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武将 俞禄
摘要 本文通过对南京市江宁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基本现状进行分析,细述了目前江宁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主要形式,概括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发展建议。
关键词 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形式;问题;建议;江苏南京;江宁区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8)03-0266-01
随着农业生产手段的不断优化和粮食生产安全的不断提升,对农业技术的社会贡献率要求越来越高。南京市江宁区经济发达,高端人才荟萃,作为专业技术人员相对集中的江宁区农业局迫切需要进行农业科技创新及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发展,以便在建设新江宁的征程中始终走在前列。
1 江宁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主要形式
江宁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主要包括政府主导型、市场主导型、农民自主型、资源整合型以及高校、科研院所及其创办的各种服务机构5种类型。一是政府主导型。该类型包括政府的科技局系统、财政部门、各级农技推广机构以及农业主管部门等,此类机构承担各种公益性服务,在江宁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二是市场主导型。该类型包括龙头企业以及企业、社会团体、个人等创办的机构,此类机构市场灵敏度高,抵御农业生产与销售风险的能力较强,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发展。但这种形式所占比例较小。三是农民自主型。该类型包括农民兴办的专业经济技术合作组织,此类型是农村科技服务的核心力量,直接服务于广大农户,虽然目前江宁区各类专业合作社数量较多,但真正发挥作用的较少。四是资源整合型。如农业局的科技指导员入户、省农技协的首席农业科技专家挂钩服务、农技服务110等。五是高校、科研院所及其创办的服务机构。该类型机构为农业科技进步提供技术指导与服务,如南京农业大学、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为农业发展提供科技服务,同时在江宁区兴办农业生产基地,辐射带动周边农户[1-3]。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科技作为主力军的作用不明显
政府主导模式主要为自上而下,从而无法及时回应部分农民的需求。同时,江宁区农业科研存在“重理论、轻应用”的弊端,大量科研成果无法真正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各级政府设立的科研项目研究也大多流于形式,科研成果质量不高。而街道一级的农技推广人员数量较少,待遇较低,分担的工作较繁杂,导致农技推广的公信力不高。
2.2 市场竞争易产生“零和博弈”的弊端
市场机制必然要通过市场满足农民对科技的需求,同时利用市场优化资源配置并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认真工作。但若过度依赖市场必然导致科研的唯利是图,从而侵犯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民的利益。
2.3 农民合作社“单打独斗”难以长足发展
对于农民主导模式,虽能有效发挥农民的主观能动性,但农民普遍存在科技水平不高、看重眼前利益的弱点,扩大再生产必将遇到一定的障碍,合作社大多规模小、结构不合理、管理不规范,所以服务能力较低。
2.4 “各行其是”阻碍了体系的“抱团取暖”
各类型农业科技服务机构联系不够紧密,各个研究机构自成体系,难以开展跨单位、跨专业的科研协作。同时农业科技研究系统性较差,农业科技研究与教育、开发及推广缺乏必然的内在联系。
3 发展建议
3.1 提高对农技人员的要求,真正做到“唯才是用”
应当强化农业科技人员的执业资格培训,提高其业务素质,对于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专业人员实行年度工作绩效考核制度,从个人实际专业水平(包括理论测试和技能考核成绩)、在生产中发挥的作用(包括做了哪些与自己职称相当的技术推广工作、行业内的技术层次等)、科普培训和科技入户取得的效果(包括培训课件的遴选、指导员工作方案的评审、群众满意度的调查)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以便做到量才使用、唯才是用。
3.2 最大程度地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在各种类型服务体系的建设中,形成农民、科研机构或专家、企业的利益共同体,同时促进科研成果的商品化。农业院校和科研院所可与企业联合攻关,并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共同解决科研难题,共享科研成果。
3.3 创新激励机制,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壮大
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长效机制对区内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实行八项优先:一是优先获得政府补贴,只要专业化合作社真正为农民服务都应享有政策内的各项政府补贴;二是优先获得项目支持,农业系统相关项目的实施单位首先在专业化合作组织内遴选,并给予一定政策倾斜;三是优先开展科技入户,将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户列入农技推广补助项目中的科技示范户,实行一对一的技术指导;四是优先进行知识更新,区内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成员可免费参加各类农业技术培训班,同时可参与各种业务专题研讨活动;五是优先使用专项技术,如统防统治都采用专用配方,区内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成员可优先使用;六是优先评先创优,模范种田大户推选及农业乡土人才评选等优先考虑专业合作组织内人员;七是优先消险防灾,对专业化合作组织内的服务对象提供规避风险的技术措施,同时优先协调农业保险的理赔;八是优先提供宣传造势,在江宁区各类媒体上展现江宁区专业合作组织的先进事迹,努力塑造农业生产一线技术人员和职业农民的新形象[4-6]。
3.4 加强技术培训,全面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
农民科技素质不高且农业技能不足是制约农村科技进步的关键因素。必须创新培训方法,让农民在实际操作中掌握一技之长,更多地为农民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同时,农技人员应负责农技信息收集传播和咨询,定期编印农技信息资料并发放给农民,农业局应开通农业技术咨询热线电话,实行全天候服务[7]。
4 参考文献
[1] 盧增全,段培奎.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加强植保体系建设[J].中国植保导刊,2004(2):39-40.
[2] 陈献礼.植保工作面临的形势与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6(12):76.
[3] 罗文辉.“两型农业”的发展与植保体系建设[J].湖北植保,2009(5):37-38.
[4] 梁夏林,康建平.关于强化县级植保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J].四川农业科技,2007(7):28-29.
[5] 董成森.农业科技创新面临的问题及对策:以湖南省为例[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4):7-9.
[6] 王雅鹏,吕明,范俊楠,等.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构建:特征、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J]. 农业现代化研究,2015,36(2):161-167.
[7] 万宝瑞.实现农业科技创新的关键要抓好五大转变[J].农业经济问题,2012,33(1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