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多维福利思想研究

2018-03-17 01:39上海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200093
关键词:福利发展

牛 海(上海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093)

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全面深化改革,注重经济增长质量,强力肃清腐败,狠抓生态文明建设,强调社会政策托底。这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都是以人民各方面的福利为出发点,以实现最广大人民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为根本宗旨,反应了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地位的基本立场,也是对人的全面发展理念在当代中国社会经济条件下的深刻诠释。

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人民福利的基本前提

走自己的路,才有出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为人民谋福利的道路,是创造中国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这条路走得怎么样,能不能为人民带来福利,是能否坚持这条道路的首因。事实已经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方向是符合中国实际和国情的。近40年来,中国完成了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减贫工作,超过历史上任何一国任何时期的脱贫致富成就,创造了人类史上民生福利建设和快速发展的奇迹。中国模式发展经济减少贫困人口的成就是前所未有的,著名学者安格斯·迪顿认为,从1981年到2008年,全球的贫困人口从15亿减少到8.05亿,中国贡献了这一时期全球减贫的90%。虽然有统计口径上的差异,不可争辩的事实是近30多年如果没有中国的贡献,世界减贫工作将会停滞不前,贫困人口数量可能还会增加。这样的成就在旧中国是不可能实现的,在传统社会主义僵化模式下也不会出现,只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引和实践道路下才能创造出这样的世界奇迹。这种对人类发展的巨大贡献,没有发生在“华盛顿共识”下的拉丁美洲,也没有出现在“颜色革命”盛行的东欧、西亚、北非,而是出现在“北京共识”指引下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华夏大地。2017年6月,中国代表在联合国人权理事会上代表全球140多个国家,就共同努力消除贫困发表联合声明。中国共产党用30年的时间让7亿多人脱贫,并将在未来3年让4 000多万群众走出贫困。这是全球与贫困斗争的里程碑式成就,是中国为世界其他长期深陷贫困无法自拔的国家和地区提供的可选方案。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国家实施扶贫攻坚计划以来,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由9 899万人减少到2016年的4 335万人,累计减少5 564万人,平均每年减少1 391万人。全国农村贫困发生率由2012年的10.2%下降到2016年的4.5%。减贫工作是事关社会主义本质的大事,也是社会主义中国最大的成就。在中国经济实力走向世界前沿,大多数人民的生活水平快速提升的环境下,国家层面做出承诺,绝不会让贫困地区、困难群众长期滞留在另一极。正如习近平同志所强调的:“在扶贫的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3]

近年来,相比欧美一些国家长期受困于金融危机,经济萎缩,政治动荡,政府低效,国力下降,贫困人口增加,公民的工作福利和社会福利大幅缩减。中国则呈现出政治稳定、政府高效、经济灵活、创新能力强的综合优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连续多年高居世界第一,继续给世界的发展和减贫工作贡献出首要推动力。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幅改善,人均GDP达到中上等国家水平,进一步发展的物质基础更加雄厚,人民享有的工作福利和社会福利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扩展。总之,从纵向看,中国的发展历史告诉我们,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人民的选择,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现实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强国富民的唯一道路。通过横向比较,其他国家的发展模式不适合中国,我们只有在虚心借鉴人类社会一切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确保实现人民的福利。

二、进入新时代 为实现人民福利提出基本方略

党的十九大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做出这个重大政治判断,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创光明未来的必然结果。我国社会矛盾发生变化是进入新时代的重要标志。从60多年前的八大开始,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大幅度提升,主要工农业产品生产能力稳居世界第一,一些产品甚至出现大量过剩。这说明,我国长期所处的短缺经济和供给不足状况已经发生根本性改变,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

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敏锐地洞察到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的变化,梳理出我国社会的许多矛盾都是由于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派生出来的问题,适时地做出了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发展成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4]。主要矛盾判断的改变,说明我们党已经意识到,在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后,人民群众的需求会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党和政府需要为人民提供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显然,人民群众多样化的需求已经超越了物质文化的范畴,向更全面、更综合、更高水平的层面发展。党的十九大适时地判断出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为了应对和满足这种变化,提出了14个方面的基本方略,其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等几个方面,都是要把工作重心放在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上,把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更好地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方略,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会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方面,发挥重大和主导型的作用。

三、全面深化改革 为实现人民福利提供强大驱动力

改革开放对中国人民的意义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在我党对传统社会主义的弊端进行深刻的反思,经历了一次伟大的觉醒后,从理论到实践进行创造性的突破,实行了改革开放的决策,让中国快速迈向现代化。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顺应人民的需求,全力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只有通过不断的改革,清除发展障碍,理顺发展关系,激发社会发展动力,才能不断为人民谋取更多的福利创造更好的条件。

