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志强 双跃荣
长春新碱为常用植物类化疗药,主要从夹竹桃科植物长春花中提取的,抗瘤谱广,是淋巴造血系统肿瘤中常用的药物之一,但是由于长春新碱有严重的周围神经毒性而限制了临床进一步使用,长春新碱主要累及外周神经、自主神经,表现为四肢的感觉异常,针刺和温觉常受到影响、出汗异常、心悸等自主神经损伤的表现,与累积量有关,但目前长春新碱导致周围神经病变的分子机制尚不明确。剂量限制性毒性为神经毒性。 2015 年以来,我院采用还原型谷胱甘肽联合鼠神经生长因子预防长春新碱神经毒性,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本组入选 108 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 男性71例,女性37例;年龄 26~71岁,中位年龄 47 岁;所有患者 KPS 评分均在 80 分以上,无药物过敏史、糖尿病史,化疗前检查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均正常,神经系统查体无阳性体征。
108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 试验组:54例,其中男性35例,女性19 例;化疗同时联用还原型谷胱甘肽与鼠神经生长因子。 对照组54例,其中男性36例,女性18例;单采用化疗。33例患者接受R-CHOP 方案化疗,75例患者接受CHOP方案化疗,用药如下:利妥昔单抗(美罗华) 375 mg/m2静滴,第1天;环磷酰胺750 mg/m2静注,第 1 天;吡柔比星50 mg/m2静注,第1天;长春新碱1.4 mg/m2(总量 < 2 mg) 静注,第1天;强的松片100 mg,口服,1次/d,第1~5天。每21 d为1个周期,共6个周期。
化疗出现的神经毒性按照周围神经毒性分级[1],0 级:正常;Ⅰ级:感觉异常或腱反射减退;Ⅱ级:严重感觉异常或轻度无力;Ⅲ级:不能耐受的感觉异常或运动障碍;Ⅳ级:瘫痪。
应用SPSS 19.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不同组间阳性率差异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检验水准取双侧P<0.05。
可评定疗效试验组54例,发生神经毒性1级10例,2级5例,3级3例,4级0例,总发生率约为33.33%。 对照组54例,发生感觉神经毒性1级13例,2级10例,3级7例,4级1例, 总发生率约为57.41%。 两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弥漫性大 B 细胞淋巴瘤是我国最常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约占40%左右,目前R-CHOP 或 CHOP 方案为该病标准化疗方案。长春新碱(VCR)作为 CHOP方案中的组成部分之一,其神经损伤的机制尚不十分明确。学者们通常认为VCR的神经毒性作用主要是与VCR和微管蛋白二聚体之间具有较强的亲和力有关。微管蛋白二聚体可以阻止可溶性调节器与微管蛋白发生聚合作用。VCR与细胞结合,阻断有丝分裂周期,导致细胞死亡。轴索微管蛋白的结构变化,囊泡蓄积和滑面内质网的断裂,均可导致外周神经轴索运输系统的损伤。除了最初的轴索损伤,雪旺细胞破坏后还可导致有髓神经纤维的继发性脱髓鞘和轴索变性。另外,也不能排除VCR对钙通道的直接破坏作用[2]。国外也有学者认为VCR神经毒性的机制大概与神经组织的微小管崩解有关。目前临床上用来预防VCR神经毒性的方法主要包括一些维生素B 类制剂、左卡尼汀、氨磷汀、还原型谷胱甘肽、甲钴胺以及中医针灸等办法,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采用还原型谷胱甘肽联合鼠神经生长因子尚鲜有报道,神经生长因子家族包括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神经营养因子3和4。许多动物实验都证明 .GF可保护由长春新碱引起的神经损害[3]。谷胱甘肽是人类细胞质中合成的1种肽,由谷氨酸、半胱氨酸和甘氨酸组成,含有巯基(-SH)。它可通过巯基与体内的自由基结合,转化成容易代谢的酸类物质从而加速自由基的排泄,起到解毒作用,从而保护机体正常细胞[4-5]。我院采用还原型谷胱甘肽联合鼠神经生长因子预防长春新碱神经毒性取得较好疗效。从我们的研究结果可知,在使用长春新碱化疗的患者中化疗同时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鼠神经生长因子可有效预防和减少化疗引起的神经毒性的发生率,无明显不良反应,且价格相对便宜,可临床推荐用于预防和减少长春新碱所致神经毒性,从而提高患者的化疗耐受性和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