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美丽中国需要每个人的力量

2018-03-16 22:10黄丽燕
人民论坛 2018年6期
关键词:环保意识生态文明

黄丽燕

【摘要】建设美丽中国,不仅需要政府的引导,更需要每一位公民做生态文明建设的促进者、支持者、参与者。我们要完善公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法规,建立公民参与环境保护的激励机制,增强公共精神的培育,发展集约型经济,促使公民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将生态文明建设落到实处。

【关键词】生态文明 环保意识 集约型经济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生态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为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没有人可以置身事外。改善和建设生态环境不仅需要政府的引导,更需要每一位公民做生态文明建设的促进者、支持者、参与者。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培养公民的生态文明意识,调动公民参与积极性,提高公民环保自觉。

全民生态文明意识有待进一步提升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建设“美丽中国”任重道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如今,环境污染问题已经使人们产生了担忧,国家为了完善生态文明建设,已经制定了很多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公民的生态文明意识仍有待于提升,如何更好地让民众融入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消费主义盛行,加剧了个人本位主义。我国自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后,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得到了积极弘扬,但随着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个人本位主义。这种个人主义容易使得个体越来越忽视集体的利益,过分的注重自身,在公共事务的处理中,偏向个体利益。同时,蔓延全球的消费主义也加剧了个人本位主义。消费主义文化使人受到资本和消费品的主导,进而也影响到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消费心理,久而久之会形成一种不合理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这种不合理的消費行为本身就是对资源的极大浪费,进一步加重了资源短缺,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逆的影响。大批一次性用品的开发,随处可见的商品过度包装,以及不断刺激起来的高消费,都是对生态环境资源的透支。

“搭便车”和“看门人”心态,弱化公众参与动力。“搭便车”者和“看门人”最大的特征都是衡量成本与收益,一味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对于公共事务缺乏认同感和归属感。生态文明建设涉及的是人类长期利益,这种利益很难用短期的成本与收益去衡量,而部分公众考虑较多的是短期利益,对于自身行为是否会对环境构成长期危害认识不足。生态文明建设在短期内效果不太明显,导致公众对于环保缺乏足够动力,使得在现实中开展持续有效的环保行动困难较大。

公众的主体地位难以得到全面落实。部分地方政府在环境保护中,大量使用行政力量,群众参与的力量不能得到充分体现,公众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地位较为模糊。如果公众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那么环境质量问题就不能得到切实的解决,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阻碍。生态环境保护关系你我他,需要每一个人的参与。因此,各级政府必须加大宣传力度,确立公众环境保护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公众从情感冲动转变为理性参与,积极投身到生态文明建设中去。

过去粗放型发展方式,留下了许多生态环境问题。曾经一段时间,一些地方为了追求经济增长速度,走的是高污染、高能耗的发展道路。这种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使我国在生态和资源方面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因此,我们在发展的过程中不能再走过去的老路,要走一条可持续的发展道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遵循客观规律,牢记历史教训,切实贯彻新发展理念,这样才能使生态文明建设有更高质量。

全民生态文明意识协同建设对策

建立健全公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法规。首先,要从法律层面保障公民参与的权利。我国已经建立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保障公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权利,使公民可依法监督和保护生态环境,可以对违反环境法的行为进行举报和揭发。接下来,要提高污染排放标准,强化排污者责任,健全环保信用评价、信息强制性披露、严惩重罚等制度。其次,在有法可依的情况下,让公民真正参与进来。目前来看,公民还未养成良好的生态文明意识。例如,在外出旅行中,在一些景点经常会发生各种不文明的现象,很少有民众在遇到这种情况时进行有效的监督和举报,往往选择视而不见。因此,提高公民的权利意识和生态文明的监督意识是非常有必要的。在未来的发展中,还要继续完善和加强这方面的法律建设,坚决制止和惩处破坏生态环境行为。另外,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常常会出现一系列的冲突,在冲突的调节中,不仅仅要依靠政府的力量,同时也应该大力发挥民间组织和公众的力量,从而实现各方利益的协调。如果协商也不能解决矛盾,那么就要通过法律诉讼的方式,依法保护生态环境。

要建立公民参与环境保护的激励机制。政府作为社会管理的主体,要充分发挥其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作用。政府应该根据地方行政特色,制定相关管理条例,鼓励公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渠道和方式可以多种多样。例如,鼓励公民进行随手拾烟头活动,按星期结算,每个星期随手拾烟头20个以上,可以享受政府优先服务;鼓励公民进行植树,按季度结算,每个季度种植一棵树苗,可以享受医疗服务优先;等等。这些例子不一定完全恰当,但能表现政府鼓励全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心,让公民意识到政府建设生态文明不仅仅是空谈。通过制定激励机制,激发公众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实现环境保护事业的健康发展。

增强公民环保意识的培养和公共精神的培育。生态环境保护常常体现在公民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中,因此从小培养公民的环保意识非常重要。校园就是一个小型的社会,尤其对于青少年来说,正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通过学生间接影响到家长,最后自然而然就会形成一种全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氛围和环境,为生态文明的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在社会公共生活中,要倡导公共道德,维护公共秩序,促进公民意识的养成。让民众意识到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

发展集约型经济,建设环保型社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发展集约型经济,建设环保型社会成为时代潮流。要合理规划经济发展战略,改变过去粗放式的发展方式,鼓励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发展,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经济发展的一部分。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尊重自然,爱护自然,追求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要努力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绿色经济,为子孙后代造福,同时也为世界生态文明的建设贡献中国力量。要发展绿色生产技术,改变落后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优化生产力布局,在环境和生态可以承受的范围内发展经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人民对于生态环境的要求逐渐提高,但我国的发展仍然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发挥人民的主体性作用非常重要。相信在党的领导下,在政府的努力下,在人民群众的共同参与下,生态文明建设一定能取得突出成效。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好保护环境,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作者为琼台师范学院社科部副教授)

【注:本文系海南省2015年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海南公众生态道德教育协同模式研究”(项目编号:HNSK(QW)15-86)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彭芳梅:《代际公平下的生态文明观教育现状及实现路径》,《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6期。

②李彦波:《中国公民生态文明理念的培养——基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3期。

责编/温祖俊 美编/于珊

猜你喜欢
环保意识生态文明
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生物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谈高中生物教学中环境教育的渗透
汽车技术的发展及其社会作用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研究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南京市民绿色出行情况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