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庄小流域重点治理开发成效与经验

2018-03-16 02:21张素青
山西水土保持科技 2018年1期
关键词:经济林基本农田水土保持

张素青

(长治市水政监察支队)

1 流域基本情况

1.1 自然地理与气候

西安庄小流域总面积5.6 km2,地处沁县县城北端牛寺乡东部的涅河流域中上游。地貌类型属于典型的黄土丘陵沟壑区,海拔高程1 000-1 174.5 m,地势东高西低。流域由3条大沟和12条小沟组成,地形破碎,沟壑密度为3.4 km/km2。

流域气候属暖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气温8.9℃,年≥10℃的积温3 275℃,年日照时数2 521.8 h,光热资源丰富;年降水量592 mm,主要集中于7-9月,约占年降水量的60%以上;无霜期141-195 d,平均167 d。

1.2 自然资源状况

1.2.1 土地利用

在流域总面积中:耕地55.13 hm2,占9.8%;林地73.33 hm2,占13.1%;荒山荒坡373.33 hm2,占66.7%;村庄及道路等用地58.20 hm2,占10.4%。土地利用率仅23.8%。

1.2.2 土壤及肥力

流域土壤类型属于山地褐土,表层熟化程度较高,耕性良好。土壤较肥沃,有机质含量1.5%-2%。

1.2.3 植物资源及植被覆盖率

流域内乔灌草类植物均有分布:梁峁顶及梁峁坡分布有刺槐、油松、杨树等水保生态林,沟坡分布有核桃、红枣等经济林;灌草遍布,以菊科、豆科和蔷薇科为主。据调查,植被覆盖率低于30%。

1.3 社会经济简况

流域内只有西安庄一个村,据调查,现有农户62户,213口人,108个劳动力,人口密度39.4人/km2。耕地面积55.13 hm2,人均耕地约0.26 hm2。有塘坝1座,汇水面积3.33 hm2,最大蓄水深度4 m。治理前年粮食产量26.3万kg,农民人均纯收入2 506元。

2 水土流失状况与治理开发规划设计

2.1 水土流失状况

据调查,西安庄小流域水土流失面积4.28 km2,占流域总面积76.43%。沟壑密度大,褐土土质疏松,加之植被覆盖率低,暴雨集中,水土流失较为严重。按土壤侵蚀强度划分:轻度侵蚀面积1.46 km2,占水土流失面积34%;中度侵蚀面积1.75 km2,占41%;强烈侵蚀面积0.47 km2,占11%;极强烈侵蚀面积0.19 km2,占4.5%;剧烈侵蚀面积0.41 km2,占9.5%。据测算,年均土壤侵蚀模数3 800 t/km2,总体土壤侵蚀强度属于中度侵蚀。水土流失形式以水力侵蚀为主,重力侵蚀为辅。水力侵蚀的主要表现形式为面蚀和沟蚀,遍布全流域;重力侵蚀以坍塌、泻溜为主,点状分布于裸土陡崖和地面坡度大于45°处。

由于较为严重的水土流失,使得沟头不断延伸,沟壁逐渐扩张,沟道下切较深。不仅造成了土地资源的破坏,而且土壤难以蓄水,肥力降低。据测算,流域每年流失的N、P、K相当于年施肥量的42%,从而导致农业生产环境恶化,生态平衡失调,农业产量低而不稳,农民生活贫困。

2.2 治理开发规划设计

为了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当地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与水平,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地方水利部门积极申请,在2010年被列为重点治理小流域。为使重点治理持续推进,取得良好的综合效益,进行了以下规划设计。

2.2.1 基本指导思想

西安庄小流域综合治理开发的基本指导思想:以小流域为单元,以农民脱贫致富为目标,以综合治理开发为手段,在建设基本农田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大面积发展经济林,同时大力造林种草增加流域植被覆盖率,配套修建塘坝、机井实行节水灌溉,推行民营水土保持治理体制,力争在短时期内,把流域建成农林牧副全面发展的绿色生态小流域,为当地树立开发治理典范。

2.2.2 治理开发方略

在治理开发方针上,坚持因地制宜,全面规划,综合治理,注重效益,以建设基本农田为基础,山水林田路统一规划,梁峁坡沟川齐抓共管,优化配置植物、耕作、工程三大综合治理措施;在治理开发重点上,把经济林作为脱贫致富的突破口,抓住梯、坝、滩基本农田不放,突出林果、种养、加工等重点开发项目,同时配套大面积营造水土保持林,提高植被覆盖率,改善生态环境,发展生态旅游农业,推动农林牧副全面发展,变流域单纯治理型为治理开发型,逐步形成防、治、管、产、供、销一体化的开发治理模式。

