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丁云
苏州城以阳山为主,山在城西北,屹然独高。其余冈阜累累,如群马南驰。古城居于陇前,平夷如掌。所谓势来形止,全气之地。如今的环苏州,另有一圈“山势”,大院大所之气正在形成。
2017年“大院大所苏州行”,29个载体项目签约,14个落地揭牌。另有4个项目在南京签约。之后昆山现场38个或启动或签约。这仅是这一年的一部分。
过去这一年里,“大院大所”一词真是不绝于耳。
除去一线城市北上广,同为中国最具经济竞争力的城市,地级城市苏州常被拿来作比较:同为经济发达省份江苏省的两大市,苏州要给“江苏省省会”南京作陪衬,得出的“结论”基本都是南京未来更有发展空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要拿来突出“浙江省省会”杭州,没有像阿里巴巴那样拿得出手的世界级企业;升为中国最大的外来移民城市之一,苏州还要给深圳做个“不合格的陪对比”,没有一帮牛得滋油的大牌企业,创新研发环境更是相差甚远。反正什么都不怎么来赛。这种比较,苏州人听着当然是有点窝涩的。
不过不比不知道短板在哪儿。即便是先天后天的一系列城市定位,导致了苏州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遗憾,但苏州也硬是黑猫白猫先闯出了一条路,这才有了各种比对,否则连作陪衬的资格都没有。风雨兼程之后,牵制苏州发展的痛点又回到了科教文卫。网上有一组数据,至2016年,南京各类高等院校74所,其中111计划高校9所及学科25个,仅次于北京;211 高校8所、双一流高校12所,仅次于北京上海。而苏州高校数量不及南京一半。继而也影响了科研创新的环境氛围,连带自有品牌企业的稀缺,成了城市发展的掣肘。
江苏省政府参事、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徐康宁在首届“智论苏州”高层论坛上提到,苏州产业规模很大、实力很强,但引领产业发展方向的前沿产业,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互联网产业等,目前在全国还不具备龙头地位。苏州不缺有实力的制造业企业,却缺少像华为、阿里、腾讯这样的标杆创新型企业。苏州城市化水平很高,都市化程度高,但集聚高端要素的能力与经济发展能量不匹配,城市能级有限制。此外,苏州城市国际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苏州转变的努力早在进行之中,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大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关键环节,是与大院大所的战略合作。江苏省社科院副院长、研究员章寿荣也在“智论苏州”高层论坛专门谈到,苏州在原创性基础上的再创新,要依靠大院大所,做到不求所在,但求所用。而至2016年底,苏州市与238家国内外知名高校院所有了稳定合作关系,建成了1870个产学研联合体,推动了创新资源和高端人才的集聚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2017年这一波“大院大所”合作项目,针对目的很明确,有推动名城名校建设,有国际间的合作项目;有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有涉及新兴产业和前端科研。
苏州市与苏州大学建设了苏州大学创新研究院,由苏州大学引进国际知名诺奖科学家、院士等领衔的科研机构,如“苏州大学高等研究院”、“苏州大学人工智能创新研究院”、“苏州大学空间光学研发中心”、“苏州大学-西安大略大学同步辐射中心”、“苏州大学新能源科学与技术中心”等。
昆山高新区管理委员会与乌克兰国家科学院签约建设了一个“江苏-乌克兰装备制造国际创新院”,基于乌克兰国家科学院的人工智能技术、焊接和相关技术、表面处理工程、特种电冶金、自动化和机器人等领域的科研院所,及乌克兰的高新技术企业。吴江区震泽镇人民政府与东华大学合作建设“东华大学苏州纺织产业研究院”,很明确是专注于盛泽纺织产业转型升级的实际需要。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与哈尔滨工业大学签约建设的“哈工大焊接研究院”,专注产业的深度研究开发。而哈工大的这个专业,非常牛。
针对新兴产业和前端科研,有大量广泛的合作项目,亨通集团与中国科技大学的合作建设“江苏亨通问天量子信息研究院有限公司”,依托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开展量子通信领域的研究与发展。高新区管委会与哈尔滨博实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的“苏州协同创新医用机器人研究院”,汇聚医用机器人领域优势资源。
2017年昆山现场签约的38个大院大所大企合作项目,国内知名院校以外,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日本瑞吉特技术转移研究所、德国弗劳恩霍夫太阳能研究所、新加坡科技研究局资讯通信研究院科研机构皆在其中。
2017年当年,苏州高新区管委会与国内外重点科研机构、著名高校及央企共建的科技创新平台、载体共21家,包括清华大学苏州环境创新研究院、东南大学苏州医疗器械研究院、中科院声学所苏州电声产业化基地、北航苏州创新研究院、南航苏州研究院、国网(苏州)城市能源研究院等,近年累积引进大院大所80家。
