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瑞利,谭树林
(南京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江苏 南京 210046)
经贸问题是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就任美国总统后中美关系中最敏感、最重要的核心议题。特朗普在上台伊始就打着“美国优先”和“公平贸易”的口号誓言解决贸易赤字,将中国视为重点打击对象,对华贸易保护主义色彩日渐明显。特朗普自2017年1月20日就任美国总统半年时间内,中美经贸关系曾经历了短暂的“蜜月期”,但此后开始出现重大转折。2017年7月首轮中美全面经济对话机制无果而终后,特朗普政府于同年8月启动对中国知识产权问题的“301”调查,11月对进口中国铝材进行了反倾销调查,2018年初又先后宣布对进口太阳能板和洗衣机征收惩罚性关税,计划对价值500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加征关税。最终,2018年3月22日,特朗普签署总统备忘录,宣布对从中国进口的500亿美元商品征收关税,美国对华贸易战自此开启。7月6日,美国正式对从中国进口的340亿美元产品加征25%的额外关税;8月23日,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公布的第二批对价值160亿美元中国进口商品加征关税清单生效,这些都意味着中美贸易战继续呈严峻化和扩大化态势。9月18日,美国白宫发布最新声明对2000亿美元中国进口商品征收10%的关税,于2018年9月24日生效,2019年1月1日起,关税税率将提升至25%。特朗普政府从一开始对华经贸政策“内倾性”调整到如今单方面执意挑起中美贸易战,引发了美国国内的极大关注与激烈讨论,美国国内批判声音明显。如何定义和定位特朗普政府发起的这场对华贸易战,发起贸易战正确与否,在未来会对美国国家利益、中美关系以及全球经济产生哪些影响等,在美国国内都存在分歧。鉴于此,本文尝试梳理近期美国国内对特朗普发动对华贸易战的基本立场与观点看法,以期把握美国国内关于中美贸易战研究的风向与趋势,为我国精准应对贸易战提供有益参考。
美国发动对华贸易战并非偶然,对于特朗普政府执意发起贸易战的原因,目前学界主要从5个层面进行解释。第一,从国际层面解读,认为特朗普政府发动对华贸易战是中美实力对比及经贸关系发生结构性变化的结果[1]。第二,从双边层面进行解读,认为特朗普发动对华贸易战源于美国对华外交战略发生转变、根本上是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逼迫中国开放市场,从而维护美国的全球霸权地位[2]。第三,从国家层面进行解读,认为特朗普发动对华贸易战是为了赢得国会中期选举,受到美国国内民粹主义的影响[3]。第四,从个人层面进行解读,认为特朗普发动贸易战是由于其商人出身背景及个人性格使然[4]。第五,从认知角度进行解读,认为美国对全球价值链分工、贸易体系以及所谓贸易逆差的理解存在认知差异是促使特朗普发动对华贸易战的根本原因[5]。上述解释虽有助于从不同层面把握特朗普政府发动对华贸易战的动机及原因,但依旧属于“外部”如何看待,而缺乏探究美国社会“内部”如何思考和观察的视角。鉴于此,本文特选取了美国政府官员、学界和智库学者等有关观点与看法,从美国国内视角来探究特朗普政府发动对华贸易战的原因。
首先,特朗普贸易团队对中美贸易现状不满并主张对华强硬,是美国发起对华贸易战的直接原因。就特朗普个人而言,迥异的个性及价值观决定了其对全球化的反感以及对中国采取贸易保护主义的基本政策立场。早在20世纪80年代,特朗普就曾在主流媒体批评,认为“中国在内的一些国家利用了美国开放的市场,进而才产生了巨额的贸易赤字。”[6]美国贸易委员会主席彼得·纳瓦罗(Peter Navarro)是著名鹰派人物,其2011年出版的《致命中国》一书亦明确表达了对中美贸易现状的不满。贸易代表罗伯特·莱特希泽(Robert Lighthizer)是保守的贸易保护主义者,谴责中国“不公平贸易”做法并呼吁美国采取相应的贸易保护措施。商务部长威尔伯·罗斯(Wilbur Ross)起初尚能客观看待中美经贸摩擦,但加入特朗普贸易团队后转而批评中国的贸易政策。特朗普于2017年1月20日正式就任美国总统后,莱特希泽和纳瓦罗等强硬派人物在白宫的影响力逐渐占上风,主张强硬对抗中国,中美经贸关系明显恶化,是促使美国发动对华贸易战的直接推手。