2.2.3 治理措施配置

流域上部的梁峁坡地,实施退耕还林,采用鱼鳞坑、水平阶整地,栽植以刺槐、侧柏、油松等乔木林为主的水土保持生态林,间种牡丹、远志、黄苓、柴胡、子母、白术、丹参等7种可供观赏的中药材植物;流域中部丘陵缓坡地带,以梯田建设为主,对农耕地实施修边垒堰、里切外垫等措施,建设基本农田,实行机井灌溉;流域下部的沟壑地带,以经济林为主,“回”字型径流林业整地,栽种优质核桃和红枣等干果;流域内的陡坡耕地,大面积退耕种植人工牧草。通过治理措施优化配置,形成以干果经济林和水保生态林为重点的生态流域,加之种植中药材、开发旅游等项目,即可建成既有观赏性、又有经济性、还有生态性,综合效益显著的特色小流域。

2.2.4 开发项目设计

在治理开发过程中,西安庄流域充分利用现有的塘坝优势,开发休闲垂钓;大面积栽植经济林,开发绿色产品与食品;沟坡栽种水土保持生态林,以营造流域优美的生态环境;沟道改河造地,既可防洪减灾,又可增加基本农田;退耕陡坡地种植苜蓿,发展畜牧养殖业;修建机井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发展节水灌溉,可有效解决干旱季节农作物与经济林生长发育需水。

2.2.5 治理开发形式

在小流域治理开发组织形式上,实行拍卖和股份制相结合,大户承包治理与小户联合承包治理相结合,多层次承包,股份制运作。通过采用适宜的治理组织形式,实现改善生态环境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与治穷致富相结合。

3 综合治理开发成效

经过6年的持续努力,取得了显著的综合治理成效。

3.1 综合治理开发成果

2011-2016年,新增治理度71.0%,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97.33 hm2。其中,新修梯田37.33 hm2,新增坝地6.67 hm2,改河造地6.67 hm2(已栽经济林);营造经济林73.33 hm2(红枣33.33 hm2,核桃40.00 hm2),水土保持生态林226.67 hm2(刺槐、油松、侧柏各66.67hm2,杨树26.67 hm2),种植苜蓿53.33 hm2;新打机井2眼,新修田间道路10 km。总投资88.5万元,其中国补投资20万元,农民群众自筹与投劳折款68.5万元。

3.2 综合治理开发效益

从2011年开始开发治理,至2016年底的6年间,西安庄小流域的生态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土地利用结构得到合理调整,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据相关资料统计: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度达到92.8%,植被覆盖率达到66.7%,年土壤侵蚀模数由治理前的3 800 t/km2下降为1 950 t/km2,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土地利用结构趋于合理,部分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粮田面积减少,林地由13.1%增加到70.3%,牧地由0提高到9.5%,土地利用率达到98%以上。在农业用地减少的情况下,由于单产提高,年粮食产量仍能达到治理前的水平。

4 治理开发经验

总结王家庄小流域的治理开发经验,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4.1 领导重视

县、乡、村各级领导,对该流域的治理开发非常重视,将其作为一项扶贫开发工程来抓,经常深入实地视察指导,出主意,想办法,为治理开发提供了精神动力。

4.2 规划到位

规划起点高,指导思想明确,治理方略符合现阶段的水土保持方向,治理措施配置、开发项目设计与地域实际相匹配,为治理开发奠定了基础。

4.3 机制灵活

在治理的组织形式上,不搞一刀切,根据村民意愿,实行拍卖与股份制相结合。由大户牵头承包治理,部分农户的土地使用权可以拍卖给大户,也可以股份形式参与入股,也可由多个小户联合承包治理一片区域。由于机制灵活,调动了全体村民的积极性,为流域治理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支撑。

猜你喜欢
经济林基本农田水土保持
水土保持探新路 三十九年写春秋
永久基本农田集中区域“禁废”
《水土保持通报》征稿简则
浅谈生态环境建设中经济林发展现状和趋势
水土保持
经济林新资源食品的种类及前景
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数据库建设及应用
厚朴经济林促发展
水土保持
浅析永久性基本农田的划定与保护——以慈溪市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