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海祥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天津 300350)
机械类专业一直是理工科的热门专业,也是一门综合性较高,专业性较强的学科,需要一定的工科知识外还要一定的绘图能力。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进步与发展,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善,超大型工程甚至是世界一流工程的建设如港珠澳大桥、北盘江大桥等工程案例都对机械类的学生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关于提升课堂教学质量问题上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思考,希望可以帮助学科建设进行更好的实践与探索。
机械类专业的课程设计内容需要保持与时俱进,除了讲授基础的零部件理论知识及设计原理外,还需要针对新兴发展的新技术结合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改进,让学生能够快速上手新技术的学习和实践。传统的教学课堂,讲授的许多学习知识都是20世纪末整理汇编的教材知识,不仅不能够满足就业需要,而且严重阻碍了学生在新技术方面的创新实践与应用。许多老师现在依旧实行的还是通篇的理论教学,完全的灌输课堂,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率较低,走马观花的课程实习以及形式性的考核使专业教学质量得不到质的提升。除了课堂授课模式外,课堂教学内容也需要适应当前技术发展趋势,进行相应地课程更新。信息时代的口号已经提出了很多年,然而,现在课程设置中的诸多内容还是依旧沿袭传统的理论,缺乏与计算机编程知识的结合,故建议引入计算机编程知识。优点:①可以对传统理论知识进行强化巩固以转化为计算机语言;于依赖于计算机语言的可移植性,相关专业的老师和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相关实用软件框架及开发原理,针对自己感兴趣或研究内容进行系统化的专业软件定制与开发。在满足基础课堂教学内容的同时,深入学习计算机编程知识也是对学生深层次学习能力的锻炼。因此,对机械专业的学生来说,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迫在眉睫。
(1)转变教育观念,形成课改共识。要一改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课程理念,强调以理论为基,充分动手实践提升学生的专业储备。组织任课老师统一学习教育部下发的《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文件,并组织任课老师、课程负责人到一流学科校进行学科调研。同时,根据文件的主旨精神制定相应的课程建设管理条例,统筹安排任课老师分多个阶段在课程教学上全面实现教育观念的转变。针对从课堂流于形式忽视学生品德向首先建立良好品德再接受知识的转变、从通篇灌输理论知识向基于理论基础进行更多的应用实践和技术创新转变、从以老师授课为中心向学生主动学习为中心转变等课程改革问题达成基本的共识。老师的灌输式教学也和老师自身的认识有关系,现在许多对老师的科研成果考核的制度很不完善,过于看重课题申报以及专业论文发表,而忽视了作为老师的第一职业是教书育人,老师需要将自己掌握的知识在课堂上更好地讲解并授予学生,作为学生课后实践探索的重要依据
(2)学生分类培养,构建差异体系。学校目前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在专业技术知识方面均强调对某些技术技能的掌握,而教学质量的实质性提升还需要构建差异化专业人才培养体系。针对机械类学生的课程设计应当以创新能力为导向,务必更加注重课程讲授的知识与本专业科研技术发展的前沿性和国际化相一致,而不是一个PPT用多少届学生,毫无创新之处;需要增加新兴技术理论课程的教学课时数,技术是不断发展的,同时也在与诸多学科存在交叉发展,这就要求学生不仅仅学习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对相关的领域知识也要有一定的了解,不然在创新方面必然会存在一定的限制性,同时也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专业要求,老师需要根据学生的能力重点培养学生在该专业不同细分领域的匹配度,让学生更好地集中全力在某一细分领域进行科研创新突破;教学应当以学生的职业匹配能力为导向,巩固理论知识,强化动手实践训练、增加专业知识探索等课程内容占比,提升校外专业导师在课程建设上的参与度。
(3)导师责任核心,强化团队建设。对学生的必修课实施课程责任导师制度,学校应当投入更多的资源以责任导师为核心组建新型教学团队,一改以往一位老师全能型独当一面的教学模式,而是以该导师为核心,配备多名相关的讲师助理,实现课堂的多方位资源融合,形成课程教学向心力。针对教学团队的建设可以效仿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效的团队组建模式,组建的教学团队可以实现专业知识结构的互补,完成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融合,纸质资源与电子资源的融合。类似于研究生的教学管理模式,建立课程导师制度,每位导师可以针对一部分学生的能力和兴趣进行强化教学。除了正常授课以外,每位老师都可以作为几名学生的导师,指导他们进行更深层次地学习及科研活动,从而极大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提高了老师授课任务以外的科研工作效率。这样的师生合作模式可以更好地增加老师与助理老师、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协调性。根据初步的调研结果,对于要求参与学生课程改革试点组建教学团队的高校,不仅显著提升了高校课堂教学整体质量,而且学生在自主学习和专业技术创新上也出现了飞跃式提升,这为强化团队建设提供了充分的现实依据。
