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科学类人才产学研培养模式创新必要性研究

2018-03-16 21:50张仁堂孙欣纪庆柱乔旭光
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8期
关键词:产学研培养模式

张仁堂 孙欣 纪庆柱 乔旭光

摘要:本文结合食品产业发展的新形势和新业态,阐述了食品科学类人才产学研培养模式需要创新研究的必要性,以提升产学研培养模式的效果。

关键词:食品科学类;产学研;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08-0188-02

本科人才产学研有机结合培养是满足社会对人才需求、解决人才供需矛盾的重要手段。产学研合作是高校谋求自身发展、实现与市场接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针对性地为社会培养一线实用型技术人才的重要举措,其初衷是让学生把在校所学与企业、研究结构实践有机结合,让高校和企业、研究机构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以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应用性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食品科学类人才培养普遍存在教学落后于市场,培养出的学生不能尽快适应工作岗位,教学服务社会的功能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要的现状。目前高校食品科学类专业的培养模式仍然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未能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自身特点进行理论与实践动手能力的有机结合培养,造成人才与社会需求之间脱节,部分学生应用动手能力差,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欠缺。为了适应和满足不同用人单位的需求,食品科学类本科人才产学研有机结合培养势在必行。

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这就要求高等教育和高等学校必须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探索和加强新形势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各高校对人才的能力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建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加大高校与企业、研究机构的合作力度,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是实现培养目标、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有效途径,产学研有机结合合作为实现“三结合”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和场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产学研有机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则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尤其是提高应用性学科食品科学类人才教育质量的一个有效途径,越来越受到高校、社会、政府等的关注。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在世界性的教学研究中,各国都把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关键进行研究。国外自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创造出了一些适合于国情的培养模式,如德国的“3+1”学制结构、英国的“三明治”教育、美国和加拿大的“合作教育”、CBE模式、双元制模式、澳大利亚以行业为主导的“TAFE”模式等,以及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CDIO)模式及“大挑战学者计划”,等等。各国虽然教育的形式名称不同,但都不同程度的体现了高校学生产学研有机结合培养的目的。

2.国内研究现状。国内对此进行了部分研究与实践,如对卓越人才的培养方面,国家开展了卓越工程师和卓越律师培养启动。在教高(2011)1号《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中,“卓越计划”作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组织实施的一个重大项目,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其他高校也开展了各类卓越人才培养活动,如安徽大学试点学院实施了“2+2”英才班和“3+1”英才班。齐齐哈尔职业学院实施了以“卓越计划”为参照的日语卓越人才培养方案。20世纪90年代末期,由于高校的扩招,高等职业教育受到了冲击。高职院校为了避免受普通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纷纷探索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把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培养作为高职教育的着眼点和着力点,重点加强校企合作,走出了一条适合高职院校生存发展的新路,办出了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行业企业紧密结合的鲜明特色。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二、食品科学类人才产学研培养模式创新的必要性

近年来,社会上用人单位普遍反映,普通高校学生实践能力呈下降趋势,尤其是食品科学类的学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普通高校实践教学条件落后于生产实际,特别是校内实践教学基地规模小,投入不足,不能满足学生实践的需要。随着高校的扩招,校内基地的建设没有跟上扩招后学科专业的发展,更是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实践、创新的需要,要求学校或上级部门大量投资进行建设也是不现实的,只有打破高校封闭办学、小而全的模式,吸收和利用社会资源为教学服务,加强产学研合作,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才是弥补校内实习基地不足、有效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山东农业大学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强化专业技能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以调整课程结构和优化实践教学体系为重点,推动人才产学研培养模式改革,推出了二次选择专业、双专业学习、应用型人才培养、卓越工程师等培养模式的探讨。在人才产学研培养模式的研究方面,食品科学类专业进行了中外合作办学、卓越工程师计划、校外基地建设等办学模式的有益探索,为完成本课题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山东省是全国食品工业第一大省,食品工业已经成为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目前,山东省食品工业正处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同时对食品安全的日趋关注,国家很多政府监管部门及检测机构都需要大批的人才。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山东省食品方面需要从业人员100多万人,同时,食品从业人员需求平台也在发生结构性变化,包括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各地食藥管理部门及政府食品检测部门、第三方食品农产品检测公司等新兴产业在崛起。而山东省食品科学类本科专业学校有23所,招生规模在5000人以上,对照每年高校培养的人才数量,人才缺口相差较大,但是食品科学类毕业生仍然出现了就业难的问题,一方面企业急需人才,另一方面高校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目前,山东省内食品类招生专业为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等,虽然各学校的办学定位和专业培养目标基本确定了,但由于对社会需求人才要求的不断变化把握不准、思路不够清晰、培养目标不够明确和精准、食品科学类人才实践操作应用能力较差、培养条件和平台搭建不够完善等,导致学生适应和满足社会需求的能力不足。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1)食品科学类本科人才缺少有效提高实践动手能力的产学研平台,培养模式比较单一,多元化产学研有机结合模式尚未形成。(2)食品产业结构不断变化,传统食品加工业与新兴第三方检测、咨询产业等并存,对本科人才的实践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但对新形势下食品监管政府职能调整、食品产业的增加等变化需求尚未进行系统研究。(3)“多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比较慢,产学研联合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校教师和企事业单位的指导教师,目前师资力量较薄弱。

综上所述,面对当前国家经济发展的新要求、科技发展的迅猛变化、就业与人才市场的变化以及学生自身成长的需求变化等,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研究建立多渠道、多方式的产学研有机结合培养模式,提高食品科学类工科学生的理论与实践动手能力,是适应现代社会需求和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叶日英,黄和,徐德峰,伍彬,吴文龙.食品专业开设服务性实验课程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3,(48).

[2]张秀凤,魏建春,王军.提高高职院校食品专业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探讨[J].农产品加工(学刊),2012,(05).

[3]陈俐,仝其根,董延辉,刘海燕,姜怀玺.用人单位对食品专业大学生岗位能力需求及教改方向[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2,(09).

[4]侯利霞,梁少华,王晓坤,周磊.食品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西部科技,2011,(03).

[5]王宪青,于长青,陈丽芬,张丽萍,杨宏志.对食品专业开放性实验教学体系构建的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02).

[6]张华,汪开拓,曲留柱,申连长.浅谈应用型本科食品专业校企合作问题及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17,(11).

猜你喜欢
产学研培养模式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政产学研用”:培养卓越新闻人才的新探索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纺织摘奖项目产学研居多
高职产学研一体化校企合作探索与实践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学前音乐教育专业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