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刚
(长江大学文理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0)
在当前农产品的生产和运输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纰漏,导致农产品出现一些质量安全方面的问题,所以说积极做好质量安全管理是非常关键的,它对于今后农产品的食用,保证人民群众的安全,是非常富有意义的工作。
(1)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组织制定了农业国家标准近2000多项,农业行业标准近4000项,农业地方标准近6000多项。其中涉及农产品和食品的标准2100余项(国家标准1032项,行业标准1125项)。标准的范围已从农作物种子、种畜禽发展到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热带作物、饲料工业、农业机械化、农村能源与环境、农业高新技术等各个领域,标准的内容也从原来的产品标准延伸到关键技术以及加工、包装、贮运等各个环节。但无论是从标准的数量还是标准的技术水平上看,这些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还远不能满足现代化农业发展规模,也不能满足市场流通、产品贸易、质量监控和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需要,还没有形成完善的既符合中国国情又与国际接轨的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很多农产品还处于无标生产、无标上市、无标流通的混乱局面,使农产品不能按质论价,严重制约了农产品质量的提高,也影响了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发展。
为适应我国农业发展新阶段的需要,国家标准委、农业部和财政部等从1999年开始,设立了农业行业标准制修订专项,加大了农业行业标准制定和修订的力度。全国人大常委会于2006年颁布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并于2006年11月1日执行。国家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基本上建立起一套既符合中国国情又与国际接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
(2)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就非常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检验检测体,农业部已在全国规划设置了179个部级农产品质检中心,目前已有164个部级质检中心获得农业部的授权认可和国家计量认证。同时,已有近50%的省(区、市)建立了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400多个县建立了以速测为主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但目前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普遍存在体系不健全、技术人员不足、检测手段薄弱和投入不足等问题。
(1)把好农产品产地环境关。确保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最重要是把好产地环境关,严格控制工业“三废”和城市生活垃圾对农业生态环境中的污染。全面开展食用农产品重点生产基地环境监测,保证农产品的产地环境符合要求。①做好水、土壤环境的监测,监测水、土壤中重金属、有害物质和农药残留状况;于生产基地、生产专业合作社、农民大户建立田间档案制度,对产品进行检测,建立质量证明制度,使生产基地到市场的质量问题落到实处,并得到保障;③在对其他小农户、小市场的管理上,开展培训制度,不断强化菜农的安全生产意识。农业部门要与环保等部门一起,严格农产品产地环境的管理,注重水源污染控制,以及农药化肥的污染控制。
(2)加强农业投入品风险监管。①农业投入品如肥料、农药、种子等生产经营者需建立档案管理制度,如记载名称、来源、进货日期、生产企业等有关信息。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定期对农业投入品的质量状况进行抽查检测,对有问题的,予以严厉查处,在源头上确保不合格产品不出厂销售;于大力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的生物制剂,推行综合防治和生物防治;③加强标签标识管理,推行农业投入品连锁经营。
(3)把好市场准入关。蔬菜产区实行产地编码、档案化管理、质量安全全程追溯。要严把食用农产品生产、销售、流通等各个环节的质量关。大型超市和专卖店要与生产基地产销直挂,实行销前检测、标识销售,连锁配送,诚信经营。建立健全索证索票、进销货台账制度,使不合格产品可溯源。
(4)坚持强化检验检测,着力提升监测预警能力。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和预警,提高风险监测和预警能力;建立本地区风险监测数据库。扎实开展风险监测、专项监测、监督抽查和普查工作,实施农药残留监控、兽药残留监控、水产品药残监控、饲料质量安全监控等监测监控计划,形成部、省、地、县4级结合的监测网络。围绕重点地区、重点品种、重点时段和重点农资,进行检验检测,以便及时发现农产品质量存在的突出问题和风险隐患,从而找准薄弱环节和工作切入点,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不断增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防范能力,有力保障农产品消费安全和生产安全。
在农产品的生产和运输的过程中,必须要保障其质量安全,也必须要保证其使用的安全,所以说积极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要灌输于每一个环节,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能够符合我国对于食品安全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冯忠泽,李庆江.农户农产品质量安全认知及影响因素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17,(4):76.
[2]袁仲,杨继远.农药化肥污染与食品安全[J].农产品加工学刊,2017,(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