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国
一、文县绿色金融发展现状
近年来,文县金融机构依照国家经济结构调整要求,严格控制信贷资金流向高污染高耗能行业,继续支持水电企业发展,有效增加“三农”和小微企业信贷供给,绿色金融服务初见成效。
(一)货币财政政策合力支持绿色金融发展
近年来,人民银行文县支行(下简称文县支行)指导辖内金融机构有效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稳健性货币政策,下发《文县银行信贷增长指导意见》、《金融支持文民俗文化产业发展指导意见》、《文县金融业支持电子商务发展指导意见》等文件,积极推动绿色金融服务工作开展,着力增加特色产业、“三农”和小微企业信贷供给,严格控制信贷资金流向高污染高耗能行业。货币政策工具方面,文县支行严格保证支农再贷款的支持“三农”方向,使农村信用社将再贷款更多投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和特色农业,与绿色金融政策导向一致,仅2016年发放的2.6亿元支农再贷款直接带动农村信用社“绿色信贷”3.2亿元。财政扶持绿色金融发展主要体现在贷款贴息上,初步统计,文县3年来财政累计贴息近2千万元,推动妇女小额担保贷款、“双联”贷款等民生性质的绿色信贷投放达3.2亿元。
(二)金融机构有效推动绿色经济及生态农业发展
文县金融业顺应国家产业发展形势,贷款主要投向绿色循环经济,2016年末,规模水电企业贷款余额达15.59亿元;对于域内小硅铁厂等产能过剩企业,因未达到安全生产标准,辖区商业银行分支结构早于2010年后停止了授信。县域信贷资金从落后产能退出后,转向电商,茶叶纹党核桃等为重点的生态产业链,继续支持特色农业园区建设,推进现代农业区域化、绿色化、品牌化发展,满足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金融需求。截止2016年底,涉农和小微企业贷款分别达到了41.41亿元、13.9亿元,连续3年增幅保持在15%以上。为帮助特色产业引进先进技术,增加产量,节约成本,甘肃银行文县支行专门针对小企业流动性资金不足提供信贷支持,2016年共计发放贷款3000万元,同比增长11.65%。而邮储银行文县支行推广的设施蔬菜贷款、小微企业助业贷款等都是绿色金融的有效尝试,3年共计发放6千多万元。
二、发展绿色金融面临的困难及问题
(一)弱势经济格局严重制约绿色金融发展
文县属秦巴山区的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经济层次低,工业化程度不高,地方财政深度依赖转移支付维持,县域经济对金融资源的吸纳能力弱化,金融业目标客户稀少且分布不均匀。2016年,文县生产总值为25.84亿元,人均1.17万元,工业生产总值5.4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了9.6%、21.6%和4.3%;同期财政收支为4.14亿元和20.24亿元,同比增长3.27%、15.94%,弱势财政格局加深;年末农业人口19.15万,占全县总人数的77%,农民年均收入不足6千元。近几年,文县存贷款逐年增加,2016年达到59.83亿元和53.64亿元,存贷比为89.65%的历史性高位,比2010年增加了41.65个百分点,但信贷资金大多投向交通、小水电和矿产开发等基建类固定资产,这些企业或项目多不符合绿色金融支持方向却可以较好保障信贷资产的安全和盈利,而特色农业等有绿色发展前景的产业尚不能完全保证金融资金的财务可持续,这是阻碍文县绿色金融深入有效推进的根本性问题。
(二)缺乏健全的法律與政策支持
30多年经济高速增长的惯性思维使得重发展轻环保的认识根深蒂固,先破坏后治理的经济演进格局已经形成,这使得环保工作屡出重拳但收效不力,治污政策强硬但与公众愿景仍差距很大。在近年来经济增速落入次高速增长轨道后,资源环境约束加大,雾霾驱之不散,江河土壤污染深度影响生存,绿色发展才获得了更多认同,环保政策逐渐刚性,河长制等相关法律制度开始建立。然而,发展绿色金融所需的政策与制度还很不健全,我国还没有形成完善的绿色金融法律体系,金融机构缺乏可参考的统一标准,监管措施缺乏可行性及操作性,影响了政府监管的力度与范围。2016年8月31日,人民银行、财政部等7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指导意见》,标志绿色金融进入制度化建设阶段,而要金融机构具体办理相关业务,进行绿色金融实践仍需时日。
(三)缺乏顺畅的市场保障机制
虽然,我国已将节能减排指标纳入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指标体系,但在具体领域、具体项目、具体企业,地方政府往往为了税收、政绩或就业等因素,致使环保政策实施效果未达到预期,形成绿色金融的负面激励。金融机构方面,不仅缺乏环保专业知识,也面临信息获取的高成本问题。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系统《企业基本信用报告》所能提供的“环保信息”涉及的企业范围还很狭窄,信息采集渠道不能实现对象全覆盖,发展绿色金融的基础保障不力。
(四)没有形成发展绿色金融的有效激励和监督
机制建设上,金融机构在公司治理方面还没有建立起与绿色金融配套的制度,也缺乏符合绿色金融发展需要的约束激励措施。从对文县农村信用社的调查来看,尚未产生有关绿色金融的制度和文件,从业人员忙于业绩考核,内部高管关注经营效益和信贷资产安全,绿色金融还很遥远。从外部来看,政府部门尚未建立起发展绿色金融的激励机制,企业和个人“绿色消费”意愿还不够强烈,对金融机构经营行为的社会监督不足。
三、建议
第一,积极务实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用好用活支农扶贫等各项民生政策,有效提升欠发达地区经济层次,助力金融生态优化,为发展绿色金融夯实基础。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要有尽快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摒弃粗放扩张的旧思维,走内涵式集约发展之路,通过电商、众筹等新模式推动经济转型,切实带动居民收入有效提高,助力企业经营向好,最终形成优质高效发展水平。
第二,加强绿色经济金融机制建设工作,完善环保数据采集及其平台发布,强化执行力,使企业生产经营行为能够得到环保法规的严格约束,使绿色消费和绿色金融能得到财政税收等部门的褒奖。要通过法规政策使绿色金融服务显示比较优势,激励金融机构做实绿色金融工作。
第三,金融机构要有战略眼光,要摒弃抵触情绪,学习并尽快参与到绿色金融服务中去。不但要开展绿色信贷,还要在日常业务、工作流程和机构布局等所有金融行为中落实绿色发展理念,使绿色金融实实在在走进百姓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