(4)创新教学方法,推进课程改革。学校应当持续增加教学资源投入,在保证教学团队组建的基础上,积极推进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在高标准的严格要求下,学院老师必须充分梳理总结好执教课程的教学规律,进行归纳总结细分使学生能够易于接受,同时还要持续推进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将评分最高的老师教学模式予以示范并大力推广。在机械类课程设计中,可以考虑将“分组辩论式”、“交互式”、“探讨研究式”、“多导师模式”、“模拟式”等研究性、创新型、探究式教学方式引进到以后的课堂当中,逐步替代以往的“满堂灌”、“一人言”式课堂。创新教学方式,使课堂的氛围不再枯燥,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率,增强课堂上老师与学生的持续性互动,有助于以学生自主学习方式的研究型教学方法得到逐步建立和推广。
(5)推进网课建设,实现资源共享。各种各样的网络教学资源被诸多网站堆叠在了互联上的门户网站,学生应该在情况允许下学会如何自己去寻找自己需要的学习资源,然而,也有一些网课资源需要付费使用,这部分资源可以依赖于学院的统筹协调得到解决。因此,学校应该致力于推进学生网络在线课程建设,根据学生的分类培养目标,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教学资源,使学生努力形成并坚持自主学习的习惯,同时老师也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如为不同培养方向的学生制定差异化的学习课程,丰富学生课程教学资源与学习形式。目前 学校已有机械类基础教育课程资源,双一流应用技术大学建设还将继续增加机械专业新兴技术网络课程,这将极大节省了老师和学生在资源查找方面的时间,也为老师可以更专注于教学方法的实践与探索提供了便利。学习资源的获取能力是学生自学能力的一种体现,目前,许多网络资源是公众资源,同时有很多高校已经建立了基于IPV6的网站,例如东北大学、武汉大学等,这些网站资源完全是公益性质的共享与学习,里面的资源又快又新,而且完全免费。在免费享用这些高级学习资源的同时,网站要求用户积极参与网站资源的共享与上传,使平台上的网络学习资源更多、更全、更新,有助于实现高校、教师、学生、平台等多方共赢,因此,高校应该积极地向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学习,建设类似的学习平台。除了校内资源建设外,还应加大与重点高校的资源共享平台建设,购买重点高校的网络资源课程入口,充分吸收高校的教学优势,弥补学校机械类专业教学资源的一些不足。
(6)新兴技术实践,校企融合对接。越来越多的企业现在倾向于与学校签订定向培养协议,尤其是许多名企会根据学校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批量招聘,为校企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合作开端,人才定制让企业有了充足的生力军。但是企业的发展经常会遇到新的技术问题,尤其是随着新兴技术的发展,许多新型问题都是在课堂上没有出现过的案例,甚至有的项目中都没有接触过,但是这些问题将是在校学生在日后就业工作中必定遇到的专业性问题,因此,企业与学校进行合作,让师生可以提前接触到新兴技术,有助于保证学生的就业能力。现在的校企合作模式越来越完善,企业全程参与指导订单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案。保证学生的理论学习课程外,还将定期组织学生深入企业生产第一线,学习企业的文化,适应工作节奏,逐步实现学生到就业的过渡,既能保证学习进展与技术发展的同步,也能完成校企合作中岗位能力要求与学生专业能力发展的快速对接。
提升机械类课程教学质量不仅要求完善理论知识课程,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同时还要进一步完善学生在实际生产实践中的能力培养,自主的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如果将上述的六点思考合理的应用到今后的课堂改革教学实验当中,那么对于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马超.“机械制图”专业基础课教学质量提升分析[J].民营科技,2017,11(3):230-231.
[2]徐斌.关于机械工程专业的智能控制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J].教育,2016,4(10):178-179.
[3]于喜斌.对高校通识音乐课程建设及教学的六点思考[J].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6,11(5):21-22.
[4]种文军.提升机械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策略研究[J].科研,2016,(12):67-68.
[5]刘野.高职机械电子工程专业课程创新教学模式思考[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版,2016,8(3):34-35.
[6]王宏卫,万熠,靳一帆.FDM 3D打印技术在机械专业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工具技术,2017,51(8):9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