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丁云
竟然真有个词语,叫“独食难肥”,还上升到了百度百科有专门的词语解释。就是字面意思,一个人独吃,长不胖,因为一个人吃饭不知其味,再好吃的东西也不觉得香。引申为一个人做事没有竞争,没有合作,出不了高效率,难以出成效,强调人们要团结互助,与人分享。
这样的解释在现实中听着真有点令人难以置信,一人食或者吃定食,哪有吃不下饭的,只会吃更多,“易肥”才对吧。
不过一个词语,却透露出一种视角,一个人就是孤独的。且不管他孤不孤独,只是孤独的人多了,攒成一盘,就成“市”了。
难道是因为我们大部分时候都过着群体生活,久而久之就形成心理上的依赖,一定要有人一起。一个人单独就会觉得怪怪的,看到别人一个人也觉得怪怪的,孤独的人就是可“耻”的?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需要有“个人时间”。对现代人来说,“孤独”与“独立”难以分清界限。因为单纯害怕孤独,害怕别人认为自己孤独,从而拒绝独立,也会浪费大量时间。
一个人要顺畅地执行自己的计划安排,就不能害怕孤独。如果一个人走路、吃饭、学习、工作都一定要找人聊天,结伴,反而一段时间无人陪伴更加难以忍耐这样的寂寞。
出门旅行,一定要呼朋唤友,经过一系列凑假期、办证件、综合各自吃住行上的喜好,东等西等,七拼八凑,最后又往往会因为突发事件而取消,届时更加沮丧崩溃。
跟团游,花费大量时间在“跟团”,而不是“游”。早上集合,有人迟到或有事逗留很久,有次途中因为有人身体不适,整个大巴等在当地卫生院门口。从学生时代就期盼依旧的景点,看了20分钟,就因为要赶下一个行程,简直是匆匆一瞥。为了到某个餐厅用团餐舟车劳顿,再花费一个小时车程回到“荒无人烟”的酒店。晚餐后,因为地处偏僻,常被导游规劝待还是待在酒店比较安全。这就是参团的结果,有很多人陪。同样长的时间里,可以完成、打卡的事情少一半,该玩的该看的都没仔细。
事事有人陪,会放弃很多人人生乐趣。等别人有空了,想看的电影也下档了,你的繁忙期来临了。有些事,大家一起协作做得更好,更有趣,有些事,自己做会更干脆利落些。
但大众眼中,一个人是孤独。一个人吃饭,一个人看电影,一个人旅行,易于接收周遭人异样的眼光,但当越来越多类似的情景成为社会文化现象时,尴尬也逐渐化解。
《孤独的美食家》走红好几年。主人公五郎总喜欢出差工作之余一个人寻找美食,细细品尝,感受食材质感,顺便展现自己在食物之上的精道学问。单论他那份何时何地都对美食充满兴致,表现出的对生活孜孜不倦的追求就令人赞叹不已,反省自己原来活得这么粗糙,这么不认真啊。
一个人旅行,安安静静地寻找自己旅行的意义和心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们本来就渴望在旅行中印证自己那些曾经学过的,听说过的,遇见更多奇妙、美好的人、事、物。旅行真正实现增长见识,扩充人生的几率才会大很多。
一个人的时候,这场旅行大部分由你掌控。不必在旅途中因为个性、兴趣、想法上的差异,不断妥协、忍让、将就,最后失去这次旅行的目的和意义,留下遗憾,可惜了自己逝去的时间、金钱和准备的心血。你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线路,更安静地思考,回归真实的自己。甚至一个人旅行,会看到人性的更多面,也收到更多关怀,有机会认识更多朋友。脱离了早已驾轻就熟的生活轨道,旅行中反而能够更好地再发现自己,再挑战自己,重新挖掘出隐藏已久的能力,被自己的机智吓到,回去时能够更加自信、开朗,满血复活。
“一个人吃火锅”、“一个人旅行”之类的话题、案例越来越多,大多数人并不觉得自己孤独,反而很享受这种一个人的感觉。现代社会,有时候迫于频繁社交,游走在各种群体、关系之间,即便看上去游刃有余,适时还是希望自己有时能够享受做个单细胞生物。类似社会文化的流行走红,也鼓励着人们,何必在乎别人的眼光,一个人尴尬,应该追求你在乎的东西,人少更要静静地享受。
