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茂梅+陈发明
摘 要:关于生命,古今中外的文学家思想家都进行过不朽的探索,这也是人类终其一生所需要思索的哲学命题。而生命教育在我们的中学教育这一环也是不可或缺的。在此文中,笔者将对选自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的《我为什么而活着》和《紫藤萝瀑布》通过详细分析作出比较研究。
关键词:生命、价值、教育
“不朽是种无聊的玩意儿,生命也鲜有乐趣。糟糕的是,死亡非常可怖,似乎你也为此打不定主意是否主动让自己去见鬼:你还要活很久,要在这个被称为生的墓地上久久行走,而两侧,新的十字架在无休止生长。”古今中外关于生命的文章作品有很多,在现今提倡“生命教育”的时代,中学教育板块的“生命”主题文本就不可或缺。在最新人教版的初中语文教材中,就有大量涵盖生命主题的课文。
在经过仔细研读之后,现将其分为两类:抒情哲理性散文以及托物言志类叙事性散文。具体归类如下。
抒情哲理性散文:八年级上册的散文两篇《永久的生命》和《我为什么而活着》、九年级下册的《谈生命》。
托物言志类叙事性散文:七年级下册的《紫藤萝瀑布》和《一颗小桃树》、九年级下册的《热爱生命》。
此处我在两个类别中分别选取《我为什么而活着》和《紫藤萝瀑布》为代表进行细致研究与赏析。接下来,我就这两篇文章的思想情感与创作手法的异同作出分析比较。
一、文章风格特点的不同(用“知人论世”的方法)
萧伯纳说:“风格就是自然而然出现在我的句子里的一种旋律。假如作家尽其所能,准确、有效地把他的话说出来,他自然就有了风格”。在罗素的行文中我们能够明确感知到文章的条理逻辑,同时观点明白清晰。而宗璞的字里行间,充斥着女性的婉约朦胧。之所以会有这种差异,笔者认为,跟时代背景和创作者本人的写作特点有很大关系。
(一) “知人”
《我为什么而活着》是《罗素自传》的序言,作者伯特兰.罗素。他是当代世界思想文化名人,在哲学、数学、伦理、文学、宗教和社会学等诸多方面,都有卓越的建树,尤以哲学和数学为最。通过以上粗略的陈述,我们就可以大致明白为什么在探讨极具哲理性的“生命主题”“我为什么而活着”时,罗素能够罗列出响亮的三个原因,同时在这三个主要原因下他还能够罗列出具体的分述性理由加以佐证。这种能够明晰罗列并逐一映证的抒情方法恐怕也只能是这个身份特殊的“数学家”兼“哲学家”才能写出来。
回过头看当代作家宗璞,在《紫藤萝瀑布》一文中,她先是“不由得停住了脚步”,然后再是赏花——忆花——悟花,在“赏花”的过程中,更是从细小的“花朵”欣赏至“花瀑”,在这细致而精巧的赏花之后,才委婉而含蓄地提出了关于生命的感慨:“它带走了这些时压在我心上的关于生死的疑惑,关于疾病的苦楚。我沉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通篇都是具有女性细腻婉曲的赏花之语,再插入一小段需细细揣摩的“生命之语”。她以细密从容的叙述方式,建立起优美温婉的语言风格,生命感悟在平淡的生活情境和细节中缓缓展开。与之前的哲学家与数学家罗素的叙述方式大相径庭。
(二) “论世”
再讲其时代背景,《我为什么而活着》是《罗素自传》的序言,而《罗素自传》当中写的是记述了罗素在1914年到1944年间的生活经历,其中包括作者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和平主义立场、作者的第二次婚姻、对苏联的态度、在中国的经历等。他一生都在热忱的为公众的良知辩护。“对人类苦难的同情”使他坚决反对导致人类灾难的战争1961年,因反战静坐示威,89岁的罗素与他的妻子被判两个月监禁。正是由于这种为全人类争取权益的伟大存在,有这样开阔的视野和宏大的胸襟,因而行文风格才会显得如此大气和具有高度理性,层次分明,既充满理性的力量,又飽含巨大的激情。
而宗璞,“她是一株冰清玉洁的兰花,有幸在远离贫困与肮脏的净土中发芽,成长。她的生活环境,基本上限于高等学府和高等学术研究机构,由于自小在和谐淳厚文雅的学术气氛中得到熏陶。”《这方园地中的冯家山水》①是这样来形容宗璞的人生之路和校园情结的。这大概就是为什么宗璞的作品中总有一种绵密的文人气息。宗璞笔下的战争没有刀光剑影,却烙刻了深重的精神创痕,并无罗素的大气罗列风格。