通过锐意改革,我国近40年的经济建设取得的成就相当于其他一些大国100年左右的经济发展成果。近年来,取得突出成就的同时一些矛盾和问题也十分集中地表现出来,有些问题堪称是集中式的爆发。这些问题大体可以归结为三类:第一类是发展中出现的失衡问题,比如区域发展不平衡、发展方式的不可持续、居民收入差距过大、社会保障不健全、食品安全等问题,从不同的方面都涉及到人民的福祉,解决不好会影响人民对党和政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第二类是小富即安的不思进取问题。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发展迟缓、小富即安、不求上进、抱残守缺等问题,定势思维、利益固化、趋于安逸、不敢冒险,都会抹杀社会发展的活力,无法释放社会发展的潜力,不利于国家的长远发展,有损于人民的根本利益。第三类是人民反应强烈的腐败问题。在经济发展起来,物质生活得到很大改善后,社会上的某些领域和行业由于权力过大,出现自我膨胀,消极腐败现象、奢靡之风、享乐主义在一些公共管理和服务部门出现,损害了人民的利益,极大地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形象,扭曲了人们通过勤奋、敬业、创造和贡献社会获取收入,创造美好生活的价值观。这些发展中出现的难题和问题,也是人民关注的焦点,会给社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风险,只有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厘清十分复杂的部门利益牵涉,攻坚克难,解决多年遗留下来的顽瘴痼疾,才能平衡各方面的利益,保障最广大人民的福利。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敏锐地意识到了这一点,提出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的气魄,亲任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组长,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敢于打破既得利益阶层的固化藩篱,勇于担当,敢于承担改革的代价,推出了一系列重大的改革,包括司法体制改革、环保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户籍制度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等等,这些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过去想办成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密集出台,环环相扣,回应了人民的期盼,取得巨大的成效,真正实现了与民便利,为民让利,让改革红利不断转化为民生利好和人民福祉。

总之,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发展是福利的保障。以改革挖掘社会的发展潜力,实现人民福利的可持续性,才能体现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通过改革激发出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有效率的制度环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进步。这是一种真正的为国家负责、为人民着想的责任担当。只有不断推进改革,挖掘出更多的发展动力,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才能不断地为人民利益的实现创造更多的动力源。

四、经济发展为实现人民福利提供坚实物质基础

我国经济建设取得巨大的成就,人民从中得到实实在在的福利。成就的取得,让很多人误以为,坚持快速增长是我们发展的唯一出路。但人们慢慢发现,只求快速增长的方式,忽略了资源的过度、低效开发利用问题,环境压力增大,经济结构性问题突出,部分居民为不合理的经济增长方式付出较大的代价。过度追求速度,上马大项目,让国家整体的资源环境承载着超负荷的压力,会通过土地征用、资源破坏、分派不公、环境污染等方式传导至部分社会群体,损害他们的利益,降低他们的获得感,增加他们的相对被剥夺感,减少他们对经济发展政策的认可程度。曾经让社会得益巨大的快速增长方式也不同程度地暴露出一些问题,片面追求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的方式,不利于经济的长远健康发展,也不利于经济效益的提升,长远看是不利于人民福利实现的。

片面追求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的另一个明显弊端是“干部出数字,数字出干部”,简单地以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论英雄。在这样的考核体系推动下,各地攀比心理明显,以快速增长为首要的压倒性目的,驱动着各地官员想尽各种办法提高经济的增长率,无序发展房地产、以极高的社会代价上大项目、服务于短期目标的刺激性投资等,都是单纯追求国内生产总值的表现。极端情况下甚至不惜对统计数字掺水造假,社会负面影响巨大。显然,这样的考核机制和认知水平需要及时摒弃,否则会带来严重的增长后遗症,阻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力度不断加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的是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的增长”[5],是民生改善、就业比较充分的速度,是劳动生产率同步提高、经济活力增强、结构调整有成效的速度,是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得到提高又不会带来后遗症的速度。显然,我国经济在经过30多年的粗放式增长之后,基本量的需求已经得到满足,经济的增长需要更多地贡献于就业增长、改善民生、提升效益。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勇于承担,无私无畏,敢于坚持实事求是,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和决心,淘汰落后产能,惩治数字官员,还经济增长以本来面目。从经济发展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清除部门和地方保护藩篱,让市场充分竞争,优胜劣汰,优化结构,更多地依靠市场最终决定资源的配置形式和组合,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给个人和企业更多的创造空间和发展余地,创造更多的财富。

