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创背景下大学生实践育人模式的探索与研究

2018-03-16 21:50张洺绮王培康月娇
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9期
关键词:社会实践创新能力高校

张洺绮 王培 康月娇

摘要:社会实践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环节,参与社会实践是当代大学生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增长才干的重要方式。本文从当前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入手,结合当前国家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利用好社会实践这个契机和平台,充分发挥好社会实践的优势和作用,就应该把社会实践从现有的一个工作专项拓展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服务于创新能力培养全过程。

关键词:高校;社会实践;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09-0144-02

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要求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释放大学生创新活力。对此,各个高校对学生的培养也应迅速调整工作模式,满足国家对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实践育人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必由之路,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1]。因此,社会实践不是课堂教学的延伸,而应该成为理论教学的实践“考场”;不单纯是科研训练的有效拓展,更应该成为创新创业的“孵化器”;不单纯是了解社会的“一扇窗”,更应该成为走进社会、服务社会的“一扇门”。探索基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社会实践模式,明确社会实践在人才培养中的独立地位和特殊意义,剖析实践育人的具体路径和方式方法,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学科师资、学生自身的三维主体互动,建立系统化的实践育人模式、科学化的实践管理方法和专业化的培养模式,提高社会实践质量,增强实践育人实效。

一、目前面临的主要挑战

社会实践经过不断的完善和发展,已经初具规模,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实践育人的良好效果。但是,面对当前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和更高的育人要求,社会实践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滞后性,面临许多问题。

1.创新意识培养不足。目前,许多可以为大学生提供创新能力训练的社会部门、场所、企业对实践育人的认同度不高,不能有效的配合高校进行实践育人教育活动,也不能在社会上形成一种良好的社会氛围,直接导致大学生创新意识不够,创新积极性减弱。有的学者就指出,如果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不经历社会的历练,这样的育人效果是不完整的[2]。目前,高校已经积极响应国家对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号召,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为学生的创新创业提供支持和保障。但是还没有形成系统化、专业化的教育模式,没有将创新意识的培养纳入到育人的各个环节中去,导致学生本身缺乏创新意识。在实践育人环节中,老师对于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起到了关键性的引导作用。但是,当前有许多老师自身缺乏这方面的培养意识,教师和学生之间存在脱节,不能很好的融入到科学研究中去[3]。当前大学生有创新的兴趣,但缺乏创新意识,体现在不能发现好的创新点和不具备创新必须的行动力,后者的影响更为普遍。许多学生在实践创新过程中,表现出缺乏自信和能力,做事浮躁,虎头蛇尾,最终导致失败[4]。

2.创新能力培养不足。学校创新教育规划与制度、形式和内容等各个方面已经不能满足当前需要。通过实践的方式进行创新能力培养的教育时,许多制度不够完善,影响社会实践教育活动的开展效果[5]。同时,实践活动过于流于形式,不能将理论教学和专业学习真正的契合到一起。影响学科优势的发挥,也导致能力培养的不足。作为教育的主体,学生自身的因素也将严重影响教育的成效。只有大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认真严谨的对待才能够真正提升自己的创新创业能力,达到社会实践的预期目标。有些学生缺乏对社会实践的正确认识,没有明确的规划和目标,没有参与热情,实践创新能力提升的目标也就无从谈起。

3.创新成果孵化力度不够。目前多数良好的创新创意、创新成果,都停留在初始阶段,缺乏后续的动力和支持。最终使创新成果没能够充分发挥,没能达到服务社会的最终育人目标。同时,缺乏后续的持续孵化甚至会对前期的工作成效产生负面影响。

二、依托专业的第二课堂实践模式的构建

针对目前存在的许多问题,构建了依托专业的第二课堂实践模式,形成了一套基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社会实践教育,依托专业、注重质量、覆盖全程的实践育人体系,系统性的结合一二课堂的发展,将社会实践的所有工作都服务于学生专业知识学习、科研能力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提升的各个方面,最终落脚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服务于学生全面发展和人才培养。

1.提升学生兴趣,培养创新意识。扎实的理论储备是创新生长的土壤,也是创新意识的来源[6]。依托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在打好理论基础的同时,鼓励低年级学生注重其专业兴趣的培养,进行简单的社会调查和科研任务,充分调动学生兴趣和积极性。对于有一定知识储备的学生,鼓励积极投入到社会实践当中去,训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具备发现问题、设计调研、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鼓励学生参与导师课题等各种途径,加深对自身专业的理解和学习兴趣,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动力,为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智力支持。

2.完善保障制度,提升创新能力。社会实践的开展需要提供许多基础条件的支持和保障。社会实践基地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场所。学院应联合自身和校外资源建设一批规范化基地,为开展科学化的社会实践提供条件保障。资金支持是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的直接物质动力和根本保障。在加大学校支持力度的同时,引进社会企业资金支持。充足的资金资源,保证了社会实践和科研成果的成效,为实践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基础保障,为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物质基础。

3.合力专业特点,实现成果孵化。在开展实践教育时,充分体现和突出专业特色、专业要求将实践育人与专业教育结合起来,保证专业育人的连贯性、长效性。分层次的社会实践目标,适合不同阶段的学生,增加了社会实践的影响力和吸引力,提高了对创新人才培养的实效性。一方面,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各类学术科研竞赛,以赛促学,为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用武之地。另一方面,响应国家号召,加强科研成果的转化。学校应当提供平台支持鼓励学生将实践的成果继续深化,转化为科研基础或成果,真正实现社会实践的意義。

三、结论

社会实践越来越备受高校师生关注,成为育人的重要环节,将社会实践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与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相契合,是社会实践保持创新活力的根本需求。社会实践不是独立的一部分,而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只有不断探索社会实践与人才培养的关联性,将社会实践放到整个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去定位去落实,才能保持社会实践的生命力,才能切实发挥实践育人的功能。

参考文献:

[1]宋珺.论实践育人理念在高等教育中的实施[J].思想教育研究,2012,(07).

[2]吴沛东.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目标、现状和对策——对我校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1995,(S1).

[3]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校长陈骏.“双创”人才培养的供给侧改革[N].光明日报,2016-04-08.

[4]孟强.社会实践活动对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05).

[5]郝丽,孙成豪,刘秀华,等.加强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5).

[6]丁飞.当代中国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

猜你喜欢
社会实践创新能力高校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自我教育活动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
结合“室内检测与控制技术”专业教育浅谈高职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对高校思政课教师暑期社会实践的探索与思考
医学研究生社会实践模式建立探析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