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吉诃德》的叙事层次

2018-03-14 07:37周瑶
北方文学 2018年3期
关键词:堂吉诃德

周瑶

摘要:塞万提斯在创作《堂吉诃德》的17世纪初还没有叙事学中关于叙事层次的概念,他本人更没有为自己的作品划分叙事层次,但是《堂吉诃德》的情节显然有不同的叙事层次,笔者认为作者这样处理是有意为之。本文根据法国结构主义批评家热拉尔·热奈特《叙事话语》中的理论将《堂吉诃德》的叙事层次划分为三层:故事外层、故事内事件、元故事事件。

关键词:堂吉诃德;热奈特;叙事层次

《堂吉诃德》被称为第一部现代小说,塞万提斯因此也被称为“现代小说之父”。米兰·昆德拉在其《小说的艺术》第一章“被抵毁的塞万提斯的遗产”中写道:“对我来说,现代的奠基人不仅有笛卡尔,还有塞万提斯。”四百年前的塞萬提斯在创作《堂吉诃德》时,心中并无现代小说的概念,但他叙事的方式却颇具匠心,在运用小说技巧方面有着相当程度的自觉,以至于在作品完成之后,小说所产生的客观效果远远超出了作者的主观意图,并经得起后世的多重解读。本文将从叙事学的角度谈论《堂吉诃德》的叙事层次问题。

在上部第一章说起“这部真实传记的作者断定他姓吉哈达”①,我们知道了堂吉诃德的故事来源于另外一位作者所作的“真实传记”,但没有说明那位作者的名字;在上部第八章讲到堂吉诃德与比斯盖人冲杀的紧要关头,“作者把一场厮杀半中间截断了,推说堂吉诃德生平事迹的记载只有这么一点。当然,这部故事的第二位作者决不信这样一部奇书会被人遗忘……因此他并不死心,还想找到这部趣史的结局。”②又出现了“第二位作者”,这第二位作者访求、搜集了接下来的故事的手稿,也就是文本中多次出现的“我”。

在第一部第九章则详细说明了“我”搜集手稿的经过,由此我们明确得知了那位作者的名字,也就是阿拉伯历史家熙德·阿梅德·贝南黑利(下文也作阿默德),也得知了原文是阿拉伯文,是由通晓西班牙文的摩尔人翻译的:“我费了心力去访求这部趣史的下文”;找到一本阿拉伯文的书,又找到一个“通晓西班牙文的摩尔人替我译读”。他“把阿拉伯文随口译成西班牙文,说这是《堂吉诃德·台·拉·曼却传》,作者氏阿拉伯历史家熙德·阿梅德·贝南黑利。”“我请他把抄本里讲到的堂吉诃德的部分全翻译成西班牙文”,“一个半月以后,他全部翻完,以下就是他的译文。”③

塞万提斯在叙述者与故事之间设置了重重的障碍,不是由叙述者直接讲述他所亲历或亲见的堂吉诃德故事,而是先由一位叫熙德·贝南黑利的阿拉伯作家为其作传,再由一位不辞辛苦搜寻堂吉诃德故事的人(即文中的“我”)四处搜集手稿,再由一个通晓西班牙文的摩尔人把这部阿拉伯文的故事翻译成西班牙语,最后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堂吉诃德故事则是叙述者(亦即文中的“我”)对译稿的转述。而且在堂吉诃德故事中还穿插了和堂吉诃德无关的他人的故事,这些故事或是由堂吉诃德故事内的人物叙述,或是堂吉诃德故事外的人物叙述。以上种种就涉及到叙述层次问题。

根据法国结构主义批评家热拉尔·热奈特《叙事话语》中的理论,叙述层次的定义是:“叙事讲述的任何事件都处于一个故事层,下面紧接着产生该叙事的叙述行为所处的故事层”。④进一步把叙述层次分为三层,即属于第一叙事内容的的故事内事件、属于二度叙事的元故事事件、还有一层是故事外层。根据热奈特的原注,元叙事是叙事中的叙事,是第二叙事。

《堂吉诃德》中包含的叙述内容主要有:一、虚构的第一作者阿拉伯作家熙德·阿默德·贝南黑利为堂吉诃德作传,第二作者“我”四处搜寻堂吉诃德故事的手稿,请一位通晓西班牙文的摩尔人把这部阿拉伯文的故事翻译成西班牙语;二、堂吉诃德故事,包括堂吉诃德三次出行等;三、堂吉诃德故事以外的其他故事。堂吉诃德故事以外的其他故事包括:①牧羊人贝德罗讲的关于格利索斯托莫和玛赛拉的故事(第一部第十二章);②卡迪纽叙述的关于自己的故事(第一部第二十四章、第二十七章);③多若泰叙述的关于自己的故事(第一部第二十八章);④在客店找到的手稿《何必追根究底》(第一部第三十三、三十四、三十五章),即虚构的作者的作品,由神父读给大家听;⑤俘虏儒伊·贝瑞斯-台·维德玛叙述的自己的故事(第一部第三十九、四十、四十一章);⑥欧黑纽叙述的关于自己的故事(第一部第五十一章)。这些故事都出现在第一部。

