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阳县农业机械化管理局 唐文达
祁阳县位于湘江以南,辖19个镇3个街道办事处,560个村(社区),总面积 2538km2,人口 108万人,耕地面积73.6万亩(1亩=667m2,下同),其中稻田60.4万亩。境内自然条件优越,地貌结构类型多样,光、热、水资源丰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配套较完善,土地、水质、天气等农业生态环境污染小。农业生产主要以“双季稻”、“稻油”模式为主,年均种植水稻面积(两季)100万亩左右,油菜20万亩左右。
祁阳县是以种植水稻为主的全国粮食生产大县,商品粮基地县。近年来,祁阳县把推广水稻机育插秧技术作为促进粮食生产的重要举措,采取宣传到户、培训到人、指导到家、服务到田、办点示范等过硬措施,在推广机育插秧上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到2017年底止,全县拥有插秧机616台,育秧播种流水线38台套,育秧硬软盘50万张,育秧大棚195座、8.06万平方米,育秧密室5座,床土整理筛选机、上土机、叠盘机等现代化育秧系列机械设备200多台套。有农机专业合作社39家,其中纳入省农机专业合作社补助项目扶持的24家。全县承包耕地30亩、100亩、300亩以上种粮大户分别达2336户、557户、168户,大户种粮面积占全县粮食总播面48%。去年全县23个镇(办、乡)全面铺开,开机插秧的大户有185户,种植专业合作社有28家,新增各类插秧机90多台,年完成机插面积33万亩。全县机耕、机收、机插作业率分别为96%、62%和33%,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作业水平为64%。
在今年组织开展的“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大调研活动中,通过调查、走访、座谈等形式,从中了解到,当前祁阳县机械化育秧面积少已成为制约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突出短板。2017年,祁阳县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虽已达到了64%,但水稻机插率只有30%左右,为机育秧更是徘徊不前。究其原因,当前存在3个突出问题:
(1)水稻工厂化育秧萎缩。2012年来,县政府投资1500多万元,创建了祁阳智能工厂化育秧中心,分白水镇和黎家坪镇两址,总面积为80亩,共建大棚面积2.5万平方米,添置了插秧机、播种流水线、床土整理筛选机、上土机、叠盘机等现代化育秧系列机械设备,年育秧能力为2.5万亩,为加快水稻机械化育插秧奠定了基础。此外,银光粮油股份有限公司也采取了为农民代育秧、代机耕、代机插、代机收、代烘干、代储藏的办法,解决了部分农民为机育秧的问题。但近两年来,由于种种原因,县智能工厂化育秧中心不但没有扩展,反而停办了;银光粮油股份有限公司也停“代”了,相对来说,就减少了全县的机育秧面积,制约了全程机械化的发展。
(2)具有为机育秧能力的专业合作组织少。纵观祁阳县已经注册成立的39个农机合作社,真正具有为机育秧能力的合作社只有县鑫穗、家乐、新春、同创等10多家合作社,还不到50%。有的农机合作社种植规模比较大,水稻生产机械比较多,但为机育秧能力太小;有的农机合作社原来虽然建起了育秧大棚,当年也育过秧,后来由于多种原因却偃旗息鼓了;还有的农机合作社一直没有为机育秧设备,机插秧都是从育秧中心购商品秧来完成任务。因此,合作组织的育秧能力还远远不能适应水稻机插秧的需要。
(3)为机育秧的机械设备少。从目前祁阳县的情况看,有育秧密室、大棚、播种流水线、床土整理筛选机、上土机、叠盘机等现代化育秧系列机械设备合作组织和大户仅有几家,大多数农机合作社和大户在为机育秧上还是刚刚起步,根本谈不上规模推广和发展。目前的育秧大棚也越来越少,有的大棚随着时间的推移,风雨的侵袭,倒的倒,斜的斜,烂的烂,不整修或重建,根本不能再育秧。
为机育秧是解决水稻机插秧的第一个“关卡”,为机育秧不过关,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是一句空话。因此,解决好为机育秧的突出问题是实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重中之重。
(1)加大资金投入。从实地调查和走访中了解到,机械化育秧有四大好处,一是出苗快且安全,二是出苗整齐芽子粗壮,三是育秧能力强,四是育秧成本低。因此,建议各级政府加大对机械化育秧的投入,在推广育秧机械和设备上,除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外,还要给予累加补贴;在建造育秧大棚上,按建成投入使用的面积给予一定的补贴;在推广为机育秧技术上,要加强对合作组织和种粮大户的专业培训力度,解决一定的培训经费;在机械化育插秧上,要按实际面积给予一定的作业补贴。
(2)创建育秧工厂。一是创建县级大型机械化育秧工厂。建议以湘江为界创建2个大型机械化育秧工厂,每个育秧工厂年育秧能力为5万亩,确保为机育秧稳步推进。并采取统一征地、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统一运作、统一管理的模式,在技术上加强农机与农艺相结合,力求质量与效益并重。同时,做到预约登记,订单服务,方便农民。二是创建机械化育秧中心。从现有的农机合作组织或种粮大户中选址定点,每个镇要建立一到两个年育秧能力为2万亩的机械化育秧中心,就近解决农民为机育秧难的问题,从而加快水稻全程机械化的步伐。
(3)加快土地流转。一是在稳定土地承包责任制不变、农民和承包者均能受益的前提下,稳步促进土地流转进程,把土地集中到有知识、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农业经营主体及种粮大户手里,进一步释放能量,促进为机育秧机械化、规模化发展。二是加大农田基本建设的改造力度,培育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种粮大户,加速土地流转,走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之路,提升为机育秧能力。要站在确保粮食安全,确保农业、农村稳定的高度,把突破水稻生产育秧瓶颈作为实施振兴乡村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通过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财政投入力度,认真抓好农田改造及农村机耕道建设,为做强水稻机械化育秧这个弱项打造良好的玩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