认识到位带动工作的转变,把政府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的惯性中解放出来,主要关注保持宏观经济稳定,优化公共服务,促进公平竞争,维护市场发展秩序,引导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这样的定位有利于我国政府把主要精力放在扶贫工作、新型城市化等领域的建设发展,这些领域的发展不是简单的增长数据可以涵盖的,需要以人民为中心,精细化推进,才能关注到在追求数字增长率的环境下无法顾及的问题得到实质性的改善,切实增进人民的各项福利。

五、肃清腐败为实现人民福利创造公平环境

腐败是社会的毒瘤,严重的腐败会彻底摧毁民族和国家发展的基础。在任何社会,民心是最大的政治,社会主义国家尤其如此。在社会主义国家综合发展水平还不如西方发达国家的国际环境下,民心和正义的力量是支撑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和发展的强大动力。如果反腐败问题解决不好,会严重损害人民对社会制度的信心,削弱人民对政府的信任感,影响人民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社会的个体创新和团体协同激励机制不再有效,社会发展有坠入恶性循环的极大危险。“如果一个时代的风尚、自由和优秀品质受到损害或者完全衰落,而贪婪、奢侈和放纵之风却充斥泛滥,那么这个时代就不能称之为幸福时代。”[6]一些发展中国家掉入所谓“中等收入陷阱”,与这些国家的政府效率低下、腐败横行等行为密切相关。腐败问题是侵害人民福利的重大问题,它关系到资源的分配、收入差距、机会公平、经济效率和质量、国家的长治久安。

近年来,我国社会上出现的一些腐败现象已经引起人民的不满。虽然党员干部的主流是好的,但是一些领域和地方的腐败消极现象依然经常发生,有些腐败现象在社会上造成恶劣的影响,宏观上影响了国家的公平正义和社会的整体形象,从微观层面考虑,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会严重影响群众的利益。群众最迫切的期望就是打扫身边的“苍蝇”。“小腐败”也可能成为“大祸害”,它损害的是老百姓切身利益,挥霍掉宝贵的基层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的资源,严重损害了基层群众对党的信任。 腐败行为不断啃噬着群众在国家大好发展形势下的获得感,特别是在脱贫攻坚、教育收费、环境保护、土地征收、救灾救济、医疗卫生等方面的腐败行为,极大地侵害了人民的正当权利和利益,在人民群众中产生了极大的怨气,积累下来对社会的发展极为不利,必须及时疏通这样的停滞怨气层,防止怨气层的扩散和发展,为社会重新输入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加强制度建设、打击腐败行为被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大力推进,对腐败问题坚持零容忍的态度,着力清理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大大降低了人民的被剥夺感,提升了人民的主体地位。同时,推进反腐败体制机制的创新,健全完善综合监督机制,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把权力关在制度的笼子里”,让各级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有明确的法律制度边界,有可控的上下左右界限,有可循的决策依据和实施过程,把权力的实施规范在社会发展需要和为人民服务的正确轨道上。虽然健全法律制度是反腐败的关键,但是我国长期以来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徇私枉法的现象较多,法外之人、法外之事经常出现,让人民感到非常失望。司法领域的不公平现象影响非常恶劣,就像河水源头被污染一样,玷污整个社会的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人民追求的终极福利,没有法治的公平正义,就不可能保证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也就无法实现应该享有的社会福利。因此,全力肃清司法腐败、权力寻租等不法行为,让人民群众感受到社会的公平公正,让人民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以良好的法治为人民福利的实现提供基本保障。