根据热奈特的理论,《堂吉诃德》叙述层次的第一层是虚构的第一作者阿拉伯作家熙德·阿默德·贝南黑利为堂吉诃德作传,“我”四处搜寻堂吉诃德故事的手稿,并请一位通晓西班牙文的摩尔人把这部阿拉伯文的故事翻译成西班牙语,属于故事外层;第二层是堂吉诃德故事,是故事的第一叙事内容,属于故事内事件;第三层是堂吉诃德故事以外的其他故事,是叙事中的叙事,是第二叙事,即二度叙事的元故事事件。其中故事①、②、③、⑤、⑥的叙述者是故事中的人物,即堂吉诃德游历冒险过程中碰到的不同的人物;需要说明的是故事④的叙述者是虚构的作者的作品,故事④是故事中的故事,作品中的作品。

《堂吉诃德》主要的故事内容是第二层即堂吉诃德故事:一位奇情异想的绅士因为日夜阅读骑士小说而走火入魔,自命为骑士,骑着一匹瘦马,带着一个侍从(第二次出行开始),三次出门冒险一心要恢复骑士道。但是文中还出现了虚构的第一作者、搜集者和翻译者,按照故事发生的自然时间顺序应该是先由阿拉伯作家熙德·阿默德·贝南黑利为堂吉诃德作传,再由“我”四处搜寻堂吉诃德故事的手稿,并请一位通晓西班牙文的摩尔人把这部阿拉伯文的故事翻译成西班牙语,最后讲给读者。因此有关作者、搜集者、译者的故事应该是整个故事叙事层次的第一层;堂吉诃德故事应该是整个故事叙事层次的第二层,这是故事的第一叙事内容是没有疑问的。至于故事①、②、③、⑤、⑥是故事中人物自己的故事,在这些故事中的人物讲述关于自己的或关于他人的故事时,故事已经发生,并且和第一叙事内容没有直接、密切的联系,因此这些故事是叙事中的叙事,也就是说在热奈特的相关理论中属于二度叙事的元故事事件,是整个故事叙事层次的第三层。而故事④《何必追根究底》是由虚构的作者创作的作品,由神父读给大家听,这个故事与第一叙事内容没有任何关系,和故事①、②、③、⑤、⑥的区别在于故事④的叙述者不是堂吉诃德故事中的人物,所以应该和故事①、②、③、⑤、⑥同属于整个故事叙事层次的第三层。

塞万提斯在创作《堂吉诃德》的17世纪初并没有叙事层次的概念,他本人更没有为自己的作品划分叙事层次,但是作者这样处理显然不是任意而为,而是故意为之。至于这样安排的目的,应该是要让读者相信他所讲的故事是真实的,有本可考的:“和蔼的读者……你能读到这样一部直笔的信史,也大可庆幸。据蒙贴艾尔郊原的居民传说,鼎鼎大名的堂吉诃德·台·拉·曼却是多年来当地最纯洁的情人、最勇敢的骑士。”并且借他所谓的“朋友”之口,说明创作的宗旨是“把骑士小说的那一套扫除干净。”⑤让读者看到这位被骑士小说毒害的绅士的遭遇。显然小说的客观效果远远超出了作者的主观意图。另外一种情况是,塞万提斯正是为了讽刺骑士小说而对骑士小说滑稽模仿,越要说明故事的可信真实,越让人怀疑这故事正是虚构的。

事实上,叙事层次问题还涉及到叙述者、受述者、人称、作者、隐含作者等叙事学基本问题,这些问题有待笔者继续深入研究、辨析。

注释:

①塞万提斯.堂吉诃德[M].杨绛,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P12

②塞万提斯.堂吉诃德[M].杨绛,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P51

③塞万提斯.堂吉诃德[M].杨绛,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P53-54

④热拉尔·热奈特.叙事话语[M].王文融,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P158

⑤塞万提斯.堂吉诃德[M].杨绛,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P8

参考文献:

[1]塞万提斯.堂吉诃德[M].杨绛,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

[2]热拉尔·热奈特.叙事话语[M].王文融,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作者单位:山西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堂吉诃德
《堂吉诃德》鉴赏
论《堂吉诃德》里堂吉诃德与桑丘·潘沙的现代性
西班牙语文学与学生语言能力与综合素质培养
中企走出去不妨学一学“堂吉诃德”(观察家)
《堂吉诃德》中的谚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