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纸质教材电子化实践中的编辑工作
——以北京大学出版社“互联网+”教材出版为例

2018-03-16 05:38陈颖颖
时代农机 2018年4期
关键词:电子化纸质互联网+

陈颖颖

(北京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 100871)

1 纸质教材电子化探索实践概述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智能化正不断改变着我国从中小学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创新发展之路。传统课堂正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许多学校开展“电子书包”“智慧教室”等教学实验,突破时空所限,实现随时随地随需的学习。

在此背景下,作为传统教学核心载体的纸质教材,已难以满足教育现代化的需求。理想的教材,是教育和技术的深度融合,是教育创新与技术应用创新相耦合的结果,是一项复杂而长期的任务,不会一蹴而就。所以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之内,电子教材与纸质教材必然是一种共生并存、相互融合的状态。从十多年来中小学基础教育领域试行的电子课本和电子书包,到高等教育教材建设中的新型态一体化教材、立体化教材、“互联网+”教材、AR超媒体教材等,尽管各界对电子产品在教育领域的现阶段应用存在诸多疑问,但纸质教材电子化的趋势已毋庸置疑。

纸质教材电子化正以不同的推进程度,适应于各地教育改革和技术发展的不同步伐。在具体工作实践中,我们逐渐探索出一种适合现阶段一般高等院校教学需求的新式教材,称之为“互联网+”教材,在近两年的推广实践中受到高校教师们的广泛认可。“互联网+”教材在承载常规专业知识之外,通过一定的通用技术手段(二维码、APP等),承载音视频、动画、三维模型、考试系统、社区交流等数字资源或扩展功能,具有更强的富媒体性和交互性。此类教材并未脱离纸质教材而独立成纯粹的电子教材,仍保留纸质教材的形式,却延伸出电子教材的功能,预计将在未来较长时期内发挥其教学引导功能。

2 纸质教材电子化实践中的编辑工作

众所周知,传统出版行业具有较为成熟的“三审三校”制度,并配备策划编辑、责任编辑分工协作。“互联网+”教材,是在纸质教材中加入了电子化的工作,在传统编辑之外,需设立数字编辑专岗,且策划编辑和责任编辑的工作均有所增加。策划编辑作为教材选题的征集者,需要积极宣传“互联网+”教材的特色和具体编写要求,号召一线教师了解与参与。数字编辑在数字资源到位后,负责全面的加工处理和审核。责任编辑则要在关键流程节点与数字编辑对接,以有效控制流程。

2.1 以策划编辑的宣传号召为先导

出版社在高等教育教材策划方面正面临如下挑战:教材编写和创新中作者的主动性严重不足。教材改革,在高校中应是被纳入教学改革中的一项具体工作。而对高校教学改革而言,尽管国家层面的教育改革创新政策不断颁布,但因高校自身层次、专业设置、教学传统等因素的不同,落实到教学一线,其教学创新推进情况各异。加之目前高校教师考评体制的限制,使得好作者求之不得,能让老作者进行教材创新同样不易。在此背景下,出版社必须主动出击,以策划编辑为先导,深入高校,做教材创新的引领者。

策划编辑将全面宣传“互联网+”教材的特点及其具体编写方式,同时启发教师能以新型教材编写为出发点或契机,将教学创新工作项目化、规范化,以利于教学创新工作的真正落实。在介绍具体编写方式时,可利用新样章等方式,启发引导作者提供更多有价值的延伸数字资源,包括但不限于模型、视频、动画、图片、文本等,以作为纸质教材电子化的具体对象;同时策划编辑也将与老师沟通数字资源的具体设计方式。一线教师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一般会积累较多的课堂扩展资源,这些资源因为直接来自教研一线,所以其专业性较高,延伸效果也较好。即使是暂时没有编写意向的教师,在了解到新型教材的特点后,也能够激发其选书用书意向,并启发其以后的教材编写和教学工作。

2.2 以数字编辑的选择、加工、制作、融合为主干

当书稿进入正式出版流程后,策划编辑组稿来的数字资源,将打包进入数字编辑的工作环节中。数字编辑将从内容的价值性、趣味性、内容正误、内容与正文的关联性、内容与呈现平台的对接等方面,对数字资源全面把关。在具体实践中,针对模型、视频、动画、图片、文本等资源,数字编辑的工作重点有所不同,下文将分别说明。

(1)针对模型资源。因模型资源的专业性,几乎均为原创设计,可由作者自行设计,也可由第三方模型制作人员设计。作者自行设计的模型,因为模型制作软件和具体设计方式的不同,模型设计完成后,数字编辑要重点审查模型与发布平台的拟合程度。例如模型的最终发布平台是手机APP,则数字编辑应审核模型是否能顺利植入APP中,如果显示有误,则应整理修改意见送老师修改,直至显示无误。

第三方模型制作人员设计的模型,则需要以下两阶段的审核:第一阶段,作者审核——作者审核的重点是模型设计的专业性,包括模型结构、材质、用色、标引术语等方面的专业性,保证模型的专业性无误;第二阶段,数字编辑审核——数字编辑在作者审核结束后,再全面审核模型是否能顺利植入APP中。上述两个阶段,数字编辑作为作者和第三方模型制作人员的沟通桥梁,对模型修改的质量和效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实际工作中,这个环节的工作难度也最大。

(2)针对视频、动画等资源。这些资源一般为作者提供,资源目前大多来自于第三方视频网站,如腾讯、优酷、爱奇艺等;此外,在教学微课、慕课开发趋势下,各类原创视频也开始出现,包括知识点微课、原理动画、实训操作视频等类型。针对这类资源,数字编辑需要考虑其版权、价值性、趣味性、清晰度、长度、格式等指标,为纸质教材的电子化做好衔接。

