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涛 赵玉新
摘要:创新型人才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而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正是这个复杂系统工程中核心的一环。如何构建科学合理的大学生创新体系,为社会发展提供可靠顶用人才,成为教育管理者关注的共同话题。针对目前高校的一些做法,结合新时代对人才输出的需求建立大学生创新能力体系,为高等学校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的开展和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较好的可借鉴的依据和素材。
关键词:科技;创新能力;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09-0012-02
多年来,通过组织科技创新各项工作,包括实验教学、科技創新团队建设、科技创新制度建设和学生组织建设等多方面的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经过前期充分调研论证,希望通过本文所提及的研究工作的开展,为高等学校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的开展和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较好的可借鉴的依据和素材,从而提高学生创新素质能力,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打造核心竞争力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
一、高校创新体系建立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创新型人才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而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正是这个复杂系统工程中核心的一环。一个良好的科技创新平台应该是“和谐”与“发展”并存的系统,是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开展的土壤。良好的师资力量及以老带新的指导环境可以保证科技创新梯队健康地成长。通过组织各种科技创新文化活动,可以使科技创新环境生机勃勃,对学生投入到科技创新中来产生极大的吸引力。
二、构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具体任务
面对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如何在高校学生培养中构建科学的培养体系显得尤为重要。探索构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具体任务如下:
1.分析就业市场用人单位需求标准,确定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目标。
2.针对学生特点,分析构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必要环节。
3.依托学院创新中心、学校其他创新平台,丰富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内容。
4.通过经验总结,实际调研,创建优化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通过学生的实际就业情况、升学情况反馈,调整培养体系。最终探索出更科学的培养体系。即通过创新中心、创新大赛等载体,进行系统的、动态的、零距离的、技术和素质兼顾的培训和训练,使学生在四年的学习期间,积累工作经验和经历,实现创新能力的切实培养与锻炼。
三、具体内容和方法
建立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我们建立以“兴趣引导、激发创新、鼓励实践”为理念,以“专业引导、项目实践、科学评鉴、成果认证”为核心,以“专业导论课、导师制管理、研究所对接、创新实践、监控管理、激励奖励”六大平台为依托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一)打造科技创新政策支撑平台
科技创新是一个需要巨大前期投入的工程,而由于学生科技创新投入高、回报慢、回报率较低等一系列因素影响,部分高校对学生科技创新热情不够,投入很少,导致科技创新无异于隔靴搔痒,难以完成培养新时代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目标。创新实验室硬件条件的建设是平台搭建的基础,建立一个完善的学生科研创新平台,让有志于进行科技创新的学生有一个锻炼机会与锻炼环境。
1.建立科技创新课程建设平台。重理论轻实践,是制约科技创新的瓶颈。一方面创新知识的传授必须经过相应的实践活动来检验和验证,另一方面创新能力伴随着创新实践的进行得以发现和培养。科技创新课程的建设不仅仅要加强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相应实践环节的搭建。建立开放性的实验教学平台对于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建立学生创新实验室。积极引进前沿科技创新平台设备,引进科技创新环境的国际化标准,让学生站在科技创新的前沿才能更好地激发科技创新热情,建立浓厚的专业兴趣。同时做好实验室的联合,尤其是优势学科实验平台建设,注重多学科的融合,形成规模效应和优势。其次,实现课内外教学的有机结合,建设开放性实验室。学生可以随时进入开放性实验室自主选题进行相应的创新实践活动,从而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和锻炼。通过利用开放性实验室提高了实验室与实验平台的利用率,也为更多有志于科技创新的同学提供了锻炼平台。
2.建立科技创新有影响力的活动平台。科技创新比赛可以有效激励学生的热情,在比赛环境中锻炼创新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增强专业知识的实践动手能力。科技创新比赛本身是一种创新性的实践活动,不仅需要良好的创新品质,更多的是将创新的想法融入到比赛中,并得到最终的检验,不仅培养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更多的是将有意义的事情做得有意思,寓教于乐,形成良好的创新意识氛围,构建全新的科技创新环境。
3.构建科技创新学生组织机构平台。充分调动学生组织的积极性,构建科学合理的学生组织,参与科技创新组织工作的机构平台,提高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的内在动力,有效保护并激励学生参与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往往学生组织的自我管理能够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够将学生们所遇到的问题用自我管理的方式解决。同时还能从学生组织的建设角度解决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盲点的问题。
(二)建立健全创新能力培养的策略与体系
健全相关管理机制:制定并完善科技创新能力相关培养方案;建立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责任部门,包括:科技创新指导小组、、科技创新评审队伍和指导教师队伍、学生科技创新相关协会、社团。
(三)创新费用保障措施
1.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兴趣引领、导师引导、创新项目化;政策导向、研究所对接、措施激励。
2.重视实践基地机制:创新工作室建设、学校实验教学中心的合作与支持、校外优势产业资源引进与共建。
3.层层活动推进机制:组织好院级科技创新活动、积极参与校外科技创新活动、定期举办助研岗位招聘会、专业党支部群活动推进。
(四)创新大学生科技创新教学模式
1.建立科创导航员授课模式。选拔高年级科技创新优秀学生担任科创导航员,并支持导航员开课授课,让科技创新走近学生,让学生走进科技创新,学院建立了科创导航员授课模式。
2.引进高水平学术讲座,激发创新思维。邀请高水平学术专家进行学术讲座,来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实践能力,开拓创新思维,提升创新能力。
3.翻转教学中心。学生是创新的主体,打破传统的创新模式,强调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发挥创新主体的作用,提高其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创新不仅仅是知识的简单搬迁,而是有效利用和创造性使用,重视的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和创造能力的增长。
4.“四个结合”有力保障。实现了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与专业办学特色的紧密结合,课堂授课与课外时间的紧密结合,知识与实验的紧密结合,传统教学与社会科研生产的紧密结合,切实提升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质量和效率,搭建高校科研人才输出的有效平台,促进学生就业质量,推动高校学生参与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
高校是科技创新的重要主体,发挥着知识供给、创新和传播的核心作用,在国家成果转化中具有重要地位,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作为高科技人才输出平台,关系到我国自主知识产权能力、创新能力的提升,关系到科教兴国战略的全面实施和习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的完美实现。
参考文献:
[1]余华东.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探究[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3):116-121.
[2]郑坤.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自我培养[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2004,21(2):57-58.
[3]李润生,徐锋.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制约因素及对策思考[J].教育研究,2004,(12):109-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