当消费还是个问题时,很多时候一人行的最大尴尬,在于固定成本无法分摊,导致总成本的增加;需求量的有限,使得想要多样化、个性化的体验却无法得到满足,比如住宿时的酒店房间使用、餐厅用餐等,1/2的用量>1/2的费用,可能2/3甚至1的费用。娱乐场馆或设施也常常打出“两人同行更优惠”的招贴。
超市里同一种商品数种包装,大多数时候数量越多,平均成本越低一些,数量越少平均成本略高一些。但当这样的消费已经不是问题的时候,人们就不再单纯考虑单件成本而选择价格更低的那种。人们会综合考虑使用频率、消费品状态、储存空间、包装美观度等,导向于更综合、更理性的选择。一言以蔽之,大家有了更成熟的消费观念,市场上价格更贵的未必不好卖。消费取向就是向着更多样化、个性化、少量化。
最直观的例子就是KTV包厢,小包间或迷你包间走俏,大小包间在数量格局发生了变化。当年成群结队去KTV狂欢,如今三三两两想去就去,为了独自练习,为了减少尴尬,一个人狂飙的也不在少数。这或许也是街头迷你KTV走俏的原因,。
尤其当消费愈加独立、多样,单身个体越来越多时,一人经济几乎确定成为市场的下一个突破口。
2011年,日本经济学家大前研一出版了《一个人的经济:成熟市场也有大金矿》一书,提出“一个人的经济”概念,“这是个年轻人想要一个人生活,中年人爱上一个人生活,老年人必须一个人生活的时代。”7年过去了,单身青年越来越多。
再往前推,2001年《经济学人》提出“单身女性经济”概念,“她们是广告业、出版业、娱乐业和媒体业的产品和服务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因为独身而且收入不菲,她们是最理想的顾客。与其他阶层相比,她们更有花钱的激情和冲动,只要东西够时髦、够奇趣,她们就会一掷千金。”
《2017中国消费趋势报告》指出,中国社会已经迎来了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波“单身潮”:目前中国单身人口数量已近2亿,独居人口从10年前的6%上升到了16%,35岁以上依然单身的人群比10年前上涨了4倍多,达到21%。36%的单身女性表示,不结婚也很幸福;而高达80%的人表示,宁愿单身也不愿仓促结婚。全球范围内,独居人口也大幅度增长。
“一人经济”代表的是一个人所产生的消费和体验。这么多单身个体,就代表有这么多消费个体。相比以家庭为单位的决策,一人消费决策更加情绪化、感性化,对价格的敏感度不高。“不经考虑就购买奢侈品的比例占28.6%。”是此前针对单身人士的一项调查显示。
有名的料理店中,单人体验套餐为“独自一人吃饭”开发的菜单:店中的招牌菜式都会包含其中,每种菜式的数量浅尝辄止,整份套餐的量刚好够一人享用;单人体验套餐也分ABC数种,满足不同口味需求的单人使用。这样,一人行也可以享用店里的招牌美食,又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一人经济”概念相当宽泛,除了狭义的个体消费,包括一个人独立消费的行为,已婚人士在没有配偶陪伴的情况下享受个人空间、独立消费决策也属于“一人经济”。“一人经济”的核心在于,“即使不便宜,也买自己喜欢的。”
除了通常的消费选项,“一人经济”对宠物市场的增长也有很大贡献,撸狗和吸猫成为重要的精神慰藉,单身个体更强的消费能力及个性化选择倾向也推动宠物市场的快速增长。
从被动单身到选择单身,反映出个人价值的追求与探索日渐成为主导。“无论是身份上还是心态上的单身,单身族这一客群都推崇方便至上、轻量消费、注重玩乐享受与追求高品质生活的消费方式。”
当人们对“孤独式”的消费越来越无感,享受“一个人”的过程时,不管有意于个人深入探索个体价值,或是无意间单纯的单身个体数量增加,“一人经济”都会成为市场上的一个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