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月玫
摘 要:隨着中外航空领域交流的日益频繁,科技口译已成为一种普遍的口译活动。在科技口译中,翻译人员承担着重要的角色,同时译员还经常承受着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这些压力对翻译人员自身的发挥、口译能力的提升以及身心健康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本文就科技口译的特点、科技口译面临的压力以及解决措施进行阐述和探讨。
关键词:科技口译;翻译人员压力;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8)03-0179-02
1 科技口译的定义
科技翻译是一种逻辑性强、概念清楚、用词准确、表达简练且专业性强的翻译类型。科技翻译没有过多的描述,一般都是开门见山、简短明快、直入主题。使用被动态、简洁、明晰是科技翻译的三大主要品质。
2 科技口译的特点
科技口译最明显的特点就是专业性强、专业面广、准确性高[1]。
2.1 专业性强、专业面广
科技口译虽是陪同口译的一种,但不同于旅游、参观、访问性质的陪同翻译,因为它的专业性非常强。科技口译的对象一般都是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而不是一般的生活性的普通人员。在科技翻译中,专家之间的互相交流与平时旅游、参观访问有很大的区别。交流的内容大多谈论的都是与技术探讨、设备安装、调试等具体技术问题相关的专业性强、科技信息含量高的内容。这要求翻译人员要具有相当丰富专业知识,对译者业务知识能力要求非常高。
2.2 准确性要求高
科技研究是一项非常严谨的工作,所以要求科技英语口译传递的信息必须要准确,如果翻译不准确的话,非常有可能造成对方理解错误,带来严重的工作失误后果。信息的准确性是科技翻译的重中之重。
3 科技口译人员的压力来源
3.1 言语压力
科技口译中的言语压力主要来自于2个方面,一是语音压力,二是专业术压力[2]。
3.1.1 语音压力
笔者主要面向阿尔及利亚外籍专家进行科技口译,阿尔及利亚是北非国家,曾经是法属殖民地,在进行科技口译翻译过程中,经常会碰到带有浓厚口音的英语,对其发音特点和言语习惯都不熟悉和了解。例如,法语中的r是法语中特有的颤音,因此,在发“three、drift”等词时,都会受到语音的影响,给翻译人员在口译工作中带来一定的影响,不能快速清楚明白对方所说词汇和语义。
3.1.2 术语压力
科技口译中的术语压力主要分为3类;普通型、专业型、项目型。普遍术语型是指已被各行已接受和理解的,例如UN(联合国)、ISO(国家标准化组织)等。专业型术语一般指某一行业通用的,例如,TTC(地面测控车)、FCOM(飞行员操作规程)之类的术语。而项目术语则是指在专业词典上不可查的。如通风的一种软管,叫做“hose”而不叫“pipe”。翻译人员在遇到上述术语压力时,由于对术语不是特别了解,造成思维延误,影响口译效率。这就要求翻译人员不仅要熟记大家熟知公认的普遍术语,而且要大量熟知专业术语,以此来提高翻译效率。
3.2 非言语压力
非言语压力包括记忆力挑战、心理挑战、疲劳挑战[3]。
3.2.1 记忆力挑战
记忆,心理学定义为,“人类大脑对外界输入的有意义的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并提取的过程。”具体来说,记忆包括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在口译过程中,用的最多的就是短时记忆,所以短时记忆信息处理能力受到的关注最多。在口译过程中,为了尽可能的保有短时记忆,翻译人员可采用笔记法来进行尽可能多的保有最多的信息量。在进行笔记法时,可以采用特殊符号、缩略语等方法快速的记录笔记,分清意群,尽可能多的抓住整句话的意思。在记录笔记时,可按照人类的思维模式,进行“纵列”记录,这些都可以有效地降低笔记时间。在翻译过程中,主要的还是脑记而不是笔记,笔记的功能主要的作用是辅助脑记,更完整的保有和译出语句。
3.2.2 心理挑战
口译是一项短时间、高强度、对翻译人员反应速度要求高的一项行为。在进行科技口译中,经常会因为语音、术语专业问题,不能及时准确地翻译出输出语,造成心理上挑战,精神紧张,对后续翻译造成的压力更大,造成更大的障碍。
3.2.3 疲劳挑战
翻译人员疲劳挑战的原因主要有几个方面[4];首先,科技口译的内容的专业性。在科技口译过程中,经常会碰到一些专业的性的术语和词汇,很多翻译人员都是文科背景,对工科知识了解甚少,在翻译过程中会遇到障碍,会给自己造成一定的压力,造成身体的疲劳。其次,翻译人员自身的心理素质。由于口译是一个比较即时的行为,本身就比较紧张,这种紧张很容易造成翻译人员大脑的疲劳。再次,口译量大,翻译时间长,容易造成翻译人员身体的疲劳。最后,周围环境的其它干扰。在翻译过程中,经常会碰到周围环境不同人群的思维模式各不相同,表达方式也大相径庭,这就会造成翻译人员理解能力造成误差,影响翻译人员输出过程障碍。
4 解决措施
4.1 熟悉专业术语、短语和缩略语、扩大对专业知识的了解
