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植中华的“文化软实力”

2018-03-14 21:50董英俊
大学生 2018年1期
关键词:利兹外来文化文化软实力

董英俊

在十九大报告中,“文化软实力”共出现了三次。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相信建筑学专业的大学生对老子《道德经》中对于“有”和“无”的辩证关系的论述都非常熟悉,实际上可以视作从哲学角度对于空间的完整表达,而现代建筑的空间理论追根溯源大抵也只能追溯到2500多年前老子对于空间本质的这段阐述。而这仅是老子《道德经》中众多有关空间、有无和共存的辩证关系,其更是包含了哲学、人生和造物等深邃的智慧和哲理,对中华文化发展的推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至今仍是中国哲学系统的核心精神。

時至今日,不仅中国人,同样也有很多外国学者在潜心研究《道德经》,《道德经》中玄奥的思想和辩证的智慧影响着世界上一代又一代的哲学家、思想家和科学家。在西方有些国家《道德经》与《圣经》的重要性旗鼓相当,在德国甚至每四个家庭就收藏一本《道德经》,这也是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传播的重大成功。

而写这篇文章时,我刚好上了一节“建筑与国家尊严”的课程,从中国到欧洲再到美国,都有代表一个国家权力和文化的建筑,这便是建筑中所蕴含的国家尊严,蕴含的国家文化软实力。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弘扬和学习中华文化,不是要我们固守己见,而是立足于国际视野,将中华文化发扬光大,同时吸取外来文化的精华,融合外来文化之所长,使中华文化保持活力,让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经久不衰。

建筑是世界的,也是本土的,建筑设计理论和大众的审美观念发展到今日,越来越多建筑师意识到本土文化在建筑设计中的重要性。纵观国际上获得过普利兹克奖的著名建筑师,获奖原因很多都要归功于其对于本土文化发扬的推动作用。

2017年普利兹克建筑奖评委被西班牙三位建筑师的作品中浓郁的地方特色以及与本地地貌的完美融合所折服,从建筑基地到建筑材料和建筑形态都在与周边环境相呼应。

在中国,201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王澍,也是我国目前唯一该奖的得主,同样用纯粹和基于中华文化的设计作品斩获这一大奖。

我们正生活在一个全球化的世界,需要用国际化的视野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进行考量,但是可能也正是由于这种国际化的思维和影响力,使我们容易忽略自己的文化。而诸多建筑大师告诉我们,两者可以和谐共生,他们的坚持和努力让我们明白问题的答案是多元化的,并不是非此即彼,至少可以在建筑中追求两者的共存,做一个根植中华,心向世界的建筑师。

责任编辑:尹颖尧

猜你喜欢
利兹外来文化文化软实力
Gender Discrimination in Language in The Handmaid's Tale
用倒置征服世界的艺术家——乔治·巴塞利兹
战后世界的设计师矶崎新获普利兹克建筑奖
探讨外来文化对中国陶瓷艺术的影响
人文城市应成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目标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文化软实力视角下的标识语翻译规范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