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万民
一、审计公告发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分别就审计结果公告作出了明确规定。尤其是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完善审计制度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及相关配套文件》第二条第七款要求“审计机关要依法依规公告审计结果,被审计单位要公告整改结果”,以及第八款规定“各级党委、人大、政府要加强对审计机关的监督,定期组织开展审计法律法规执行情况检查,督促审计机关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严格依法审计、依法查处问题、依法向社会公告审计结果”的强制要求。
从国家法律、政策、制度和规定层面不难看出,审计机关对社会公告审计结果是制度层面的设计,是国家法律法规赋予审计机关的权力。随着政府执法透明度的增加、百姓对阳光政府的迫切要求,审计机关公开公告审计结果必将成为常态。审计结果公告是必然的,不公告的审计项目是个别的、偶然的。
二、审计公告公开的时效性和及时性
审计法要求,审计机关审计时,除特殊情况外,一般情况下,要提前三天向被审计单位发出审计通知书;审计准则要求审计现场规定有一定的工作时间。审计结束,审计机关要及时向被审计单位出具审计报告、审计决定,必要时还要就重要事项向同级政府或上级审计机关提交综合报告、专题报告、审计要情,向相关单位(或机构)移送案件线索。年中还要向同级人大常委会报告上年和当年同级财政预算执行及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结果,接受同级人大的监督。在以上事项基本结束和被审计单位做出审计整改的情况下,审计机关要及时向社会公告审计结果,以提高审计对查出问题的威慑力、让社会公众有知情权。
现实审计实践中,经对国家审计署、相关地方官网查阅发现,有些地方、个别项目审计现场实施结束已长达三年、或者更长时间,被审计单位的领导已调走或升迁,才对社会公告审计结果。这种情况下,一是对公众造成错觉,认为国家审计机关的工作效率就是如此的低,说轻点是懒政的具体表现,说重点是不作为;二是审计查出问题如何整改,是否存在暗箱操作的嫌疑、是否存在权力的交易,让被审计单位的干部职工浮想联翩,让百姓对审计机关的公信力大打折扣;三是审计的威慑力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就是民间常说的“黄花菜都凉了”。审计机关公告出的审计结果对被审计单位没有任何触动,反倒讓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机关、审计人员的工作能力低看,对审计权威小视,对审计作用小瞧。
三、审计公告撰写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如何规范审计文书格式,提高审计公告文书的质量,把握审计公告的准确性是审计人员长期以来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从日常实践中总结和发现,撰写审计结果公告,虽然起草单位是各业务处,但最终对外把关的是政策法规部门,所以从审计公告的规范性和准确性应注意以下环节:一是严格按照机关公文格式进行规范,不能别出心栽、另立格式,更不能根据领导嗜好、项目特殊、单位性质而巧立名目;二是审计结果公告必须以原审计报告为原本,在此基础上进行提练、修改、压缩,在充分表述问题准确性的前提下,力求精练、言简意赅,忌防让公众阅后产生误解和歧义;三是养成问题的归类和合并,在不改变愿意的基础上,力求同类问题合并,能用一句话说清的问题绝对不用一段话进行叙述,且忌抄报告的作法,更不能照搬审计报告的全文罗列;四是所有公告涉及金额必须进行重新复核,尤其是统一到万元单位的金额数据,更要认真校对,有时一个逗点可能就差之十万八千里。
四、审计公告内容的精练性和真实性
审计公告的内容如何达到既要精练、又要真实,这就充分体现和发挥了小学作文的基本功一一“缩写”。一份完整的审计报告有基本情况、有审计评价、有审计发现问题的描述、有审计定性的法规依据、有依法处理的政策条款、有审计机关对每个具体问题处理的结果,最后还有审计建议。而审计结果公告就不同了,必须具备以下几点:
(一)忌用或不用专业词语。因为审计结果公告的受众面既非单独给被审计单位、也非上级部门和主管领导,而是全国乃至全世界,专业词语多了大部份人看不懂、看不明白,容易产生误会或错觉。
(二)且忌言多必失、画蛇添足。一般审计报告对审计问题描述比较详细,而审计结果公告却必须言简意赅,需要对原文内容进行浓缩和提练,既不能将报告的原意表述不正确,更不能填油加醋,或者用一些修饰性的文字。
(三)慎防敏感数据的出现。尤其涉及财务数据、统计数据、汇总数据等情况,一定要慎之又慎。撰稿人必须站在新闻记者的视觉看数字,站在对审计报告比较关注的人群看问题,站在质询的高度对待审计结果公告。只有这样才不会产生歧义和公众的误解、甚至媒体的炒作,更有甚者让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审计公告引起社会混乱,对党和政府及被审计单位造成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