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17日,记者从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在湖北洪湖召开的全国水稻绿色生产技术模式现场观摩交流会上获悉,以水稻生产为本,以稻田生态系统为基,以稻经轮作、稻禽协同、稻渔共生为主的“水稻+”模式,加出了千斤粮万元钱绿色优质可持续。
据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刘天金主任介绍,“水稻+”是在稳定水稻生产、守住水稻产能底线的前提下,以优化稻田生态系统为基础,通过改进提升和集成创新传统模式形成的稳粮优经、种养结合、绿色高效的现代种植制度,是提高品质、推进绿色兴农的有效途径,是保障供给、实现质量兴农的必然选择,是增加效益、加快品牌强农的关键举措。
刘天金告诉记者,从各地实践来看,“水稻+”跳出了传统单一作物的生产局限,+优了结构、+高了品质、+亮了绿色、+速了融合、+多了效益。通过拓展稻作功能,借助生态循环系统内在的共生互促,减轻了资源压力,实现了一田双收、一水两用、一种两收、生态高效,显著提高了种稻收益,以稻虾共生为例,一般稻谷产量500~550kg/667m2,小龙虾125kg,产值5000~6000元/667m2,纯收益2000~3000元/667m2,是传统水稻种植收益的2~4倍。通过稻经结合、水旱轮作,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培肥地力,减轻病虫害发生,据统计,稻渔共生模式可减肥20%~30%、减药30%~40%。通过与养殖业结合,进一步发挥了稻田的湿地功能,实现了种养业良性互动、农业绿色可持续。通过拓展稻田功能,延伸水稻产业链,形成稻作内部有机融合、稻作全产业链融合以及产业基地建设、社会化服务、农产品加工、农耕体验、农产品展销、乡村生态旅游、休闲养生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融合模式,成为现代农业跨越式发展的新引擎。
据悉,全国农技中心从去年开始组织实施“水稻+”绿色高产高效生产模式集成示范,今年4月又印发了《全国“水稻+”绿色高质高效模式示范推广实施方案》,在各地高度重视和积极推进下,涌现出了“水稻+虾”“水稻+蟹”“水稻+鳖”“水稻+再生稻+油菜(绿肥)”“水稻+黑木耳”“水稻+西兰花”“水稻+鱼+鸭”“水稻+羊肚菌”等一大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水稻+”综合种养模式,既充实了“米袋子”,又丰富了“菜篮子”,还鼓起了农民的“钱夹子”,更调动了农民水稻生产积极性。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水稻+”应用面积已近167万hm2。据专家测算,在我国现有3000万hm2稻田中,约10%的面积适合发展“水稻+”。刘天金表示,稻田是“水稻+”整个生态系统的载体,今后要坚决守住水稻产能这条底线,严防“重经轻稻”、“渔强稻弱”现象,坚决杜绝稻田非粮化,坚持适区、适情、适量、绿色发展,着力推进“水稻+”551工程,即用5年时间,发展适宜区300余万hm2,实现年经济效益1000亿元,让昔日传统稻田成为有看有玩有吃、好看好玩好吃的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