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锦琼 肖世维 青思含
(四川大学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四川 成都 610041)
为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业理念和主动学习精神,落实我校培养“具有深厚人文底蕴、扎实专业知识、强烈创新意识、宽广国际视野的国家栋梁和社会精英”人才的目标,我院于2010年开始全方位推进“探究式教学和研究性学习”改革,改变死记硬背,平时没有作业,只依靠期末考试成绩评定学生学习成绩和能力的现状。在此过程中,医学生的全过程教学改革主要通过“探究式—互动式—小班化教学”模式实现。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欲望。”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主动学习?我们通过转变教学观念,改变以灌输为主的教学模式,实施“以学为中心”的“探究式—互动式—小班化教学”课堂教学新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开放性思维和评判性精神。
确立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将教师的角色从“讲授者”变为“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强调“授之于鱼、授之于渔、授之于欲”,紧紧抓住“45分钟课堂”主战场,希望师生双方达到课堂1分钟,课下10分功[1]。老师上的每一堂课都是经过他们精心设计,吃透了内容的精彩演绎,并在讲授过程中增加教师和学生间的高效互动[2],激发教师教学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协作精神、创新思维、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探究式—互动式—小班化教学”中,不仅将有教学经验的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通过大班授课,小班讨论和小班分组讨论,创新性地实施,同时,还充分利用各类在线精品课程以及课程中心在线考试,课后作业的布置与点评,多途径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监管与反馈。在各类智慧教室中利用现代化设备,开展不同形式的互动教学,增强了知识讲授的兴趣性,提高了教学过程的互动性,激发学生主动学习。通过布置创新家庭作业,非标准化答案考试等教学手段,加强学生深度思考问题的训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自学能力和终身学习的习惯。
向“45分钟课堂”要效率、要质量,实施“探究式-互动式-小班化教学”新模式难度大,困难多。这对师生双方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教师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去设计和完善课堂教学方案和内容,启动思维去设计开放性思考题,寻找共享资源,根据医学发展,建立并完善针对学科知识需要的PBL案例库、组织案例讨论、批阅各类作业等。另一方面,学生也需要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完成各种类型的课后作业,同时也改变了老师和学生已习惯的教学和学习方式。如何推动这一教学改革,激发教师和学生主动参与?观念先行,以点带面,先试点后全面,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由于全过程考核和形成性评价从理论到实践对大多数老师来说都是新生事物,因而我们采取不同方式多途径向教师介绍国家和学校的人才培养观,宣讲开展“探究式—互动式—小班化教学”的目的和意义,进行全过程教学改革。从不同学科中寻找热爱教学,喜欢教学工作的老师开始新的教学模式的试点,并制定激励措施,鼓励老师们积极参与。
经过2014年到2016年两年多的试点,通过学习、调研和总结,形成“探究式-互动式-小班化教学”课堂教学全过程考核和形成性评价方案,具体如下。
2.1.1 考核形式多样化
通过多样化考核形式,真实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除继续做好传统的笔试(闭卷考试、开卷考试、半开卷考试)外,鼓励采用成果性考核(大作业、调研报告、读书报告、课程设计与课程论文等)、投票仪及网上考核、自我评定与小组评定考核(学生笔记、学生学习总结、小组协作与配合意识、团队贡献等)等多种方式进行考核。
2.1.2 考核内容科学化
过程考核内容要有利于达到学科人才培养目标,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从牢固掌握“三基”到各种能力如文献资料检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写作能力、表达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的培养都要设计科学的考核方式,针对不同类型课程(纯理论课,理论实践结合课程)制定不同的考核方案。
2.1.3 考核时间全程化
