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插图在中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2018-03-14 00:18杨可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8年2期
关键词:中高年级运用阅读教学

杨可

[摘 要]插图作为一种直观的视觉信息和教学资源,也是教材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课堂上适时、合理地使用插图,能够使语文阅读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中高年级的阅读教学,应让插图成为培养学生观察力的桥梁,成为培养学生理解力的支点,成为培养学生想象力的契机,成为培养学生表达力的工具。

[关键词]阅读教学;中高年级;课文插图;运用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04-0065-01

插图作为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项重要资源,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要充分发挥插图的作用,以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语文能力。

一、让插图成为培养学生观察力的桥梁

人的观察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不断地学习实践中逐步培养起来的。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观察力还是很有限的。因此,我们在实际教学中还要有意识地教给学生观察事物的方法,特别是对于一些细节的把握,这样才能逐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如六年级上册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所表达的就是诗人那种惊喜之情。如何体会诗人的这种狂喜之情呢?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课文右侧一整页的插图,让他们试着说说从插图中看到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插图所显示的内容又与课文的哪一部分相照应。插图中杜甫的欣喜若狂、妻子的愁云消散、孩童的喜笑颜开、书卷的胡乱摆放……活灵活现地把诗人大喜若狂的心态表现了出来。

通过细致耐心地观察,插图成了培养学生观察力的桥梁。

二、让插图成为培养学生理解力的支点

现行语文教材中的插图,大都贴近学生的生活,它们富有情趣,与课文内容联系较为紧密。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并发挥这些插图的作用,利用好这一教学资源,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理解力。

如六年级下册古诗《墨梅》,作者借墨梅为喻,在素洁的梅花身上寄予了鄙视流俗、贞洁自守的高尚情操。古诗词教学要引领学生在反复诵读、积累内化中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本课的教学中,在学生熟读古诗的基础上,教师引导他们观看插图,重点理解诗中“淡”“满”两个字的意义。插图中,墨梅朴素淡雅,傲立于严寒之中;墨梅香气充盈,回荡于天地之间。一幅墨梅图与王冕心心相印、互为知己。此时此刻,王冕就是墨梅,墨梅便是王冕。

通过潜心细致的理解,插图成了培养学生理解力的支点。

三、让插图成为培养学生想象力的契机

在现行的语文教材中,教材编者为每一篇课文都配上了画面精彩、内容丰富的插图。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利用这一教学资源,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插图,从中读出一些未知的信息,进行一些联想,从而得到新的启发。

如五年级下册《大江保卫战》一课所描写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我们怎样才能把学生带入到那个气壮山河的大江保卫战中去呢?合理利用好本课的四幅插图,这个问题就能迎刃而解。在教学这一课时,教师需要从插图的整体内容入手,指导学生对人民子弟兵的表情、动作等进行仔细观察,让学生大胆地想象人民子弟兵是如何抗洪的,接着再把四幅插图联系起来,落实故事的思想内容,实现情感目标的达成。

这样,通过尽情发挥想象,插图成了培养学生想象力的契機。

四、让插图成为培养学生表达力的工具

小学生受到年龄和自身语言能力的限制,表达能力较为欠缺。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插图这一教学资源,来训练学生口头和书面的表达能力。

如三年级上册《学会查“无字词典”》一课,其中第二段是这么说的:“聪聪背着旅行包,戴着太阳帽,一蹦一跳地走在马路上。”对于这段文字,三年级的学生从内容上进行理解没有任何难度。但从词语特点这个角度来看,就很值得深入学习了。面对已经接触写话,但是还没有正式学习习作的三年级学生来说,这段话抓住聪聪的外形、动作,并连续用了三个动词来刻画人物形象,这是三年级学生可以学习、模仿的。在课文插图中,爸爸也出现在了图上。我们为何不好好利用这个教学资源,试着写写爸爸的表现呢?学生借助插图,在理解作者描写聪聪的方法的基础上,仔细观察插图中爸爸的形象,进行了说话练习。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敢于说、敢于写,插图成了培养他们表达力的工具。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说:“语文教师应该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增强学生学语文和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更应该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为己任,好好利用教材中的插图资源,引导、帮助学生实现学语文、用语文的目标。

(责编 刘宇帆)

猜你喜欢
中高年级运用阅读教学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高年级体育教学中的实践运用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赞赏发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