点是确保粮食稳产高产,提升饲料作物比例;陕南重点发展复合、循环式农业;陕北重点发展种养结合式农业。打造“种养加销旅”产业链,与国际食品安全质量标准接轨,塑造肉蛋奶果蔬特等农产品知名品牌,积极拓展国内外农产品市场。发展大田托管、储藏物流、产业链金融等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推进农林业与商旅会务、休闲旅游、科普教育、养老医疗等产业深度融合,积极发展智慧乡村游。鼓励城市周边乡镇发展大数据产业小镇、翱翔小镇、硬科技小镇等。依托阿里、京东等知名电商企业,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
以关中渭河平原粮经及渭北台原果蔬、陕北牧薯杂果蔬、陕南林特药茶为主产,规划布局连片发展带。指导建设一批国家和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并就近配套建设加工制造和现代服务产业园区。推广耐旱品种种植、节水保墒技术,推进资源保护和生态修复。严控化肥农药、饲料添加剂品类和用量增长幅度,实施畜禽粪污综合利用,构建美好乡村复合生态系统。
推进落实农村“三权分置”办法,研究承包期内土地经营权实现高效流动的新模式,加快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构建资本足、功能强的现代农村金融体系及多样化、规范化的市场化融资机制。以农作物良种繁育、节水防虫、精深加工等为重点开展农业科技攻关,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和农业科技创新激励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