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陶瑾
创意让苏州,字正腔圆地唱着,风雅潇洒地走着
布鞋定制用上缂丝宋锦,丝绸与金银箔和绘画相结合的艺术墙纸,具有灯光与时钟功能的新中式家居风格的屏风摆件……这些文创产品是对苏州传统手工艺进行了再发现、再思考、再设计。
如今,苏州人的生活处处可见“新苏作”的影子。创意让苏州,字正腔圆地唱着,风雅潇洒地走着。2018年,“新苏作”将大行其道,以内容产品为核心的、以苏州文化为底蕴的作品和文化形式必将会成为当代苏州的一种新风尚。
经过千百年的文明传承,苏州成了名副其实的苏作之乡。悠久的历史,深厚的人文沉淀酝酿了苏作之美:精致典雅,简约中隐含大美;内敛含蓄,平和里气象万千;减之一分则嫌少,增之一分则嫌多,朴质明了,酣畅淋漓,尽显大家风范。
精美绝伦的苏作工艺,早已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之中。然而,在创意城市的感召下,文化苏州需要在全球化的语境下更好地向创意发力。于是,有了“新手工艺运动”,这对整个传统手工艺行业有着很正面的推动作用。结合当代设计手段与品牌创新体系,对苏州传统手工艺进行创新设计,使之符合当代人的审美标准与生活方式。
兼具时代气息和深远意境的“新苏作”
之前,苏州刺绣研究所发布了苏绣系列新品,从款式到画面都让人“脑洞大开”。相较于传统苏绣,这些新绣品利用金属与丝线的巧妙结合,不仅图案抽象特别,在装裱材质上,更是选择了强度高、可塑性好的不锈钢金属材料。这些绣品无论从时尚、简约还是优雅、独特,都是一次全新的蜕变。
再拿苏作玉雕来说,今天的苏作玉雕已被当下的玉雕艺术家们打磨出了不一样的味道,其形式与内容,雕琢技艺的新与巧,艺术审美、文化内涵、品位高雅的风格呼之欲出。
中国玉石雕刻大师杨曦是当代“苏作”玉雕艺术的身体力行者。杨曦说,在今天这样一个信息化时代,大家可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如果一定要讲“新苏作”的特点,恐怕难以用几句话概括。
在文化多元发展融合的今天,玉雕作品仍然聚集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历史、宗教、人文、绘画、书法等传统印记,成为题材的主流,玉雕艺术在创新中不能脱离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琢玉者应兼备美术、艺术修养和雕刻能力,现在很多年轻琢玉者的作品线条感特别强,融入了现代艺术元素,包括学院派的审美等。他们在创新上有想法,但手头上的功夫尚有欠缺,有些作品喧宾夺主现象较为普遍,玉雕不足,装饰来凑,虽然弄得很花哨,底座设计很气派,反而将玉雕原貌遮掩了,这是值得注意的。”杨曦认为,“新苏作”玉雕,要在兼容并蓄中保持地域文化个性。
原来讲,北京的大气、上海的洋气、扬州的古气、苏州的文气,现在其界限可能也没有那么清楚了。但从苏州玉雕的主流来说,苏作玉雕人始终将“文气”渗透到作品之中,组成了当今“苏作”的地域特色。
时至今日,“苏作”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早已和这个时代融为一体,呈现出百花齐放、流派纷呈的多元化特色。从苏州地区手艺人的年龄分层上看,老中青三代的作品各领风骚,各自创作出兼具时代气息和深远意境的“新苏作”。
苏州是一个充满生活美学的城市。千百年来,这方水土磨出来的城市创意十足,声色俱全。在文创概念大行其道的当下,苏城满眼都是各路“苏作”文创产品的身影。依托于苏城文化基因不断涌动着的创意潮,让有想法、有创意的中青年们,将其剥离出来从而打造新的“苏作”品牌。
说起苏作家具,绕不开光福。而说起光福,自然想到了“明仕阁红木”。史志晔正是这家中华百年老字号的第五代传承人。
史志晔用短短几年时间,在行业内崭露头角。他继承传统,但拒绝因循守旧;大胆创新,却延续苏作内涵。2010年,他创新设计出“角花条案”,之后又创作出“荷花圆台”。而令史志晔名声大噪的“囧凳”系列,更是他深耕苏作家具内涵后的创新之作。囧凳的灵感源于他的台北故宫行,一把看似简单的霸王枨打洼小方凳让他陷入沉思,而后他便设计出传统藤编凳面、白酸枝材质的小方凳,也就是后来大受欢迎的“囧凳”。经过改良后,他又创作出了纯木面血檀材质的囧凳系列。他很高兴,囧凳让人们重新认识了苏作家具。
见过竹上烙画么?来到十全街上的一家文创店,只见身着一袭汉服的女店主正埋头于摆着文房雅玩和精美茶器的书案,时而执一管烙笔,在葫芦、扇骨与茶则上描绘着充满禅意的画。其实,店里所有竹制品都出自她的巧手。竹扇骨、竹臂搁、竹制把玩小件……每件作品都凝聚着她的创意与巧思。她以现代人的审美情趣注入传统工艺,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新苏作”。