① 确认版权归属。来自第三方视频网站的视频,数字编辑需判断其版权归属,对于有严禁转载声明的内容,显示终端仅通过图文形式对视频内容进行简介,并指引跳转链接。而对于未声明原创、无严禁转载声明的内容,显示终端则设置为直接点击观看,以方便体验,但需在视频下方注明来源及版权说明。针对作者的原创视频、动画等资源,数字编辑需要与作者沟通,以确认其传播授权,并以增加水印等方式处理。

② 遴选有价值、有趣的内容。资源的价值性和趣味性是对数字资源的一般要求,而视频、动画类资源,因为很多来自第三方视频网站,所以更需重视其审核工作。虽然经过了作者的第一轮把关,但数字编辑也应进行第二轮把关,进一步确认其专业价值、欣赏的趣味性、是否无不良政治导向等问题。对于存在问题的视频,如需删除,则说明原因并告知作者。

③对视频长度、格式、清晰度等进行处理。考虑到学习者的学习时间,视频内容的时间长度应适宜,对于时间较长的视频,需分割成若干短视频,以调整学习节奏。视频的格式,需要统一调整为终端显示平台能接受的格式。而视频的清晰度,则应考虑终端显示屏的尺寸。例如对于录屏软件类视频、ppt辅助类视频等包含文字内容的视频,如果第一显示终端为手机端,则需要在手机显示界面中进行文字说明,引导读者移步PC端,以获得更清晰的学习效果。

(3)针对图片资源。数字资源中的图片资源,需要考虑图片的价值性、版权、图上文字的相对尺寸等指标。

①概念图类:如果作者提供的同类概念图数量很多,数字编辑需要围绕主题进行再分类或删减。再分类,需要

梳理出子主题,按子主题归并图片;删减则是删除关联性弱、图片效果欠佳、版权声明的图片。概念图的最终处理效果是提供主题分类清晰、图片质量较高、无版权争议的图集。

②示意图类:相较于概念图,示意图往往以表现一定的逻辑关系、步骤为重点,所以数量不多,但内涵较大。数字编辑审核的重点是示意图中内容的正误和文字相对终端显示屏幕的尺寸。如果文字显示太小,则要以PDF转图片的格式上传,否则示意图的内容无法清晰显示。

(4)针对文本资源。文本资源因为其趣味性不足,原本并不作为电子化内容的重点,但因为其易得性,在电子化工作的探索阶段,仍占有一定比例。工作实践中接收到的文本资源类型主要有习题答案、拓展案例、案例解析、法律法规、单据表格等。

①对于文本资源中的文字:要求数字编辑要具有传统文字编辑的基本审校能力,以保证文字的编校质量。

②对于文本资源中的符号、公式:除审读文本自身的正误外,还需要符合内容发布平台的要求,以保障终端能正确显示。如目前微信平台中的符号、公式,需要以图片格式呈现,以保证显示无误,所以具体操作中需要将含有符号和公式的整段文字或整篇文字做图片化处理。

③对于文本资源中的表格、单据:表格除审读文本自身的正误外,还需要根据其横向的宽度决定是否以图片格式呈现,如以图片呈现,还要考虑移动端图片上字号的可识别度、是否调整图片的纵横;单据除审读文本自身的正误外,为呈现其固定格式,需要将其转化为图片格式,同样需要考虑移动端图片上字号的可识别度、是否调整图片的纵横。

2.3 以责任编辑的流程控制为衔接

传统教材的编辑流程中,责任编辑负责整体进度的把控。数字编辑在对数字资源进行加工处理之外,需要与责任编辑对接流程。融入了数字资源的“互联网+”教材,责任编辑的职责是在排版前、终审前、质检前、送印前、核蓝样、核样书这6个关键环节,将书稿交于数字编辑审核。排版前,数字编辑与责任编辑针对“互联网+”部分的具体排版设计进行沟通确认;终审前,数字编辑要全部审核书稿中的“互联网+”部分内容和格式;质检前,数字编辑需确认书稿终审之后的改动是否涉及“互联网+”部分的调整;送印前,数字编辑再次确认质检之后的改动是否涉及“互联网+”部分的调整;核蓝样和核样书两环节,则是为防止书稿仍有遗留问题或印制环节出现问题而进行的再确认,直至教材的大批量装订。

3 纸质教材电子化工作的未来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中提到,到2020年,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示范培育推广计划”,以信息化手段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纸质教材电子化工作的未来,与更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与新技术的融合密不可分。随着“互联网+”教材出版的不断推进,我们将在数字资源建设、专业教学资源库、教学互动体系等方面继续努力,以电子化工作为契机,积累资源、探索路径。作为一线教学媒介的教材,不论是纸质形式,还是电子形式,如果其所承载的知识能够被继承,所提供的评价或启发能惠及教学,即完成了其使命,而这一使命的完成,注定是一个历时长远的过程。

[1]张培华. 纸质教材的数字化未来探析[J]. 出版广角, 2017, (12):28-31.

[2]石静, 乐向莉, 刘军. 我国电子书包研究的热点追踪与趋势分析[J].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7, (20):26-30.

[3]李科生, 蒋志辉. “互联网+”支持下的“立体化教材”开发探讨[J]. 出版科学, 2018, (1):43-46.

猜你喜欢
电子化纸质互联网+
四川省图书馆发布2019年阅读报告
推进外汇窗口服务电子化
1 我省市级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系统首次上线运行
全媒体时代纸质图书出版思考
初中数学前置性作业的电子化尝试
独立书店浪漫的纸质生活
汽车电子化,没有假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