其次,美国两党以及国内民众中越来越多的人反对自由贸易和倾向于贸易保护主义,是美国发起对华贸易战的深层原因。就美国两党而言,据美国芝加哥委员会调查数据显示,2006年,美国两党均有38%的人认为自由贸易有助于增加美国就业,但到了2016年出现明显反转:47%的民主党仍坚持自由贸易有助于增加美国就业,但34%的共和党对该观点表示怀疑[7]。与民主党相比,美国共和党开始越来越倾向贸易保护主义,认为自由贸易导致美国就业岗位流失,不利于美国经济发展[8]。就美国民众而言,数据显示,美国民众也越来越认为自由贸易造成了就业岗位流失:1996年42%的美国民众认为自由贸易导致自身失业,到了2003年该数据上升至53%,2016年60%的人持此种观点[7]。越来越多的美国中下层白人认为,共和党和民主党以及经济精英们为争夺全球化利益而将美国工厂和资本向海外转移并合谋欺骗民众。这致使美国中下层民众越来越多地遭受失业、疾病、收入降低以及社会地位下降等问题的困扰。据皮尤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美国失落的中下层白人数量之多,已达到社会变迁的临界点[9]。
最后,美国政府和安全界认为应遏制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是特朗普政府发动对华贸易战的根本原因。中美贸易战的核心在于两国间的科技竞争。美国政府抱怨中国在各个领域实施产业政策,提供政府引导、资源及监管支持,并给外国制造业和服务供应商设置市场准入门槛,这对美国经济的影响极为致命。在“中国贸易壁垒清单”和“301调查报告”中,莱特希泽就声称,中国“扭曲”的产业政策不利于市场公平竞争,这是特朗普要求进行“公平”贸易的重点之一。此外,美国政府认为中国高科技技术产业的发展将威胁美国的国家安全。在美国安全界看来,中国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越来越攀升到高端位置,这极大地削弱了美国高新技术产品及服务的竞争力,甚至威胁美国的国家安全。为此,需要对中国的产业政策设限以确保美国国家安全利益[10]。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中国贸易问题专家甘思德(Scott Kennedy)就认为美国应以制约产业政策为目标,使中国受到相应的惩罚。他同时还建议美国不要低估对手,应确保国内团结并联合盟友,以制约中国产业政策为谈判目标[11]。
尽管美国国内各界就对华强硬方面形成了一定共识,但在对华贸易战问题上依旧存在不同程度的争论甚至严重分歧。美国国内争论的主要问题有如下三个:其一,美国是否应该发起贸易战?围绕该问题,美国国内争论的焦点是:美国究竟能否从对华贸易战中获益,以及美国发动对华贸易战究竟能否有助于扭转对华贸易逆差。其二,美国如何开展贸易战?围绕该问题,美国国内争论的焦点是:美国应采取何种方式发展对华经贸关系?其三,美国能否打赢贸易战?围绕该问题,美国国内争论的焦点是:美国坚持打贸易战最终的结局如何?具体分述如下。
围绕该问题,美国国内争论的焦点之一是,美国究竟能否从对华贸易战中获益?支持者认为对华发动贸易战能够减少美国的贸易赤字,有助于恢复贸易平衡,防止美国经济遭受损失,这将给美国带来收益。美国国家利益网站刊文称,自1976年以来美国就一直出现贸易逆差,特朗普推动贸易战是修改国际贸易游戏规则的积极尝试,有助于回归平衡的国际贸易体系。美国经济长期被贸易赤字拖累,2017年美国经济整体下降了3%,如果贸易回归平衡,那么美国经济则会增长3%,这将使美国获益[12]。前华尔街分析师利兹·皮克(Liz Peek)认为,“美国发动对华贸易战已使中国股市遭受打击,人民币汇率下滑近7%。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增长放缓,2018年6月中国工业生产和投资同比增长为6%,低于预计的6.5%。相比之下,美国经济增速仍在上升,预计2018年美国工业生产将增长3.8%,远高于去年的预测率2.3%。这表明对华发动贸易战会使中国经济受损,而使美国经济获益。 ”[13]
