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宁
料器,古称“琉璃”,早在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墓中就出土了料器的装饰瓶。魏晋南北朝时,我国就有用琉璃制作的日用品。隋唐时期,建筑上出现了琉璃砖、琉璃瓦和琉璃浮雕。据史书记载,北京料器始于明朝,为了区分官员的职位,曾使用料器生产朝珠。明朝以后北京料器得到迅猛发展。清朝康熙皇帝命工部在北京琉璃厂设置御厂,供奉内廷,称“宫料”“御琉璃”。
20世纪40年代,近百名料器匠人集中在北京花市一带开设作坊,这些民间艺人生产了烟嘴、帽珠、钮扣等料器实用品。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开始恢复濒临灭绝的手工艺。1960年,北京料器厂成立,当时汇集了著名的老艺人陈德海、胡瑞成、田文元等,他们的作品常被作为国礼馈赠国际友人。北京料器日益发展,声名远播。
“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料器厂扩大生产规模,改进煤气技术和材料配方,产品远销海外。20世纪70至80年代,这20年是北京料器最辉煌的时期,大量精美之作相继问世,至今都无法仿制。80年代末期,北京料器开始衰败,1992年北京料器厂倒闭。当时,近800名熟练艺人,他们或退休或转业,最后仅剩下邢兰香一人还在从事料器工作。当时她在一家美国公司做技术总监,一直没中断料器制作。在她的主导下,彻底扭转了料器做工低劣的局面,还提出了‘私人定制的概念。”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料器项目传承人邢兰香之子、北京料器第七代传承人刘宇向记者介绍道,“2003年,我母亲把饰品作为突破口,打开了料器市场。今天人们认识到料器的美,应该是从饰品开始的。我们展望,料器最终还得回归到摆件上,只有摆件才能体现料器的精妙。一个挂饰虽然很漂亮,却无法体现全部的料器技艺。”
北京料器 七代相传
第一代 道光年间的料器艺人张琨,用山东产的“广料”和日本产的“洋料”烧制成面石和麻花针,现在他被公认为料器的鼻祖。
第二代 贾福来对料器生产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据说他为了得到化料配方装成聋哑人去日本人的化料厂工作,因为能干逐渐进入机密部门,最终掌握了化料技术。
第三代 蒋文亮、蒋文奎以做工细、活全著称,做料花更是技高一筹;汪福擅做鸟兽;赵九皋在花市开设化料作坊,专制料棍;岳子元是集产销于一身的行家。
第四代 高延山、高峻、薛吉庆等流落到花市的民间艺人聚集到合作社,他们成为料器厂的技术骨干。
第五代 田文元、胡瑞成、陈德海等老艺人创造了料器的辉煌。
第六代 张亚男、邢兰香、方天佐得到了田文元、陈德海等人共同传授技艺,他们这一代人的技术非常全面。
邢兰香,1945年生于北京,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料器项目传承人。她16岁进入北京料器厂,经三年严格学习后出徒。1976年,她在北京工艺美术学校深造后,又回到料器厂工作,在师傅的精心指导下,她掌握了精湛的制作工艺,她的作品突破了传统设计理念,具有人物造型新颖生动、风格清秀、做工细腻等特点,其作品《张果老倒骑驴》《荷塘月色》等展现了北京料器制作工艺的新水平。
第七代 刘宇、刘星在前辈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展现了当代料器的新风貌。
拉抻点压印 功夫在手中
北京料器的制作工艺分为化料、灯工成形、退火三道工序。工作时手艺人用各色料棍在灯火上烧烤,待软化后迅速捏塑,使用简单的小工具如镊子和剪刀进行拉、粘、铰、拽等,全靠手艺人的经验和技术塑造出形态各异的作品。制作时需要胸有成竹,一气呵成,既要把握材料的软硬度,还要控制火力的大小、温度的高低,是非常难的一门技艺。料器不能批量生产,全靠手艺人的精雕细琢。
“料器是循序渐进的一门手工艺,必须在40分钟内完成,如果超时,就会发生崩裂。技术的高低就体现在这40分钟内。一般从最简单的工艺开始学起,比如葫芦:第一步,烧一块料,擀成柱;第二步,拉腰;第三步,揪尖;第四步,烧圆;第五步,扎蒂。等到学做龙凤时,就需要上百个步骤了。每一步由师傅指导着,全靠师徒间的口传心授。”刘宇说,“料器涉及的品类很多,自然界存在的东西都得会做,不会就没办法传承料器。所有雕塑类材料都是在相对静止和常温下进行的,而料器是在火中完成的雕塑。制作難度大,技术含量高,没有模具,没有图稿,要求一次成形,中间不能停,这在所有的手工艺制作技艺中是独一无二的,还要一直举着料在火里,让料受热均匀,如果受热不均产生热胀冷缩,料器就炸了。如果几天没碰料器,就会导致技艺退步,这也是料器区别于其他艺术门类的最特殊的地方。”
“料器邢”的执着坚守与创新
料器大师邢兰香之子、北京料器第七代传承人刘宇付出了很多,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这压力来自自己,也来自市场。刘宇向记者详细讲述了他和料器的渊源,他说:“我在料器厂长大,童年时经常用料器做弹球玩。1992~2003年的这11年是北京料器最灰暗的一段时期,也让我经历了人生中最痛苦的一段时期。那时我们没有订单,我依靠开出租、倒邮票、干建筑、卖菜维持基本生活,如果当年对料器的热爱稍微少一点,也一定转行了。因为家里是做料器的,就一直没扔下,到2003年才有了转机。2003~2014年,我和弟弟刘星分头打料器市场,一般每天工作十小时,没有休息日。在面对市场的这11年里,受到的挑战更多,对我的料器技艺也是很好的历练。我们的底线是在完成顾客的私人订制之后,一定要重温传统的技法、造型,比如十二生肖等。”
2014年,在母亲近70岁时,刘宇回到“料器邢”工作室。如今,工作室的展柜里摆放了形形色色、琳琅满目的几百种料器精品,如瓜果蔬菜、鸟兽花卉、盆景器物等,它们看起来玲珑剔透、精美别致、生动鲜活。“料器邢”工作室的作品多次获奖并被各大博物馆收藏。《白玉兰花篮》《生肖猴》《中国龙》《蝈蝈白菜》《百财》等被赠予外国元首。
“料器邢”工作室的代表作《百财》将料器和玻璃工的技艺相结合,运用了玻璃工的动平衡、同心技术和料器的塑形技术。
近日,刘宇的《北京料器·十二生肖及花开富贵系列》获“2017年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金奖。刘宇在采访中对记者说,研究这朵花,我用了6年的时间,它的难度非常大。
刘宇说,每一个造型在任何人心里是不一样的,一个艺人的喜好、心理状态都反映在他的作品上。对每一个造型,他们会反复揣摩,最初会画草图然后用橡皮泥捏一下确定造型,再确定在灯工上需要多少步骤可以完成这件作品,确定完工艺之后再确定颜色,依据设定的标准尺寸备好料,最后按照预想的步骤完成。他们做料器有一套独特的理论,平时也要勤于观察、琢磨和练习,学做料器主要凭悟性,还有就是钻研的劲儿。
这些年来,邢兰香母子凭借着对料器这门手艺的深爱,创作了不少料器精品。料器已不仅仅是他们赖以谋生的职业,更重要的是延续着对这项技艺的执着与坚守,从而实现了对传统手工艺的有序创新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