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世界卫生组织(WHO)召集了多学科的结核耐药结核病专家,对耐药结核病的治疗策略进行了更新,并推出《WHO耐药结核病治疗指南(2016更新版)》,该指南对传统利福平耐药结核病(RR-TB)与耐多药结核病(MDR-TB)个体化方案中的抗结核药物进行重新分组和分类,即将药物分为A、B、C、D 4组,其中A、B、C组为核心二线抗结核药物,D组为非核心附加药物,具体内容如下。
A组:氟喹诺酮类,包括高剂量左氧氟沙星(≥750 mg/d)、莫西沙星及加替沙星。世界卫生组织(WHO)指出,这组药物为MDR-TB核心方案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可明显改善成年人RR-TB及MDR-TB患者治疗效果,因此若非存在绝对禁忌证,必须纳入治疗方案,纳入顺序依次为高剂量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加替沙星;对儿童RR-TB和MDR-TB(包括中国)同样推荐使用,但<5岁或体质量<10 kg的儿童慎用。
B组:二线注射类药物,包括阿米卡星、卷曲霉素、卡那霉素、链霉素。现有证据表明,二线注射类药物可提高MDR-TB患者治疗成功率,因此若非存在严重禁忌证,建议纳入治疗方案。对阿米卡星、卷曲霉素或卡那霉素的选择要根据现实效能分析决定,在上述3种药物均无法应用时,可将链霉素加入MDR-TB核心方案(链霉素不耐药的情况下)。对病情较轻的儿童,考虑到此类药物的危害可能超过潜在的益处,可不应用;但若对福喹诺酮类药物耐药,则尽可能保留B组药物。此外药物需严格监测毒副作用,最重要的毒副作用为听力减退和肾毒性。
C组:其他二线核心药物,包括乙硫异烟胺(或丙硫异烟胺)、环丝氨酸(或特立齐酮)、利奈唑胺和氯法齐明,这是WHO首次提出的新概念。WHO强调,在设计MDR-TB方案时需要纳入2种或2种以上C组药物。但在使用这些药物时应注意毒副作用。
D组:可以添加的药物,但不能作为MDR-TB治疗的核心药物,分为3个亚类:(1)D1组:包括吡嗪酰胺、乙胺丁醇和高剂量异烟肼。WHO认为,在无耐药依据、药物耐受性可以的情况下,通常在核心药物的基础上可以添加D1组药物,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成功率。(2)D2组:包括贝达喹啉和德拉马尼。(3)D3组:包括对氨基水杨酸、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美罗培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氨硫脲。WHO强调,这组药物仅在RR-TB或MDR-TB治疗时不能组成5种核心药物时才考虑使用。由于结核分枝杆菌在本质上对大环内酯类药物(如克拉霉素、阿奇霉素)耐药,目前亦无证据显示其与MDR-TB治疗有关,因此不建议将克拉霉素和阿奇霉素纳入MDR-TB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FALZON D,SCHÜNEMANN H J,HARAUSZ E,et al.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treatment guidelines for drug-resistant tuberculosis,2016 update[J].Eur Respir J,2017,49(3):1602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