反对者认为发动对华贸易战不能使美国获益,反而有可能会危及全球经济,损害美国本土经济和消费者利益。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亚当·波森(Adam S.Posenm)认为,特朗普对中国发起贸易战是20世纪40年代以来 “非常危险的举动”,它将导致美国滑向经济上的“阿富汗”。他强调,特朗普以国家安全为由发动贸易战存在3个错误:首先,将刺激中国采取同样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拒绝美国商品;其次,将引发全球范围的贸易冲突;最后,即便中国在贸易战中妥协让步,美国也不会获得任何实质性利益[14]。美国卡托研究所研究报告也认为,特朗普政府的“贸易挑衅行为”很容易使中国“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一旦中国限制外国贸易和投资,美国商业制造成本就会剧增,生产力会快速下降,美国民众的家庭收入、农业及其他出口依赖型产业的收入也会大幅缩小,这种打击是致命性的[15]。此外,布鲁金斯学会的一份调查报告也显示,特朗普发动对华贸易战实际上也牵动着美国本土经济链,如果中国全力反击美国发动的贸易战,美国农业以及2742个县的汽车、轻机械、发动机生产、猪肉、屠宰业、大豆、水果、坚果等40个行业共计超过210万个工作岗位将遭受重创[16]。对于特朗普政府威胁对中国2000亿美元商品征收关税的最新举措,美国商会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托马斯·多诺霍(Thomas J.Donohue)认为美国现在正处于一场全面的贸易战中,特朗普坚持对中国2000亿美元商品加征25%关税的做法,会导致美国消费者承担的价格成本更高,失去的经济机会更多。随着外国市场接近美国制造的商品和国内价格的上涨,关税对美国企业、工人、农民和消费者造成的不利影响开始显现[17]。
围绕该问题,美国国内第二个争论的焦点是,发动对华贸易战究竟能否有助于扭转对华贸易逆差。支持者认为,美国从中美贸易关系中的受益面减少而受损度增强,对华贸易逆差已到了不能容忍的地步,必须通过发动贸易战来解决该问题。美国贸易谈判代表莱特希泽早在2010年美中经济安全审查委员会上的证词中就曾表示,“在过去,与中国建立永久正常贸易关系主要是由于美国认为能够通过此种关系打开中国市场。但是中美贸易逆差却不断加大,两国不仅没建立起互惠关系,反而中国单方面从中受益,而美国一无所获。”[18]美国贸易委员会主席纳瓦罗更为激进,认为美国长期对华存在巨额贸易逆差已影响到美国经济发展甚至威胁国家安全,立法对中国进行贸易制裁才能解决中美两国贸易赤字,确保美国经济的长期繁荣,从而保护自由贸易的国际体系[19]。由此可见,支持者认为对华贸易逆差过大,冲击了美国的国内就业和制造业,甚至威胁美国国家安全和经济繁荣,唯有发动贸易战才能扭转贸易逆差。
反对者则认为,发动对华贸易战无助于从根本上解决贸易逆差,解决该问题的关键在于减少美国财政赤字。美国加州大学学者格雷格·林登(Greg Linden)、肯尼斯·克拉莫(Kenneth L.Kraemer)和雪城大学学者杰森·德瑞克(Jason Dedrick)合作完成的《抓住苹果全球网络中的价值》研究报告指出,在审视中美贸易关系时,不能以中国对美国的商品出口总额来计算两国贸易逆差,以苹果手机为例,中国处于苹果手机全球化生产链条的最底端,一台完成组装运往美国的出厂价为240美元的苹果手机中大头利润其实被美国苹果公司等提供专利核心技术的企业所赚取,而中国赚取的利润仅为8.46美元。基于此,特朗普试图通过与中国打贸易战来扭转贸易逆差根本毫无意义[20]。美国布鲁金斯学会高级研究员杜大伟(David Dollar)也认为,特朗普发动贸易战的重点是打击中国的高科技产业,然而美国从中国进口的产品大约37%属于“中间产品”,中国在这些领域的产品附加值实际上很低,美国及其他国家的公司则赚取了多数利润,因而这种打击手段只会伤及美国自身及其盟友的企业[21]。白宫首席经济顾问拉里·库德洛(Larry Kudlow)事实上就倡导自由贸易,认为美国的贸易赤字并非源于“不公平”贸易,对华加征关税或许可以降低贸易逆差,但不会扭转美国的整体贸易逆差,解决贸易逆差的关键是减少财政赤字[22]。