结合课程特点,采取不同形式的考核,及时掌握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教学的反应和掌握知识情况,通过科学的记忆与思维规律来强化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掌握知识的科学性。
2.2.1 课程考核方案
考核方案由教研室主任和课程负责人负责。由他们组织课程组成员在接到教务任务,讨论后完成课程考核方案。课程考核方案包括三部分内容:教学目的和内容,过程考核和形成性评价手段、内容,期末考试试卷方案。这三部分要体现学科的特点,教师的教学特色和专业人才培养特色。为教师能更好的理解和拟定考核方案,学院根据不同的课程类型,列举了不同的模板作为范例供教师参考。
2.2.2 成绩构成方案
课程成绩构成方案对学生课堂学习、课后复习,学习积极性以及“三基”掌握和创新能力培养都有较强的引导作用,学院规定平时考核成绩的总和至少占总成绩的50%,期末成绩不能超过总成绩的50%。由于过程考核成绩分量重,因而,平时成绩的具体构成方案在该教学改革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2.2.3 平时成绩来源及要求
平时成绩的来源、考核内容、评分标准和形成性评价结果,关系到能否引导学生课后忙起来,是否进行主动学习的关键环节。教师对这一环节正确的把握,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创新思维培养的关键。学院除科学设计不同层次课程进行平时成绩来源的途径和次数外,组织交流使用共享资源和现代教学设备如投票仪和手机互动等的技巧和经验,形成性评价的方式方法,提高教师开展全过程教学的水平和能力。
在医学生中实施全过程考核和形成性评价,改变了传统以记忆为主的医学生课程学习和学科知识掌握学习形式,杜绝一到期末考试通宵拼命啃书本现象。经过近5年的实践,医学生基础课程学习不及格率大大减少(2013年为10.5%,2017年为5.3%),医学基础课程中的“四大名补”课程名声减小。医学生“不活跃”、“呆板”的传统印象正在被“聪明、活泼”所代替。
在实施全过程考核的课程中,课后作业形式多样(如课程中心布置的按照时间要求完成的客观性和非客观性试题,非标答案试题和PBL分组案例讨论等),课堂测验随机多变(如通过投票仪和课程中心进行的核心内容的标准答案考试),真正让学生和老师,课上1分钟,课下10分钟。教师因此会吃透并超越教材,想方设法来提升自我[3],这样才能全面去评价和考核学生。学生要提前预习,课后复习并查阅资料,组织小组讨论,才能更好地配合完成PBL案例讨论,高质量地完成课后作业和平时测验。
由于教师花费心血精心设计和组织,学生进行了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以及综合的训练,因而,课堂教学的重点不再是教师花大量时间讲述教材中大部分学生都懂的基本知识,而是最大程度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和互动性,通过点评学生的作业和讨论,不断地激发学生想问题、提问题、分析问题和讨论问题[4]。从而训练学生探究问题的思维和能力,培养协作精神以及批判性和发散性思维能力。
我们在医学生实施全过程考核和形成性评价中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拓展和创新,注重培养学生的求同思维和协作精神[5]。但,实施的全过程考核和形成性评价也存在需要完善和改进的地方。
从2017年期末试卷检查中发现,期末考试中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掌握程度有下降趋势,基本概念性试题的得分较2014年低3~7分。为预防该趋势的进一步发展,改进目前执行的全过程考核中成绩记载制度和课程学习合格认定标准:将简单的过程考核平时成绩加期末考试成绩等于60分认定为课程学习合格,改进为素质能力评价和“三基”掌握考核单独评定。两者综合认定,既达到能力培养目标,又达到“三基”掌握要求[6],方可认定为课程修读合格。
形成性评价(Formative Assessment)起源于20世纪七十年代的美国,随着对形成性评价认识的不断加深,衍生出新的术语“促学评价”(Assessment for Learning),二者实质相同[7]。形成性评价在“启发式—互动式”教学实践中用来识别和回应学生的学习过程,高水平地进行交互评价[8],促进学生学习,确定学生学习需要,适当调整教学重点与难点。学校医学发展中心将负责提升教师形成性评价的能力和水平。学院将组织不同学科教师通过互换角色,实践中体验、升华而进一步提高教师形成性评价的能力和水平。
由于开展“探究式-互动式-小班化教学”,实施全过程考核和形成性评价需要教师投入灌输式授课2倍的精力和时间,在投入和产出中如果没有较好的体制保障,教师投入教学的积极性就不能进一步被激发,新型教学模式对人才培养的作用就不能完全体现。因而,需要进一步完善激励教学的机制。
实践证明,开展“探究式-互动式-小班化教学”,实施全过程考核和形成性评价,能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引导学生进行开放性思维、创新能力的训练,提高医学生基础医学教学质量,为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强烈的创新意识、为人类健康服务的拔尖医学人才奠定坚实的医学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