她有一件作品,借用天然斑竹上的红色斑点,用烙笔简单勾勒枝干,构成一幅自然与人工合作而成的《红梅图》。这份创意让很多同行拍案叫绝。
“囧凳”让人们重新认识了苏作家具
孙厚义的“太湖瓷”
太湖瓷,听起来很大气,但实在是一个不太熟悉的名字。这个故事还得从太湖窑窑主孙厚义讲起。
多年前,他开过美术馆,后来又做起现代城市雕塑。然而好些年没见孙厚义了,他又去玩什么了?这次孙厚义不想做高高在上的纯艺术,而是实用艺术了。他想做一种“当下新的文化品种”。他开始将眼光转向一个传统“苏作”中似乎没有的品种——瓷器。苏州瓷器可追溯到很早,良渚文化的时候就有了。当时宋室南迁,曾在苏州落脚,当时的平江府曾为皇府定制过质量上乘的陶瓷品,可见周边也是有原料的。只可惜苏州历来富庶稳定,所以将眼光放在更精细的工艺设计、审美和制作上,慢慢便与陶瓷擦肩而过了。
据介绍,苏州在古代曾用太湖底6米下的澄泥做过澄泥砚、蛐蛐罐,澄泥的储备质好量大。孙厚义做的瓷器用的正是太湖底沉积的淤泥。他说,每个时期都是新物种挑战老物种,历史的过程绝不是固化的,没有变化只能说明没有发展。在如今各原产区原料告急的情况下,能在不破坏环境的情况下有高质量的原料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优势。如今,他正在打造太湖瓷独一无二的个性和味道。
“一寸缂丝一寸金”,已有两千余年历史的缂丝是中国最顶级的织造技艺。然而,古老的技艺敌不过时光的流逝,缂丝逐渐成为中华传统文化背后的“隐匿者”。
欣喜的是,范炜焱让它在国际上大放光彩了。范炜焱和他的团队用强度极高的单丝还原了中国的水墨意境;在传统木机上进行创新,成功创作出双层异地异色异料的全新品类缂丝面料;通过新材质和当代技术的革新,用设计让这一古老的苏作手艺绽放出全新魅力……
在2017意大利米兰国际家具展上,他一举获得青年明日之星沙龙展评审会特别奖。“千万不能拘泥于此,要解放自己,释放自己。” 范炜焱一心向学,为的就是做“中国制造”的世界知名奢侈品品牌。
在他眼中,苏作应该重新回到人们当下的生活里。生活处处皆可修行,他喜欢“行者”这个称呼。在他看来,就像世界的旅行是没有疆界一般,设计的灵感也是无处不在永无尽头。设计的灵感源于生活,懂得生活、体悟生活、发现生活,才能表达最真实的自我,传递最生活化的设计。
同样,苏绣也在慢慢回归生活。2017年12月,周海云、陆晓琳文化创意作品展开幕。本次展览的主创人陆晓琳是苏州第一位“海归”研究生绣娘,2013年她从荷兰伊拉斯姆斯大学市场营销学研究生毕业回国后,就一心跟随母亲——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周海云钻研刺绣技艺。
作品展上,围巾、钱包等一系列兼具生活实用性和苏绣艺术欣赏性的苏绣衍生品,凝聚着文化创意元素,让人爱不释手。
话说回来,刺绣衍生品绝不是简单地换个载体,再简单地绣绣。绣面材质、刺绣呈现形式的改变,对刺绣工艺师的针法、绣法都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刺绣工艺师还需跟图案设计师、外型设计师进行跨界碰撞。陆晓琳说,苏绣不是只可以挂在墙上、摆在桌上的“无用”艺术,而是可以带着艺术标准回归日常生活,让人们拿在手上,穿在身上。
作品展上,陆晓琳还向记者介绍了她最新研发的新型丝线,这个凝聚科技元素的新产品,对于刺绣作品的保存、展示方式来说,解决了传统刺绣怕光、怕水、怕褪色等问题,刺绣不再被封闭在玻璃后面,而是让人可以更直接地欣赏。这些新型丝线还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
苏作重新回到人们当下的生活里
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传统文化和手工艺在新时期如何凸显新亮点成为了全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人们更看重手工艺品设计中的原创性、内容性。
蜻蜓FM总裁钟文明认为,罗振宇打开了知识付费的大门,高晓松则打开了内容付费的大门,2018年将是真正意义上的内容付费元年。的确,这是一个“内容为王”的时代。没有好的作品,就不可能实现文化创意产业的良好发展。文创产业的核心正是内容+创意。
苏州,这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等着我们去挖掘,去探索。业内人士表示,苏州手工艺的表现形态是“苏作”,内在精神是“精细雅洁”。当下,苏州应站在更高的层面去认识加入“全球创意城市网络”的意义,强化原创设计,倡导富有现代创意的“新苏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