围绕该问题,美国国内争论的焦点是,美国应采取何种方式发展对华经贸关系?支持者认为,美国要在关键议题上通过持续性的惩罚和制裁等方式来发展对华经贸关系,从而维护美国国家利益。第一,主张在高新技术产业和知识产权问题上增加对华关税和限制出口来制约中国。特朗普政府多次指责中国及其他国家倾销、政府补贴、违反知识产权、操纵汇率等诸多“不公平”做法扭曲了全球市场,对美国不公平[23]。美国贸易谈判代表莱特希泽就威胁称,如若中国经济不进行真正的结构性改革,美国仍会诉诸关税及投资和出口限制等工具,来迫使中国停止强制技术转让、网络窃取及知识产权保护等“不公平贸易”的做法[24]。2018年6月16日,中国被迫反击美国宣布对从美国进口的500亿美元商品加征关税后,贸易委员会主席纳瓦罗也强硬表态,“中国不要低估了特朗普的决心,不改变‘掠夺式’贸易方式的后果是美国将会对华征收更多关税。”[25]第二,主张对华采取持续性、强势的和坚决的施压手段。特朗普政府对中国600亿美元的商品加征关税后,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詹姆斯·安德鲁·刘易斯(James Andrew Lewis)指出600亿美元的商品数量太小,不继续给中国施压,就不可能迫使中国停止 “盗窃”美国技术[26]。第三,主张对华采取制裁措施。新美国国家安全中心亚太安全项目高级研究员丹尼尔·克里曼 (Daniel Kliman)力挺特朗普的对华制裁,并为特朗普政府打赢贸易战支招:即便中国妥协,美国也不应立即将注意力转至国内;防止美国经济活力的开放性受到损害;与盟友共同限制中国的日常投资以避免其不公平的贸易行为[27]。
反对者则主张通过谈判和建立磋商机制的方式发展对华经贸关系。对于特朗普政府威胁对中国2 000亿美元商品征收关税的做法,美国众议院筹款委员会主席凯文·布拉迪(Kevin Brady)警告称,不断升级的贸易冲突有让全球逐步陷入持续争斗的危险,强烈呼吁特朗普与中国尽快重启谈判以达成共识,避免代价高昂的贸易战[28]。在呼吁重新建立两国间沟通机制的同时,美国多位共和党议员屡次提出议案限制总统的增税权,以防止特朗普的关税政策损害美国自身利益。2018年7月,美国共和党参议员鲍勃·柯克(Bob Corker)和杰夫·弗莱克(Jeff Flake)等人正式提出反对特朗普总统以国家安全为由滥用权力加征关税的动议,最终,参议院以88:11的压倒性票数通过该动议[29]。尽管该决议没有法律约束力,但它表明国会对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强烈不满,一旦特朗普在对华贸易战问题上过于极端,国会的制衡作用就会愈加凸显。
围绕该问题,美国国内争论的焦点是,美国坚持打贸易战最终的结局会是什么?支持者认为美国胜券在握且能够打赢贸易战。特朗普就多次发布推文宣称,美国正在打赢对华贸易战,对华关税政策成效明显,中国经济正在遭受真正的打击。美国独立顾问公司首席执行官大卫·布朗(David Brown)认为,“中国对美国市场的依赖度是美国对中国市场依赖度的五倍,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计,由于美国经济规模相对较大,全面爆发贸易战可能导致中国经济增长率下降1%-1.5%,而对美国的影响则相对有限,削弱美国经济增长率仅为0.1%-0.3%,这是特朗普打赢贸易战的关键。”[30]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尼尔·弗格森(Niall Ferguson)表示,“美国从中国进口商品占据中国GDP总量的4%,而中国从美国进口商品占据美国GDP不到1%,中国对美国发起的贸易战报复能力有限。尽管中国可以对美国农业州及农场主施加压力,但美国政府给予农民的财政支持计划已经启动。然而中国如果因此失去购买美国波音飞机的订单,将面临无处购买飞机的困境。因此,特朗普手里握有必胜王牌,美国将赢得这场贸易战。”[31]
