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边黄蒿界镇:“蝶变”的马季沟村

2018-03-14 07:10王永程李佳奕
新西部 2017年11期
关键词:白家蝶变产权制度

王永程 李佳奕

靖边县黄蒿界镇马季沟村,地处县城北部风沙水滩区,距县城37公里。全村辖7个村小组,265户,1160人。总面积36平方公里,现有耕地10497亩,林地39000亩。

今年,马季沟村深入探索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积极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探索脱贫攻坚的长效棚.制。

探索

1982年年底,靖边县全部包产到户,打破了大锅饭局面,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但是十多年来,单家单户的生产方式制约了产业化、规模化发展,使农业不能适应现代化的要求,农民增收不明显。

2013年,靖边县元亨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瞅准了马季沟村白家沟村民小组的249亩水地,计划搞马铃薯、大蒜规模化种植,由于地块分散在农户手中,农户意见不统一,加之地界不明,农户吵得分不清楚,土地流转难以实施。但基于村民想改变生活面貌的强烈愿望,在一次又一次的争吵和讨论过后,终于达成了共识。

2013年11月,白家沟村小组的白生富主动将自己的200多亩林地、荒地全部交回村小组集体管理。

2014年6月,白家沟村小组率先实施完成了243.9亩的土地开发项目,归集体管理,人人有份。

2014年11月8日,白家沟召开全组村民大会,签订了全组全部耕地、林地、荒地等由集体经营按股分红的协议。

2014年11月12日,白家沟村民第一次拿到了集体产权改革制度的分红,人均255元。

至此,马季沟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序幕被拉开。

看到白家沟村民尝到了改革带来的甜头,鲁家湾、马季沟、阳洼窑、打雁峁4个村小组纷纷开始效仿,自发地开展了集体统一经营的探索和实践。

“群众自发改革的内层动力是不可小觑的,我们边改革、边试验、边完善、边总结,只有把改革的经验总结出来,才知道是否能复制。”马季沟村第一书记张宏说到。

改革

2016年年底,白家沟村小组4户农民因受私自开发占地多、收益大的思想影响,不愿意履行协议,引发了矛盾。

2017年1月10日,黄蒿界镇镇村干部吃不准政策,向现任第一书记张宏请示,张宏在对马季沟村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调查研究后,形成了《关于马季沟村农村集体所有制形式的调查与思考》报告。

3月22日,县委书记刘维平对马季沟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做了重要批示。

4月4日,榆林市农业局将马季沟村确定为全市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村。

为将改革工作作为重中之重,黄蒿界镇党委成立了镇村工作队,选派7个得力的村干部到马季沟村下设的7个村小组里,进行产权制度的整合和完善。4月10日,在张宏的组织下,马季沟村党员和群众63人到榆阳区赵家峁村进行学习。学习考察之后,马季沟村连续开会十五天,5月5日,该村召开全体党员和群众大会,初步确定了股东身份,决定了股东名额,选举产生了股东代表,成立了具有独立法人资格股份集体经济实体的“马季沟村股份经济合作社”。

“合作社”的成立,意味着把量化给农民的股权由村小组股份经济合作分社自主管理,分社将收回的土地等资源再反承包给大公司和农户生产经营,采取“五统一”模式:即统一规划、统一播种、统一耕作、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销售,把原先零碎的土地发展成为适度规模经营。

“合作社”下设了马季沟、杨家沟、冯家沟、打雁峁、鲁家湾、白家沟、阳洼窑7个分社,每一个分社都设有理事会和监事会。因7个分社的现有耕地、林地资源不一样,选择采取独立运行,单独核算,自负盈亏的运营方式。

在股权设置原则上设立“人口股”和“土地股”,人口股按现有户口本登记的人口为准,土地股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的亩数折算,资金股则暂时只考虑扶贫户的扶贫资金。经初步确定,土地股成员165户740人,人口股265户1156人,暂发展资金股9户27人。

“集体产权制度最重要的核心就是如何分红,这也是群众矛盾的根源。”张宏说。在鲁家湾村小组,鲁家两兄弟就因为人口股产生了矛盾,哥哥在1982年时候分了5个人的地,现在增加一人成6人,而弟弟在1982年则分了一个人的地,现在增加了10人成11人,造成10个人没有地,弟弟想按照现有人口分,而哥哥想按照原有人口分,两人吵得不可开交。于是,面对利益的冲突,集体产权制度就充当了“和事老”的角色,逐步地将矛盾缩小,让两兄弟都能享受到统治资源带来的福利。