苏州工业园区也在近年来先后引进了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中科院电子所苏州研究院、中科院计算所—苏州中科集成电路设计中心、中科院兰州化物所苏州研究院、中科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苏州研究院等10家国家级科研院所。
这一波“大院大所”的合作,始于2003年中国科技大学苏州研究院在独墅湖高教区设立运作。合作第一阶段,办学为主,引进高校、培养人才,吸引了西安交通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一批高校来苏办学。
2006年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进入筹备,意味着苏州的大院大所合作发展进入第二阶段。与此同时,苏州市引进苏州医工所等一批创新载体。
发展到第三阶段,出现了全新的载体。比如作为省政府直属的新型研发机构,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本身就是着力于科学到技术的转化环节,为江苏产业转型升级和未来产业发展提供产业技术。它在苏州建立了9个分院。再比如中科院,苏州与之合作共建的科技创新载体达到21家,占中科院在全国布局总数的20%。
与大院大所的深度合作,有了显著成效。高层次载体吸引到更多的海归、国家“千人计划”等高端人才来苏创新创业。载体的引进带动了苏州新兴产业的发展,纳米所助推了苏州纳米产业发展,医工所则助力医疗器械产业壮大,还有昆山的小核酸产业,吴中、相城、昆山、吴江等地的机器人产业,这些全新产业都是通过这些平台和载体从无到有集聚起来,优化了苏州产业结构,提升了产业层次。
现在,除了姑苏区,战略上为推动古城复兴,发展创新驱动、文化引领的现代服务业,各区都制定了主导的战略新兴产业。高新区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医疗器械和生物医药为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园区重点规划培育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纳米技术应用三大新兴产业;吴中区聚焦机器人与智能制造、移动互联网+、生物医药、现代农业、文化创意五大核心优势产业,相城区将新一代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文化创意等作为其“3+2”主导产业,吴江区列高端装备制造业、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技术和新医药、食品加工业为其战略新兴产业。
不仅二、三产业,苏州在第一产业上也有动作。苏州市人民政府和中国农业大学合作的中农(苏州)有机循环研究所,即为推动苏州市现代循环生态农业发展。
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欧洲科学院院士、法国科学院院士、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教授让-彼埃尔·索维奇在昆山时说,城市的创新能力并不取决于规模大小,而在于人们对科学的认知、政府对创新的重视。
2017年,苏州全市财政性科技投入123.7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82%。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所苏州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东南大学苏州医疗器械研究院、哈佛大学韦茨创新中心、科大讯飞苏州研究院等相继落户。
全年新增19家国家级众创空间,60家省级众创空间,年末共有国家级众创空间51家,省级众创空间148家。年末全市省级以上科技孵化器107家,孵化面积379.8万平方米,在孵企业超6000家。新增国家“千人计划”人才18人,累计达237人,其中创业类人才127人。
新兴产业产值、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分别提高1个和0.9个百分点。全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53万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47.8%。新认定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573家,新增省级示范智能车间52个。新增现代农业园区面积7万亩、高标准农田6.2万亩、高效设施农(渔)业1万亩,新增新型职业农民1400人。
统计公报中提及,2018年苏州全市要完成工业投资1500亿元左右,新兴产业投资占到68%。苏州会着力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完善区域创新体系,用好优质创新资源,增强创新驱动能力。首要就是建设重大创新载体,更好发挥在苏高校作用,更大力度吸引国内外科研院所、知名高校和龙头企业来苏共建研发机构,集中力量攻克核心技术、共性技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随之,打造创新企业集群,集聚创新创业人才,深化科技金融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