然而,这种言论遭到反对者的激烈批判。反对者认为美国不仅会输掉贸易战,而且会造成诸多负面影响。第一,反对者认为对华发动贸易战无助于特朗普政策目标的实现。特朗普单方面对华发起贸易战目的在于实现4个目标:减少贸易逆差;赢得美国国会中期选举;增加美国各行业的就业;确保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美国达特茅斯大学经济学者道格拉斯·欧文(Douglas A.Irwin)指出,由于当前国际贸易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全球供应链,特朗普政府仍实施类似于20世纪80年代里根时期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后果反而更具破坏性。特朗普声称通过向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加征关税会促进美国基础制造业复苏,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并最终减少贸易逆差等,但事实上更高的贸易壁垒决定了上述目标注定无法实现[32]。
第二,反对者认为特朗普的对华贸易战策略很糟糕,代价太大且无实质收获。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查德·鲍恩(Chad P.Bown)撰文指出,特朗普采取出其不意的贸易战策略并升级贸易战,这导致美国企业缺乏紧急应对的时间。美国对中国加征关税的商品中,中间投入品和资本设备占据近85%,对其征税无疑会削弱美国企业的全球竞争力[33]。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玛丽·洛夫利(Mary E.Lovely)认为,特朗普政府的“301关税条款”无助于报复中国的高科技产业。即使特朗普想要打击《中国制造2025》,但其当前仅是一项倡议尚未实质性落地[34]。特朗普的关税政策旨在惠及美国的高科技产业,但在许多经济学家看来不仅无助于让美国公司在新兴的全球化高科技行业中站得住脚,反而可能还会起反作用。曾任比尔·克林顿(Bill Clinton)总统高级经济顾问的劳拉·泰森(Laura Tyson)表示,未来美国的高科技行业能否茁壮成长 “并不取决于美国能否成功遏制中国的发展进步,关键在于美国自身保持和支持美国公司的创新能力”[35]。
第三,反对者认为发动对华贸易战会带来一系列消极影响。从全球层面看,发动贸易战违背了世界贸易组织的原则和精神,也会削弱美国在全球的领导力。美国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认为,美国在21世纪的今天选择发起贸易战已不合时宜,特朗普的做法不仅威胁跨大西洋伙伴关系,削弱了自身在全球的影响力,而且反而有利于中国扩大在全球的影响力,使其占据支持多边自由贸易的道德制高点[36]。美国外交关系理事会相关研究人员对特朗普的做法表示忧虑,认为特朗普发动对华贸易战将导致全球经济进入 “非常危险的时刻”,因此呼吁美国尽快恢复与中国的谈判,而不是全面的经济对抗[37]。从双边层面看,发动贸易战会损害与贸易伙伴国的关系,同时也会恶化中美关系。美国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高级研究员迈克尔·史文(Michael Swaine)警告称,美国越来越过度批评中国,出台具有明显敌意的战略文件,突然进行经济政策调整并不断增加对华关税等错误做法都严重导致中美双方延续已久的建设性接触正以惊人速度瓦解,美国出现了“妖魔化”中国的新常态,这亟需进行重大修正[38]。
基于美国国内在对华贸易战问题上的争论,可以看出美国国内对于对华贸易战各方面的研判和政策建议形成了某些共识,尽管存在差异甚至分歧,但都是从维护美国国家利益的角度出发。具体而言,美国国内争论的实质有以下4个方面。
