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校对理论是出版社的生命线

2018-03-16 21:43苑超
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8期
关键词:生命线学习理论

苑超

摘要:当前科学技术飞速发展,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出版速度大幅提升,但是,大批量出版的图书编校质量却在不断下降。所以,笔者从校对工作实践中总结的一些经验、出版政策法规的基本方针和根本制度、校对人才的培养等几方面,使出版社对图书校对理论学习更加重视,促进出版业的发展。

关键词:学习;校对;理论;生命线

中图分类号:G2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08-0054-02

无产阶级的革命领袖列宁说过一名话:“最重要的出版条件是保证校对得很好。做不到这一点,根本用不着出版。”这说明校对对于图书出版有重要作用。当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出版速度大幅提升,但是,大批量出版的图书编校质量却在不断下降,所以出版业的长远健康发展,必须重视图书校对,从而进一步提高图书质量。

一、校对工作的具体检查内容

以笔者在河北教育出版社审校室的实际工作情况,总结在校对工作实践中的几点具体检查内容。

1.校对重点检查项目及经验总结。细节决定成败,每一项内容,都有应学的经验:(1)CIP信息应与图书的内容一致,与图家公布的标准格式一致。如果CIP信息内容需要变更,应通过教育出版社总编室向总局CIP中心提出申请,个人无权更改CIP内容。(2)目录标题、作者信息与正文保持一致,格式统一,页码对应,导向连线使用正确、规范。(3)主书名页、副书名页、版权页、作者名、书脊、勒口、出版单位、书号、条码、定价等信息准确无误;书名拼音拼写正确规范。(4)序、跋等前后辅文与正文意义相近,用词准确,辅文页码排序正确合理。(5)书中另页起排的篇章页、书眉文字与目录、正文标题文字统一,其几级标题文字、符号用法正确规范。

2.关于中小学教材、教辅、教参的校对重点。中小学教材、教辅、教参重点校对六个方面:(1)题目正确,无知识性错误;题目简洁,便于阅读、解题;题文一致;数、理、化公式使用规范、简捷;各种几何图、坐标图、电路图绘制清楚、准确。(2)各级标题、课后练习、公式等序号,标注正确、格式一致。(3)拼音的拼写规范、正确,注意拼音字母与英文字母的混淆;变调、儿化、轻声符合国家拼音拼写使用规范。(4)量和单位的使用书写符合国家规范。(5)教材、教辅、教学参考等书的编写版本、年级、单元内容与同学段教学大纲的要求匹配。(6)教辅后的参考答案正确并与题目对应;作业编写科学、统一,符合教学要求;图表与题文匹配;公式的字体、字号、正斜体、黑白体使用规范;题干内容完整;不同文种的字母、字母与其他符号不得混用。

3.学术专著类图书的校对重点。河北教育出版社多年不断出版精品图书,校对的重点在于:(1)无政治性错误,内容材料引用准确、規范。(2)以《学术出版规范注释》、《学术出版规范参考文献》为标准,注释、参考文献规范统一;文献中的作者、著作形式、文献名称、期刊名称、出版机构名称等相关信息,准确齐全。(3)注码准确,注码与注文位置正确对应。(4)人名、地名、机构名准确并与事实相符;外国人名、作品名、地名、机构名,翻译准确,拼写正确、规范;概念、定义明确,引用文件、法律法规文本正确规范。(5)公元纪年、时间、年代等使用准确。(6)繁体字、异体字使用正确,以《通用规范汉字表》作为转换依具。(7)索引、词条与正文一致,页码相符。(8)非通用字母词、专业字母词,译成中文括注中文。

二、图书校对工作的理论依据

《图书质量保障体系》指出“坚持责任校对制度和三校一读制度”是校对工作的基本方针和根本制度。只有认真贯彻执行“责任校对制度和三校一读制度”,才能保证图书质量的稳定提高,并把校对质量推向新高度。“两个制度”包含了必要性、规范性、约束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1.必要性。《图书质量保障体系》第十一条中明确指出,专业校对是出版环节中不可缺少的环节,直接影响图书的质量。(1)在《图书质量保障体系》中“两个制度”和其他制度一样重要,是整个图书质量保障体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否则,图书质量必受影响。(2)专业校对工作岗位的重要性。校对工作必须以两个制度为支撑,没有制度,岗位不落实,图书质量无从谈起。所以,必须在制度和程序的框架下,图书质量才能得到保障。