六、生态文明建设为实现人民福利创造良好环境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一国生态环境的保护水平关系到该国的生态福利水平,也是其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体现。在大规模工业化的过程中,许多国家都曾经或正在遭遇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生态危机不断爆发,直接威胁到人的健康和生存。造成环境污染的原因很多,其中为了经济利益损害生态环境的因素占主导。许多企业和个人出于自私或无知,置法律和社会公共利益于不顾,通过破坏环境、偷排污染等方式,满足一己之私,造成对生态的巨大破坏。恩格斯曾在《自然辩证法》中深刻地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美索不达米亚等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而成为不毛之地。”[7]惨痛的教训在我国快速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也已经出现。虽然我国早在1980年代就把环境保护作为基本国策,但是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大家把发展经济放在比保护环境更重要的位置,造成环境污染问题逐渐变得严重起来。污染问题一方面是由于经济技术能力不够造成的,另一方面也是由于环境保护法律没有得到严格的执行造成的,并且经过多年的积累,问题越来越严重。随着中国化学工业的发展,有毒有害废弃物不断增长,对我国的土地、水体、空气造成严重的污染。由于之前不够重视,投入较少,无害化处理能力不足,污染的情况不断恶化,直到党的十八大后才逐渐得到遏制。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十八大之后对污染治理的力度前所未有。首先改革了环境保护管理体制,修改制定了我国历史上最严格的环境保护法,赋予环保部门执法权,对一些长期困扰环境执法的顽症进行了针对性的改革,加强执法,使一些人为的恶性环境污染事件减少,治污防污的环保设施逐渐开始运转,我国环境污染严重恶化的情况初步得到遏制。经过五年的努力,我们发现十八大后的政策方向为我国大力建设生态环境创造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好的条件,很好地回应了人们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盼。在我国经济发展到较高的水平后,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小康生活阶段人们对干净的水、清新的空气、安全的食品、优美的环境等要求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福利的要求,从以前解决温饱的基本要求,扩大为对环境等方面更高更好的要求,良好的环境也是人民的一大福祉。习总书记说:“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8]生态文明建设,正是我国为实现人民享有最普惠的民生福利进行的伟大工程。

七、社会政策托底为实现人民福利构建保障网

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总有部分人因为经济竞争、自然环境、自身状况等的原因,处于不利的社会发展境地,落入相对不利的社会弱势群体。这时,社会政策的作用和意义就显得十分重要,给他们基本的帮助和救助是社会的基本责任。虽然从我国目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物质的积累程度,以及国际经验来看,我国现阶段都不可能建成高水平的全民福利,但这并不能说我国在福利建设方面无所作为。党和政府一方面在创造更好更公平的条件,积极鼓励人民群众通过辛勤劳动发家致富,改善自己的生活;另一方面也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投入上加大力度,积极推进。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9]的工作思路,要求对社会政策进行托底,编织人民福利的安全网,把民生工作和社会治理工作作为社会建设的两大根本任务,高度重视,加大实施力度。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网的数据,截至2016年底,基本养老、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8.88亿人、1.81亿人、2.19亿人和1.84亿人,基本医疗保险覆盖人数超过13亿。社保安全网稳稳地护佑着民生的基本福祉。为人民提供最关键、最急需的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的保障,人们受惠的范围在扩大,幅度也在不断提升。

这五年,国家把关注的重点转向最贫穷、最困难的那部分群众,进行雪中送炭式民生扶持工作,其中最为关键的政策就是精准扶贫工作。该项工作被分解为三步。第一步是精准识别,作为开展精准扶贫的先决条件。在筛选的标准上确定贫困者的真正需求,强调扶贫工作的准确性。第二步为精确施策,是开展精准扶贫的中心环节。为提高帮扶的精准度,“十三五”以来坚持“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的原则,有针对性地选派了“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安排人社、科协等部门干部进驻,着力帮扶贫困群众适应城区、转移就业。这种举措有利于第一时间了解贫困村的情况,并掌握存在的问题,更有助于“措施到户精准、项目安排精准”的实现。第三步为精细落实,是开展精准扶贫的重要保障。首先确保信息准确化,对纳入或脱贫的贫困户以动态形式建档立卡,形成获取准确的数据和实现及时更新的信息管理机制,做到“扶贫对象精准”以及“脱贫成效精准”。其次,管理制度合理化。坚持依法合规进行制度建设,对现行制度办法和操作规程进行梳理完善。最后,在监督力量方面,激活监督主体作用形成监督合力,切实发挥监督功能,以保证“资金使用精准”。精准扶贫政策针对老、少、边、穷、弱地区的人民,举全国之力进行扶贫攻坚战,这在我国社会建设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根本要求。

总之,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确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强调“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能让一个老乡掉队的思想体现了深厚的人民性。不忘初心,始终以基层百姓的诉求为政治路线和大政方针的起点,让人民的主体性得以充分体现,让国家的改革发展成果最大限度地惠及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综合福利给人们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参考文献:

[1] 安格斯·迪顿.逃离不平等——健康、财富及不平等的起源[M].崔传刚,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193.

[2] 王建军.永远为了人民的期待——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的根本逻辑[J].瞭望,2017(34):6-15.

[3]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220.

[4]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R].北京: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2017.

[5]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会同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外文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5:111.

[6]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61.

[7]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59.

[8]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230.

[9]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215.

猜你喜欢
福利发展
“旅友视界”征稿啦!福利多多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我国动物福利立法探究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家禽福利的未来:生产者能期待什么?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那时候福利好,别看挣几十块钱,也没觉得紧巴巴的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携手同行 共建共享:怎么看我国发展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