第一,美国国内历来就存在“自由主义还是贸易保护主义”的分歧,此次围绕对华贸易战的争论本质上延续和传承了这种分歧。从美国对外贸易历史来看,自由贸易与贸易保护主义始终是美国贸易政策的两条核心主线。美国政府对这两种政策的倾向度与国家实力变化密切相关。正如罗伯特·吉尔平 (Robert Gilpin)的霸权稳定论所认为的,自由贸易需要霸权国家的维持,霸权衰落将导致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的兴起。美国实力相对衰落和贸易保护主义显著增加之间呈正相关关系,一旦实力相对衰落,其结果是现实主义的美国将远离开放,贸易政策转向保护主义[39]。二战结束以来,美国致力于主导构建多边自由贸易体系和国际规则,冷战后更是建立起了以世界贸易组织为核心的全球经贸体系。可以说,美国依托其霸权国的实力,有力地维持了世界经济体系的平稳并推动了全球化和区域化发展。随着新兴经济体的崛起,在共同利益诉求的驱使下,其也致力于推动国际经贸体系调整及经贸规则的完善。然而目前,多边自由贸易在美国国内愈来愈受到抨击,美国政府把国内制造业岗位流失与经济持续低迷归咎于自由贸易,许多选民似乎都同意并支持美国采取贸易保护主义。不过,美国对自由贸易和贸易保护主义的倾向始终是相互交织的。美国国内有观点就认为,被选民视为倾向贸易保护主义的特朗普仍然坚持自由贸易,发动对华贸易战只是一种谈判策略,目的是寻求新的贸易协议[32]。特朗普政府能否承受与中国经贸全面“脱钩”或接受中美各自为首形成两种完全分隔开的经济体?美国想要中国进行所谓的“结构改变”在多大程度上符合其所期望的新全球自由贸易体制?由此可见,未来有关美国贸易政策采取保护主义还是自由贸易的争论仍将继续。
第二,无论美国国内就对华贸易战产生何种分歧与争论,他们在根本上都服务于美国的国家利益。尽管美国国内对华贸易战的看法立场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甚至分歧,但他们立论的出发点都是维护美国的国家利益。一方面,无论是否赞成发动贸易战,美国国内各界一致认为,美国传统的对华经贸政策必须作出调整。由于长期以来美国国内已积累了大量的对华负面情绪和诉求,所以特朗普政府突然转变对华态度并发动对华贸易战并未受到国内过多地非议。事实上,美国国内社会各界的不少人士都对此表示推崇,并且愈来愈认可特朗普对中美经贸问题的处理方式[40]。这意味着美国国内各界的对华态度已发生巨大转变,对华强硬的国内力量已基本成形。另一方面,美国国内争论更多是在对华贸易战采取何种方式上存在分歧,根本出发点都是担忧美国国家利益受到损害。例如,美国卡托研究所、外交关系理事会、布鲁金斯学会、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美国企业研究所、美国加州大学、雪城大学等一大批主流智库及高校学者在中美贸易战问题上相对较为理性,他们认为中美贸易赤字问题需要解决,但特朗普发动对华贸易战可能损害美国国家利益,不会产生实质收益反而会将中美关系引向危险边缘,也会损害美国及盟友间关系,最终削弱美国在全球的领导力。整体上,智库专家和高校学者会通过发表学术研究成果、出席国会听证会、在智库和政府部门间流转任职、召开研讨会等渠道将观点及建议传递给美国政界甚至特朗普本人,从而影响政府相关决策[41]。美国国内对华强硬共识以及各界相关研究是特朗普政府在对华贸易战中维护美国国家利益、趋利避害的重要参考。
第三,美国国内围绕对华贸易战的论争实质上也反映了美国两党掣肘与社会矛盾的深化。从发动贸易战至今,美国国内获益或遭受损失的利益集团已经发生了相对变化,尤其是遭受损失的利益团体逐渐加入到对贸易战的反思与反对中。特朗普如何安抚因贸易战升级而利益受损的群体,利益矛盾与冲突使得特朗普政府平衡诸多利益集团的难度增大。具体而言,其一,民主党和共和党就是否升级贸易战的对抗加剧。通常美国两党的意识形态处于两个极端:共和党议员主要位于政治光谱右侧,反对政府干预经济,倡导自由贸易;民主党议员则位于政治光谱左侧,反对贸易及投资自由[9]。然而2018年4月,伦茨全球合作伙伴所做的一份民调结果则显示,美国两党之间在中美贸易战问题上的态度主张呈现尖锐分歧,65%的共和党人认为特朗普的行动最终会获得回报,59%的民主党人担心贸易战升级[42]。特朗普究竟在何种程度上可以不顾忌两党分裂而强力推行贸易战升级目前还不确定。