2.规范性。“两个制度”对专业校对岗位的要求,校对人员职称的要求,责任校对、终校人员的要求,校对任务,校对工作程序,一般图书、重点图书、工具书校对的区别,采用计算机数字化技术制作图书的相应规定,形成校对工作的基本工作标准和程序,是校对工作规范性的体现。

3.约束性。通过一系列的成熟政策法规,对出版社的编、印、发进行规范管理,在编校质量的把关上一定要做到“齐、清、定”才能发稿。

4.有效性。“两个制度”是校对工作经验的总结,是校对实践与校对理论相结合而产生的。在校对人员工作中反复验证,有实际效果的制度。这样一个经过实践完善、检验符合规律、行之有效的制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5.可操作性。“两个制度”的规定是原则性和可操作性的良好结合,既有制度参照执行,理论与实践结合,又有一定的灵活性,对不同图书的校对有可操作性。例如,有校对技术职称人员,在比例和等级上没有细分;规定每本书都应有责任校对,但没有规定职称等级别。终校必须由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专职校对人员担任,这是要严格执行的。

三、网络时代对从事校对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

校对人员不仅要理解现代校对的深刻意义,还要转变自身的角色,在校对工作实践中使人的因素与机器的因素完美结合,使工作效率最大化,使图书质量进一步提升。

信息时代,校对人员的工作性质发生了转变,由原来的“校对员”转变为“校对编辑设计员”。这就就要求新角色的校对员在以下几方面提升自身能力:

(1)正确而全面认识现代校对的深刻内涵。“互联网+”时代使传统校对工作发生了变革,使之转变为以文字校对为核心的综合工作。这样的变革需要校对人员在文字功底、计算机技术、装帧设计等方面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出版业的大发展。(2)不断学习校对业务知识。信息时代的校对工作是在文字校对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校对业务知识和中文基础知识要不断巩固和提高。(3)学习使用“黑马”校对软件与网络大数据知识,通过网络大数据和云计算使校对工具的应用达到智能化。(4)提高自身的知识结构。传统观念中编辑应是“杂家”,但在信息时代,校对人员也应成为“杂家”。只有拓展自身的知识面,才能对各类综合性的稿件,通过多种手段进行校对加工。(5)在校对工作实践中总结提高。在工作中会碰到各类问题,校对人员要把处理方法进行总结,并提炼到理论的高度。这是优秀校对人员的必备素质。

在信息时代校对人员能力的提高需要有系统的培养与实践。在学习培养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调动校对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目前,由于受“编校合一”观念的影响,使各别出版社没有设专职校对岗位,这就使校对人才的培养出现了断档。所以,从高层就应该重视校对岗位设制与校对人才的培养,并在职称、待遇、薪金奖项等方面激发校对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2)建立人才激励竞争机制。要建立能上能下、择优上岗的激励竞争机制,将机制与个人利益挂钩,创造人人争先、工作积极的大好局面。(3)建立工作目标考核机制。通过校对人员岗位工作量化考核来严把图书质量关和工作效率关,使每一名校对人员,都在内心深处有很强的质量意识和危机意识。

(4)加强工作总结和评议机制。通过,定期的工作经验交流会,对校对工作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探讨,总结工作中的共性问题,不断提高校对的业务水平。(5)强化校对人员的业务学习机制。每年定期参加出版广电总局组织的校对业务培训班,使校对人员的业务素质得到提升。(6)责任感、使命感是校对工作成为校对事业的重要因素。只有对出版事业无限热爱,对中国传统文化无限热爱,才能对校对工作有责任感和使命感,才而促进出版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开选,薛希林.网络出版与校对理念的更新[J].延安教育学院学报,2006,20(3).

[2]史伟,阎宓.谈校对的质量保障体系及交互式校对方法的运用[J].出版发行研究,2005,(8).

猜你喜欢
生命线学习理论
除险清患 守护城市运行“生命线”
保护我们的“生命线”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试论在高校“产、学、研”中发展现代传统手工艺文化
小学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家庭习得环境对初中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研究
创设探索情境,让学生在“探”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