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艳 刘娴 范圆圆 潘媛媛
病例1:患者女,70岁,因快速运动后发生反复胸闷、黑蒙两个月入院。体格检查:心律齐,心音稍低钝,心率80次/min,各瓣膜未闻及杂音。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显示:① 窦性心律;② 偶发房性早搏(部分未下传);③ 完全性左束支阻滞。遂在严密监护下,采用美国GE公司的CASE运动测试系统,并以Bruce运动方案行平板运动试验(TET)。静息心电图显示:QRS波宽约0.13 s,出现在Ⅰ、aVL、V5、V6导联的R波宽大、有切迹。心电图诊断:① 窦性心动过缓,心率59次/min;② 完全性左束支阻滞。运动16 s后,患者出现头晕、心悸、胸闷症状,运动心电图见部分P波脱漏,予停止TET,立即给予平卧,持续约 2 min后恢复1 ∶1下传。运动心电图特点:P波规律出现,呈2 ∶1下传;P波下传的QRS波宽度形态不变,且PR间期固定。心电图诊断:① 窦性心律,心率81次/min;② 二度房室阻滞(2 ∶1下传)。超声心动图显示:① 主动脉瓣、二尖瓣钙化;② 二尖瓣轻度反流;③ 左室舒张功能减低;④ 左室收缩功能正常。冠脉CT显示:① 右冠状动脉近中段钙化斑块,管腔轻度狭窄;左冠状动脉近中段钙化斑块,轻度狭窄;左冠状动脉回旋支混合型斑块,管腔轻度狭窄;② 主动脉钙化。患者拒绝安装起搏器出院。
病例2:患者男,50岁,因运动后心悸、胸闷半年于门诊就诊。体格检查:心律齐,心音稍低钝,心率80次/min,各瓣膜未闻及杂音。查普通心电图未见明显异常,采用改良Bruce方案行TET,运动至 2 min,心率106次/min,患者自感心悸、胸闷,心电图出现完全性左束支阻滞,遂停止TET,给予平卧观察10 min,心电图仍为完全性左束支阻滞。超声心动图显示:① 主动脉钙化;② 二尖瓣钙化并轻度反流;③ 左室舒张功能减低;④ 左室收缩功能正常。冠脉CT显示:① 左冠状动脉近中段钙化斑块,轻度狭窄;② 主动脉、二尖瓣钙化。
讨论行TET前无心律失常、TET中或TET后伴发的心律失常与运动试验有关[1]。据报道,TET诱发的心律失常多与冠心病有关[2-5],并且,由于冠心病、心肌缺血、心肌除极和复极异常,通常可观察到早搏、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及房性心动过速等。另外,由于运动时心率增快,可发生各种房性心动过速。TET检查过程中较少能观察到束支阻滞,而且由于完全性左束支阻滞时常出现继发性ST-T 改变,使得在TET中较难观察ST-T异常,因此临床上也较少开展相关检查。TET诱发的心律失常尽管不能作为冠心病的诊断指标,但可提示心肌相对缺血、冠状动脉血流储备降低或微血管功能障碍。此外,TET还可诱发部分有临床意义的心律失常。上述两例患者冠脉CT均不能诊断冠心病,但在心率升高不太明显时出现了心律失常,提示与功能性传导阻滞无关,而可能与传导系统退行性变化
有关。两例超声心电图及冠脉CT均可见明显钙化影,不排除老年传导系统退行性疾病——Lev病[6]的可能,下一步须对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心电图进行密切随访。
TET诱发的心律失常应引起检查者高度重视[7]。检查前详细询问病史是关键;检查中密切观察心率及血压变化,同时备好抢救设备及急救药品,以有效避免风险的发生。如果检查过程中患者有晕厥先兆,检查者切勿慌乱,应立即予其去枕平卧,取头低足高位,适当屈曲其上下肢,以增加回心血量,避免晕厥的发生。
[1] 卢喜烈, 石亚君. 运动平板试验[M]. 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279.
[2] 李晓芳. 522例平板运动试验心律失常分析[J]. 实用心电学杂志, 2001, 10(1):19-20.
[3] 金仁俊, 程王强, 顾永亮, 等. 平板运动试验诱发心律失常[J]. 中国临床医学, 2010, 17(1):141-142.
[4] 曾俭英, 武佩佩, 景怀根, 等. 1200例活动平板试验诱发心律失常分析[J]. 中国临床医学, 2003, 10(4):591-592.
[5] 袁素琴, 王秋霜. 平板运动试验诱发室内阻滞对冠心病诊断的意义[J].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2013, 16(6):602-604.
[6] 郭继鸿. Lev病与心电图[M]//郭继鸿. 新概念心电图. 4 版.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4:599-607.
[7] Sheldon RS, Grubb BP, Olshansky B, et al. 2015 heart rhythm society expert consensus statement o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postural tachycardia syndrome,inappropriate sinus tachycardia,and vasovagal syncope[J]. Heart Rhythm, 2015, 12(6):e41-e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