其二,美国民众对特朗普升级贸易战的支持度下降了。在2017年2月,盖洛普的一项民调显示,72%的受访民众认为推进对美国有利的贸易是美国对外政策的重要目标,这将为美国经济增长提供机遇[43]。然而到了2018年4月,哈佛大学美国政治研究中心和哈里斯民意调查机构为《国会山报》进行的民调结果表明美国民众的态度已发生较大转变。71%的美国选民认为特朗普政府应该采取措施解决中美之间的贸易不平衡问题,但53%的选民不赞成特朗普政府对中国加征关税,38%的选民认为关税政策能够保护美国的就业机会,18%的选民认为关税政策不会有任何影响,超过2/3的选民表示担心他国报复美国,从而引发全球性贸易战[44]。同年5月,美国政治新闻网站对注册的2000名选民进行民意调查发现,70%的选民希望特朗普政府能够通过谈判新的贸易协定而非对中国进口商品加征关税的方式来减少贸易逆差,只有14%的选民支持发动对华贸易战[45]。显然,当前美国国内关于对华贸易战的争论反映了各方利益博弈态势的微妙变化,本质上是美国国内利益矛盾与冲突的显现与爆发。
第四,从更深层次看美国国内围绕对华贸易战论争的实质还反映了美国文化中的进攻性及其对中国的“文化偏见”。美国国内争论表面上体现了政治和经济层面的利益权衡,但背后还掩藏着根深蒂固的文化因素,具体主要有如下3个表现:其一,美国文化中具有强势压人的“进攻性”。正如美国《国际政策文摘》所刊发的《文化:国家间差异背后的隐藏因素》一文所认为的,“美国文化强调个人主义和自我独立,在商业交往中明显注重实质利益且强调目的和结果,这在某种程度上压抑了中国文化中的集体主义、人情关系和信任,成为了中美贸易战的催化剂。”[46]其二,美国文化深受西方“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丛林法则的影响。美国认为现有的自由贸易制度需要不断地变革和进化,也即要“破旧立新”构建一个全新的自由贸易体系才更加符合自身的利益,并且一再误解和否认中国提出贸易制度虽不尽完善但有其合理成分或相信经过修缮会趋于完善的合理诉求。其三,美国对中国还存在典型的“文化偏见”,认为中国选择的发展道路和秉持的价值认同对世界而言是一件“坏事”。美国汉学家白鲁恂(Lucian Pye)就有偏见地认为,“中国并非民族国家体系内的国家,而是一个试图佯装成国家的‘文明’。”[47]然而事实上,中国文化带有鲜明的和合、中庸色彩。贯穿于中华文明的儒道思想以“厚德载物”的柔性文化为内核和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就指出中华民族历来就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爱好和平在儒家思想中有很深的渊源,他还时常引用中国古代典籍《司马法·仁本》中的“国虽大、好战必亡”的箴言,以此警醒大国间要以和为贵,不要轻言战争[48]。为维护中美关系及世界贸易秩序大局,中国还专门发布《关于中美经贸摩擦的事实与中方立场》白皮书,澄清中美经贸关系事实,强调中美经贸合作互利共赢的本质,指出美国政府贸易保护及贸易霸凌主义不当做法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危害,阐明对中美经贸摩擦的政策立场,以期推动问题合理解决[49]。
总之,特朗普当选至今,在贸易保护主义及所谓的公平贸易理念的指导下对中国采取多项贸易保护措施,致使中美贸易摩擦呈螺旋状升级态势,最终演变成中美两个世界上最大经济体之间大规模的贸易战。围绕对华贸易战问题,美国国内也展开了全方位的争论,这体现出不同的对华贸易政策取向,争论也将长期存在。当前诸多研究都定格在外界如何看待中美贸易战的基调的时候,本文基于美国国内视角的研究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在未来应对特朗普政府发动的对华贸易战的过程中,中国应及时追踪并研究美国国内各界的相关论争和研究进展以及美国民意变化,从中把握特朗普政府对华贸易战的政策走势,在此基础上采取科学且具有针对性的因应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