马季沟村全村有精准扶贫户14户,48人,4户为五保户,根据精准脱贫的需求,给9户27人设立了“资金股”,中省市县给予精准扶贫户的各类资金分别入到7个分社之中,实行按股分红。马季沟全村7个小组中,已经有4个村小组的精准扶贫户享受到集体统一经营按股分红的红利。

“合作社”运行以来,已为精准扶贫户带来人均分红2490元,预计三至五年之内,人均分红能达到3015元。

通过对榆阳区赵家峁村改革制度的学习调研,张宏认为,“资金股”的详细规划将划入到下一步的工作之中,因马季沟村与赵家峁村的情况不同,需把“资金股”设置为均衡的“资金股”,定量让股民入股,保證集体的土地资源能够被村民均衡的享受。

成果

马季沟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目的是让以土地为主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农民不再拥有数量确切、位置清楚的承包土地,而是获得由承包土地资源等量化计算出的股份,通过拥有的股份获得相应收益。

马季沟村有90户245人常年外出务工,在没有进行改革时,个人的地总是被相邻的村民占用,在实行了集体产权改革后,外出务工人员土地撂荒的问题得到了解决。

张宏谈到,产业是农民增收的保障,改革改善了农村的基础条件,加强了产业建设,土地集中管理后,细化了农民的股份分红。在过去,农民一边种地一边养殖,增收却不明显。现在,农民可以专注在一件事情上,会种地的只种地,会养殖的只养殖,能外出打工的也不受影响。鲁家湾村小组的鲁明东将土地集体向外经营后,自己在基地里打工,七个小时能赚100块钱,相当于三天之内就能赚回种植一亩玉米的钱。鲁家湾1460亩的马铃薯基地,被集中连片承包以后效益有了明显提高。集体产权制度的改革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为土地经营化、规模化创造了条件,也使农民的分工变得细化,收入得到了提高。endprint

2016年,白家沟村小组人均分红2865元,鲁家湾村小组人均分红2194元,马季沟村小组人均分红1400元,阳窑洼村小组人均分红916.9元。四个村小组精准扶贫户8户26人,从集体经营中分红47800元。

然而,在改革的过程中,一个强有力的基层领导班子也是必不可少的,为了更好的进行改革工作,马季沟村村支部书记和村主任两人各自拿出年工资的一半,补给其他委员,让他们参与改革,解决纠纷,共同商议。张宏笑道:

“我现在去开会,得不到村民的感谢,村支部书记雷志林去的时候,都会遭到村民的‘骂声,这都是很平常的事了,所以没有一个坚强有力、敢于担当的领导班子是绝对不行的。”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马季沟村镇村干部一年之中有半年的时间用来化解农村矛盾。在集体产权改革制度实施后,家户之间没有了地界限制,矛盾消除了,镇村干部的调解工作得到很大缓解。

发展

2017年5月22日,靖边县县长贺湘如来到马季沟村召开了现场办公会,初步决定了马季沟村的经济发展规划,为1460亩的马铃薯基地规划了10公里的水泥路,计划今年实施1000亩的生态林,500亩的经济林。同时,计划开发39000亩的林地,初步规划为10000亩的生态林,以樟子松、侧柏为主,10000亩经济林,以小规模的山地苹果、山地葡萄为主。

马季沟村距统万城28公里,二道河流域流经马季沟村10公里,在二道河流域则以建设景观林为主,计划打造“统万城的后花园”,发展水产养殖、农家乐等乡村休闲旅游项目,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促进农村发展。

在不到三年时间里,马季沟全村集体土地从3000亩增长到现在的1.04万亩,村集体经济从零增长到20Z元,人均纯收入从10100元提升到14500元,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马季沟村在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项目带动和产业发展下,预计将为贫困户每人每年带来稳定收入5000余元,到2020年,马季沟村全村贫困户将会按计划脱贫。张宏表示,为引进人才,更好地为改革出谋划策,下一步将对村里外出青年实行鼓励政策,支持大学生返乡创业。

集体产权改革制度帶来了马季沟村的“蝶变”,随着马季沟村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推进,土地零散、地块浪费、贫瘠撂荒、资源利用率低下、村集体经济“空壳”及现代农业规模化、机械化难实施和精准扶贫“拔根去本”的难题逐步破解,马季沟村从一个无名的小山村变成了榆林市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村,成了名副其实的小康村。

村民杨子秀说:“我们特别愿意改革,改革后,群众的心在一块,地在一块,经营权在一块,生活变得越来越好了。”endprint

猜你喜欢
白家蝶变产权制度
米东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措施和成效
摄影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问题分析
蝶变
一个新造词:“蝶变”
浅议农村产权制度的改革
100个县将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
“蝶变”之城
粉丝白刃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