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回忆性散文教什么
——以《桂花雨》为例

2018-03-16 02:12鉴燕婷
炎黄地理 2018年12期
关键词:体式学情桂花

鉴燕婷

(徐州市汉桥小学)

散文作为小学语文教材中基本的文本体式,其教学内容的确定越来越受到教育研究者和一线教师的青睐。那么,在众多的散文篇目中,回忆性散文作为一种特殊的散文体式,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多一线教师并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即该如何确定这类散文的教学内容,或者说忽视了这类特殊的散文体式的特点,把回忆性散文当作一般的散文去教了。可想而知,必然就失去了这类特殊散文体式的其内在教学价值。

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当教师面对一篇回忆性散文,该如何确定其教学内容呢?

1 依据课程标准确定教学内容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作为语文教学的指导纲领,其在语文教学中具有不可磨灭的地位,即所有的语文教学首先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在最新修订的《课程标准》关于阅读教学,具有如下阐释: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从这段话的表述中,我们可以能看出,阅读教学首先要培养学生理解和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这也是语文教学的基石。那么,回忆性散文在小学教材中出现的篇目并不是很多,教师在执教此类文本时,首先要做的就是解读《课程标准》,把《课程标准》中的精神领悟透彻,才能做到心中有数,在设计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时才不会剑走偏锋。

那么,如何依据课程标准确定回忆性散文的教学内容呢?这就需要一线教师认识到,首先要还原回忆性散文这类文体,不能脱离阅读教学这一大类。阅读教学简言之,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学生的鉴赏作品能力,从而实现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故言之,回忆性散文首先也必须先把它当作一般的阅读教学去教,这样才能实现有效教学。

2 依据学情确定教学内容

“学情”,顾名思义,就是学生的学习情况。陈隆升博士在其博士论文《语文课堂教学研究——基于学情分析的视角中》,关于学情,他提出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到“学习起点”、“学习状态”和“学习结果”。这三个概念也就涵盖了教师如何把握“学情”的整个过程。即教师要在教学之前确定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去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以期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不仅如此,教师还要关注课后学生的掌握情况,从而为下一次教学做铺垫。由此可见,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时,必须关注到学情。

那么,在回忆性散文教学中,教师如何依据学情去确定教学内容呢?下面就以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的《桂花雨》为例,作一阐释。

《桂花雨》作为一篇回忆性散文,在确定教学内容时,对学情的把握至关重要。作为四年级的孩子,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散文阅读方法,而且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告诉我们,在执教这课时,与其逐字逐句繁琐分析,不如把如何引导孩子感悟作者的思想情感作为教学的重点来的更合适。也就是说,教师要去教学生不会的,而不是去教学生已会的。即“教什么”、“怎么教”要依据“学什么”、“该怎样学”。教师只有具备这种思想,才不会脱离学情,才能把握好学情,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除此之外,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灵活运用课程的生成资源,合理而适时的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

3 依据文本体式确定教学内容

所谓的“文本体式”不仅指散文这一类的文本体式,还指回忆性散文这一小类的文本体式,更是包括某个特定文本的体式。以《桂花雨》为例,这篇文章首先是属于散文这一大类的文本体式,那么,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就要依据散文的教学方法去引导孩子学习,把培养孩子理解和鉴赏文学作品作为重点。其次,还要关注到回忆性散文这小类的文体上,回忆性散文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体,在实际的教学中,要教会学生阅读此类文体的方法,而这种方法只是针对这一小类文体而言的,是不同于散文这一大类文体的。最后,在众多的回忆性散文中,把握住某一篇的文本特性至关重要。像《桂花雨》这篇文章中,因为其作者独特,作者生活环境独特,从而早就她的文章独特。那么,教师在执教时,就必须关注到单个文本的特定样式了,不同的文章确定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文章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这才是实现语文有效教学的真谛。

4 根据编者意图确定教学内容

教材的编者,在选择某一篇文章作为学生学习的载体时,必然是有所依据的。既然编者选择某篇文章并不是随性而选之,把这篇文章放在哪个位置也不是随意而放之。那么,教师在执教某篇文章时,就有必要研究和揣摩编者的意图了。以《桂花雨》为例,这篇文章出现在苏教版小学语文四上第三单元,而且是作为第三单元最后一篇文章出现的。纵观本单元,都是描写自然风光的,而《桂花雨》作为本单元的压轴之作,其地位不言而喻。那我们就要思考了,为何在描写自然风光这一单元把《桂花雨》编入其中?其实,经过分析不难发现,在散文中,即便是写景散文中,都有这样一个共性,即“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就是说,作者在描绘任何一处景物时,必然是包含着感情的,《桂花雨》这课也不例外。相信这也是编者把它放在如此重要位置的原因。

2 根据作者的语言风格确定教学内容

作者琦君,本名潘希真,是台湾现代女作家。而这位女作家的家乡确是在浙江。作为江南女子,温婉的性格,细腻的情感,都体现在了这篇回忆性散文中。除此之外,文章当中的出现的母亲角色,通过研究发现,琦君的母亲是一位温柔善良,却又具有很强的隐忍力的一个典型的传统妇女形象,她在经历了丈夫的背叛之后,仍然坚强的生活,这也是最能触动琦君的地方吧。所以,教师在教学这篇文章时,一定要关注到作者的生平,一定要根据她的生平和经历,以及自己对文本的解读能力,去探寻作者的语言风格。只有教者读懂了,才能引导学生去读懂文本,才能领略不同作家的语言风采。

总之,对于回忆性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除了要依据课程标准、学情之外,还要照顾到单个文本的特定样式,更要关注到作者的生平经历,这样才能更深层次的去了解作者、解读文本。

猜你喜欢
体式学情桂花
北曲套曲体式研究述评
习作教学,依“规定”还是据“学情”?
做桂花糕
今年的桂花
六言绝句体式概说
立足学情以点带面
绝句体式多变化
学情分析有效服务教学的实践探究
桂花蒸
律诗篇法体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