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文智
摘要:为了抵抗沙俄侵占领土,清朝设立了黑龙江将军。“均齐政刑,修举武备,绥徕部族,防戍边垂”,是黑龙江将军的职能,它与中央各部并列,互不干涉。黑龙江将军几次内迁将军衙门,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移驻,充分发挥了作用,为黑龙江地区的社会发展奠定了基础,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关键词:清代;黑龙江将军;治边
中国地域辽阔,历史悠久,各个边疆地区形成、发展的过程各不相同,变化也很大,所处的人文、地理环境更是大有差异,因而每个边疆地区的边政都各有特点。黑龙江地处中国东北,是祖国疆土中美丽富饶、不可分割之一隅,具有良好的民风民俗,作为边疆大省,理应给予特殊的重视。在中国最后一个王朝—清朝的统治时期,黑龙江作为清朝的龙兴之地,至清末清廷一直对其实行有别于内地的将军体制,有关黑龙江的边疆政策是十分值得研究的。
第一節 黑龙江将军的设立
清朝在全国设18行省,而在东北设三将军即盛京、吉林和黑龙江将军,统帅官兵,分地管辖,统治各族人民,镇守边陲。黑龙江将军全称镇守黑龙江等处将军,在东北三将军之中,黑龙江将军设置最晚,在设置黑龙江将军以前,这一区域归吉林将军管辖。由于沙俄不断派遣哥萨克武装侵入黑龙江流域烧杀抢掠,清朝政府为了保护当地各族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曾不断派军北上,围剿和驱逐入侵者。清廷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把原属于宁古塔将军管辖的亨滚河上源支流哈达乌拉河、黑龙江北岸的毕占河以及东流松花江等河流以西之地划出,设置黑龙江将军。
黑龙江将军衙署所在地进行过三次内迁。将军初驻扎瑷珲旧城(黑龙江之北),后来因为该地避处江东,与内地交通及公文往来多有不便,后移至瑷珲新城,故称为瑷珲将军。新、旧瑷珲城因靠近黑龙江畔,故在文献中被称作黑龙江城。
康熙二十九年(1690)五月,节制天山南路的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发动叛乱,一度逼近距离北京仅七百里程的乌兰布通,几乎威胁到北京,康熙皇帝十分重视此事,从全国各地调兵遣将,发兵进剿。《黑龙江将军衙门满文档案》载“为对付噶尔丹叛乱造成的局势,二十九年黑龙江将军萨布素已经移驻墨尔根,三十二年(1693)正式获准移驻,瑷珲则留副都统驻守”。在中俄雅克萨战争期间,墨尔根成为输送物资和兵源的要道;在中俄签署《尼布楚条约》后,墨尔根又成为提防噶尔丹东侵的军事前沿。
康熙三十八年(1700),黑龙江将军萨布素从墨尔根移驻齐齐哈尔,齐齐哈尔与墨尔根相距五百里,之所以内迁就是为了更好控驭蒙古,这样一旦蒙古有异,八旗劲旅可以保证最快到达。但是将军驻地的内迁,大大减弱了其在维护边疆稳固中的作用。
第二节 黑龙江将军下辖机构
黑龙江将军直接对清帝负责,衙署包含兵、刑、工、户、印务处五司,分别负责关防、赋税等事务。此外又设仓官和蒙(水师营)官,分别管理储粮和水师营的事务。为了适应新的形势需要,黑龙江将军衙门也增设了一些新的机构,如黑龙江学务处、黑龙江清丈局、经征税务局以及黑龙江巡警总局等。
19 世纪中叶以前,黑龙江将军之下统辖三个副都统,分别为齐齐哈尔副都统、黑龙江副都统、墨尔根副都统。齐齐哈尔副都统与将军同驻一城,所属除协领、佐领等官员外,有火器营参领一、水师营总管一;黑龙江副都统驻扎黑龙江城,此城“左枕龙江,右环兴领”,是东三省的屏障,也是东三省的驻防重镇;墨尔根副都统驻扎墨尔根城,《盛京通志》称此城“此负群山,南临沃野。”又设置呼伦贝尔副都统衔总管和布特哈副都统衔总管,负责辅佐将军处理日常事务。清光绪五年(1879)又设呼兰副都统,任命依克唐阿为呼兰副都统,呼兰副都统的辖区,东至小兴安岭南段,南临松花江,西到杜尔伯特旗,北至通肯河。光绪七年(1881),又设呼伦贝尔副都统。光绪二十年(1894),又升布特哈总管为布特哈副都统。
第三节 黑龙江将军的治边政策
黑龙江将军所辖地区,与沙俄接界处较长,各级官员负有重要的守边职责。新任职的将军,例行察边一次,将军每年派官兵分三路巡查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墨里勒克和楚尔海图间的中俄边界,以布特哈衙门巡查外兴安岭鄂博。乾隆三十年,黑龙江将军制定了由格尔必齐河、精奇里江、西里木第河、牛曼河等河口溯河直至外兴安岭的全面巡查路线,并规定了例行的巡查制度。
黑龙江官兵们在进行巡边途中遭受了很多困难。在 《龙沙纪略》中方式济写道,“草路弥漫,无辙迹,辨方而行。刳大树皮,以识归路”。为了防止官兵巡边不力,确保巡边的质量,清廷制定了相互监督的方针。巡查的官员到达指定地点后,各书衔、名、日、月书于木碑之上,然后把木碑埋在山上,待第二年由察边者取回交给将军和副都统查验。从康熙二十八年(1689)到咸丰十一年(1861),巡边基本没有中断。通过巡边保证了《尼布楚条约》的执行,捍卫了东北的边境。
但是将军们通过一年一次的巡边来管理边境是存在许多漏洞的,为了加强对边境的军事控制和日常管理,清政府设立了与巡边制度相配合的卡伦。《清史稿》中记载:“沿边墩台、卡伦、鄂博、碉堡。”卡伦为满语,原意为哨探,引申为哨所之意,是具有军事防御性质的机构,它在东北边防和社会生活中发挥过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清·西清.黑龙江外记[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
[2]辛培林,王景荣.黑龙江疆域历史与现状问题研究[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