《紫藤萝瀑布》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为文化大革命之后,才经历过十年浩劫。宗璞一家在“文化大革命中”深受迫害。拨乱反正后,神州大地重又勃发生机。联系这样的历史背景,就会明白,紫藤萝的命运,从花儿稀落到毁掉,到如今繁花似锦,正是十几年来整个国家命运的写照和象征,也正是作者心态变化的象征。正是由于这种背景,作者只是在大篇的写花文段中穿插少量需要仔细品味的生命感悟,处于伤痛恢复期的文人在表述上表现得含蓄而朦胧,全然没有罗素的表达直接而敞亮。
二、对于生命的理解与追求不同
在罗素的《我为什么而活着》一文中,罗素给出自己“活着”所追求的存在价值是“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的不可遏制的同情”。
“我寻求爱情,最后是因为在爱情的结合中,我看到圣徒和诗人们所想像的天堂景象的神秘缩影。”对于爱情的追求,是罗素一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结过四次婚,却不幸三度离异。“在我所爱的女人身上,我欠下了很大的人情,如果不是她们,我的心将偏狭得多”。他反对男尊女卑、反对禁欲主义、对同性恋持宽容态度,他也享受着爱情给他带来的狂喜。
关于罗素对于知识的渴求,笔者在这里也就不多赘述。
再说同情心。罗素生活在贵族之家,他的祖父曾两度出任首相,以他丰厚的家底,他完全可以沉浸自己的幸福王国里的书籍、爱情里。但是却正是因为作者身上有这样一份可贵的同情心,他才出于世为了全人类抗争,体现出以为拥有伟大人格的“大写的人”身上的良知。
我们再来看宗璞《紫藤萝瀑布》②表达出一种怎样的追求。《紫藤萝瀑布》思想内容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在那"文化大革命"中,岂止花儿伶仃,好人也要"挂在树梢,察言观色"。今日可好,拨乱反正。你看,那紫藤萝的"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这是作者的心在欢笑,这是全国人民的心在欢笑啊!
第二,“花和人都会遇到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人们要汲取历史的经验,鼓起生命的风帆,并将这种个人的努力,融入千万人的群体奋斗中,才能组成"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至此,紫藤萝已不再是纯自然生物,而是一个象征,它象征生命再生,象征时代更替,象征精神涅槃,象征心灵之花的重放。作者对紫藤萝瀑布的礼赞,是她对生命活力的呼唤,是身心遭劫后寻求感奋勃兴的精神寄托,是人生在历史沧桑中解脱重负的心灵搏动。③
最后,笔者总结到,在罗素的文章中,简洁的句子结构,清晰的层次脉络,适当的停顿和插入,既充满对人生,爱情,知识,人类的苦难,活着的价值等的理性思考,同时又流露着作的真情实感和激情倾述,是理性与感性的完美结合。而宗璞的紫藤萝瀑布,则是伤痕文学的典雅代表,在时代伤痛后,能够重新寻找到生命的真谛和意义所在,让人得意独特而丰满的享受。关于生命的意义,全人类都在无止境的探索中。罗素和宗璞的这两篇文章,给了我们中学生一个很好的启蒙与开端,甚至可以说是我们大部分人可以借鉴其进行自我生命意义思索的典范。
参考文献:
[1] 罗素.《我为什么而活着》.罗素自传(第一卷)[M].胡作玄,赵慧琪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2] 《福建文学》.《紫藤萝瀑布》.1982.7
注:
① 《这方园地中的冯家山水》,《文学评论》1997年第2期
② 《紫藤萝瀑布》.选自《福建文学》.1982.7.
③ 《名作欣赏》1992.5,有删节原作者:徐家昌,浅淡《紫藤萝瀑布》的语言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