“隔行如隔山”,不同的专业都有自己的专业术语、短语和缩略语,在工作中,领导和专家都会大量引用专业术语,因而在翻译时必须清楚知道专业词语有哪些,它们是什么,怎么说。在进行科技翻译中,只有在了解专业知识的前提下,才能用合适的专业术语准确的表达专业知识。而在现实工作科技口译中,因译员对某个专业词汇或缩略语翻译不清而影响工作进程的事情经常发生,导致翻译效率极低。
4.2 提高翻译人员的翻译能力
人的记忆能力是有限的,在译者翻译之前,发言者说话的时间一般为2-3分钟,虽然说这段时间不是特别的长,但是如果不借助任何其它手段把两三分钟之内所接受的所有信息记录下来也是有难度的。而且在一个当时较为紧张的工作状态下,译者要转译这么大的信息量,可能会大量的漏掉原始信息。这时寻求一种辅助性手段,可帮助译者尽可能的保留最多的信息。提高翻译人员的翻译能力,主要从记忆特点出发,使翻译人员在最短时间内储存和进行加工,减少记忆力负担获取最大的信息知识。本文从“语义记忆”、“形象记忆”、“提纲式记忆”等三方面进行阐述[5]。endprint
4.2.1 语义记忆法
语义记忆法是指通过源语讲话内容来激活储存在大脑长时记忆中的相关知识,通过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互动达到理解记忆,以减轻记忆负荷负担。实验表明,人的大脑并不是被动地按原有的输入方式来储存信息,而是以一定的已有知识为基础,用加工编码的方式来储存信息。该种记忆方法一般用来处理信息含量较大,篇幅较长或专业知识性较强的发言材料。
4.2.2 形象记忆法
形象记忆指译员在头脑里把讲话人所讲的内容形象化,通过大脑的“形象思维”来增强记忆效果。美国心理学家安德森指出,视觉信息的记忆比言语信息的记忆能量大得多。实验证明,通过听觉获得的信息只能记住15%;视觉获得的信息则能记住25%;把视觉和听觉结合起来,就能记住65%。翻译人员在进行口译时接收信息的时间较短,译者不可能花费大量时间做笔记,所以要求译者所用的文字或符号要少、精、易于书写和记忆(例如,“⊙”表示“范围内、“↗”、表示升高、提高、增长。“↘”表示“降低、减少、缩减”等,“~”表示“大约,将近”、“=”表示“一致、等于”、等),其直观性强,因此符号比字词易书写、易解读、形象性强。在口译过程中,应当适当通过速记符号来帮助译者记笔记来更多的保留原有信息。请看下面一案例:
在AH-1Z HMD上使用颜色编码信息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要与其他驾驶舱显示器保持一致。AH-1Z多功能显示器(MFD)上的性能仪表是用绿色、红色和黄色(琥珀色)编码。绿色表示飞机系统在操作限制范围内(正常操作限制范围),黄色表示飞机接近操作限制条件(警告范围),红色传递的意思是超出了操作极限。
笔记就可以用符号简化写成:
AH-1Z HMD上颜码 另 重因素=驾显
绿=飞系≦“⊙”
黄=飞﹌○
红=飞﹥○
4.2.3 提纲式记忆法
提纲式记忆就是将讲话内容相对有条理性、主次关系明确化。这种提纲式记忆大大减轻了议员的记忆负担。在笔记过程中,翻译人员主要把握的是源语材料的主要意义及其互相之间的联系,在基本的提纲基础上,利用新信息去激活长时记忆里的相关信息,以达到完整的归纳句子的完整意思。翻译人员可根据所列的框架有条理的清晰的归纳和再现该语段意义。请看下面一案例:
Endsley把态势感知分成三级:一级—“感知环境中的关键因素,”二级—“当这些因素与机组人员目标结合时要理解这些因素的含义,”三级—“理解有了系统后,在不久的将来将会发生什么。”以这三个等级为基础,她提供了一个模型,该模型能够有效地描述态势感知是如何受到内部和外部因素(特有的以及任务/系统因素)的影响以及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决策和性能的。行为特征然后反馈到环境状态中以及态势感知的等级状态上,这样基本上完成了一个周期,该周期描述了态势感知的获得、维持以及影响。
笔记就可以用符号简化写成:
4.3 提高自身应对压力和应变能力
翻译人员在经过多次接触口译活动经历和经验后,要不断提高自我调整的能力,慢慢的形成了自己一套的应对压力来源的方法,增强对科技口译额的抗压能力。译者在进行科技口译过程中,要提高自己的应变能力,译者在不影响原语言主要信息、和主要意图的基础上,适当的改变原语言中的难点,运用符号和“纵向”简化翻译方法进行快速输入和输出,以此达到高效翻译的目的。
5 结语
本文从科技口译定义和特点出发,通过分析翻译人员言语压力和非言语压力两个方面来阐述造成口译障碍的原因,并对其原因分析提出相应的提高翻译人员的翻译能力和自身应对压力能力的解決措施来提高口译效率水平。
参考文献
[1]徐翰.口译记忆认知与记忆策略探索[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5):123-126.
[2]刘和平.科技口译与质量评估[J].上海翻译,2002,(1):33-37.
[3]张威.科技口译质量评估:口译使用者视角[J].上海翻译,2010,(3):43-47.
[4]朱龙凤.心理压力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s3):153-154.
[5]安新奎.论口译记忆[J].中国科技翻译,2004,(4):21-2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