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燕 余仙平
摘 要:通过正性注意偏向训练增加手机成瘾倾向高职学生对积极信息的关注,探讨该训练缓解高职学生手机成瘾倾向的有效性。同时采用手机成瘾量表(MPATS)对某学院892名高职学生进行测量,其中具有手机成瘾倾向的为139人,占比17.58%,采用随机数字表法确定手机成瘾倾向被试80人,将被试分入空白对照组和注意偏向训练组,每组40人。采用改版的点探测注意训练任务对注意偏向训练组40例进行注意偏向的训练,随后进行后测及4次手机成瘾倾向追踪评估。经测量研究后,发现在后测以及2周、4周、8周、3个月的追踪评估中,训练组被试的MPATS除了社交抚慰因子分无显著性差异外,戒断症状、突显行为、心境改变三个维度因子分和总分评分显著下降,而空白对照组没有明显改变;在训练后,训练组与时间交互的MPATS各因子和总分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因此,积极信息关注的注意力偏向训练对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起到有效的缓解作用。
关键词:手机成瘾;点探测任务;注意力偏向;注意力正向训练
作者简介:陈燕(1977-),女,广东兴宁人,惠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二级心理咨询师,研究方向为医学心理学;余仙平(1967-),女,江西进贤人,江西中医药大学副教授,二级心理咨询师,研究方向为心理咨询与健康。
基金项目:江西中医药大学校级课题“我校大学生常见的异常心理及应对案例研究”(编号:2016RW028),主持人:余仙平。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7)35-0074-05
环境对高职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力。在众多环境因素中,无线网络和智能手机的全面普及成为影响高职学生最重要的环境因素之一。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说,通过无线网络和智能手机,高职学生高频率地使用微信等手机网络即时通信工具,并可以随时随地参与手机网络游戏,使得高职学生对智能手机的依赖程度、成瘾行为日益突出。从学校和高职学生本人的角度来看,相对于一般本科院校,部分高职院校给予高职学生的学业压力相对较小,高职学生有更充分的课余时间可支配;并且由于高职学生相对于一般本科院校学生自卑心理更为严重[1],更倾向于在手机虚拟世界肯定自我价值。在上述双重因素作用下,高职学生的手机依赖问题日渐严重,与之相伴的是高职学生手机成瘾问题已成为影响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最突出问题之一。手机成瘾问题对正处在人生发展关键期的高职学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已对他们的正常学习、日常生活、就业创业等各方面造成了一定的困扰,直接阻碍了高职学生的学业成就与自身成长,因此研究如何干预和解决高职学生手机成瘾问题成为热点问题,并且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关于手机成瘾的准确概念,目前的相关科研工作者还存在一定的争议,暂未统一其标准,各类研究者对此概念界定了不同的定义。黄时华等研究者将手机成瘾定义为一种病症,此种病症表现为患者生理或心理上产生了不适应,而这种不适应的原因是患者过度地滥用手机[2]。屠斌斌等研究者则认为手机成瘾表现为强烈的、连续的需求感和依赖感的心理和行为,它出现的原因是由于手机成瘾者反复地应用手机而产生的着迷状态,这种着迷状态呈慢性或周期性[3]。成瘾(Addiction)作为学术名词是由临床医师首先提出的,北京安定医院精神科郑毅主任指出可以從患者的行为来判定其是否手机成瘾,他以精神卫生诊断角度,明确了手机成瘾的三个判定标准:一是手机被没有限制地滥用;二是本人的人际关系受到了滥用手机的影响;三是当不能应用手机时,即产生生理心理的不适症状。手机成瘾是属于利用物质(即手机)为中介的功能性成瘾,并不牵涉到任何产生人类生化反应的物质(即手机成瘾与毒品成瘾不同,它不是手机本身这一物质产生成瘾症状),因此手机成瘾其本质上归属于行为成瘾。有研究者提出手机成瘾也可被称为手机依赖,其主要特征为对手机过度、不恰当地使用,对手机使用有迫切的需求,从而阻碍个体心理、社会功能的发挥,并指出这种成瘾可从人际关系、游戏娱乐及搜寻信息等三个方面将其概括为手机关系成瘾、手机娱乐成瘾和手机信息搜集成瘾三种类型”[4]。根据相关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在教学课堂中或参与各类活动中运用手机的比例高达90.89%,在课堂中或参与活动的时候总是无法控制地使用手机,难以做到注意力集中的比例达到46.58%[5]。高职学生与其他一般本科院校学生相似,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与高中阶段(或中职阶段)的学习、生活相比较,可自由支配的时间更多,因此也更容易出现时间管理不善,手机成瘾现象更为突出。可见,手机在成为高职学生不可或缺工具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占用了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的时间与精力,影响其学业与心理发展。
手机成瘾倾向研究作为成瘾研究的一部分,参考其他类型成瘾研究可以明确发现,以往研究关注于成瘾行为特点与被试个人特质的关系研究,而当前成瘾研究的关注点逐渐调整为研究认知功能在成瘾者群体与正常群体之间的差异与区别。认知功能是指人类大脑对于信息的加工、储存和提取功能。认知功能是通过认知过程实现的。注意过程是认知加工系统的首要环节。注意,一般是指选择性注意,即注意是忽视其他刺激,而有选择地加工某些刺激的倾向。由于每个人注意了不一样的的刺激信息,导致了个体对刺激信息认知加工不同,最后使个体产生了不同心理和行为。因此从注意过程角度研究成瘾行为非常必要。注意偏向训练就是从注意过程角度对成瘾行为进行干预,它利用注意过程导致个体认知的改变,最终影响个体的行为和情绪。戴婷等发现一种可缓解抑郁症状的长时间有效的治疗方法为注意偏向纠正训练,且推导负性注意偏向可能是导致个体持续抑郁症状的重要原因之一[6]。当前大多数研究者认同注意偏向不仅与成瘾行为的发生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注意偏向也是成瘾行为的结果,在药物成瘾领域已有大量研究成果证实了此种观点。Wise(1990)研究发现药物成瘾参与实验者在注意到相关药物信息后,激活了其有关脑区,而后其药物渴求水平增强,最终导致了复吸行为的产生[7]。关于手机成瘾影响人们社会交往的研究较为多见,普遍认为手机的过度使用损害了人们的正常社交关系,例如表现为手机成瘾群体比正常人群体的孤独感更为突出(Thomee,2011;Sanchez,2009;刘红,2008),但从认知角度对手机成瘾者社会交往关系的研究尚不多见[8-9]。Angela S(2008)等研究者对吸烟群体实施注意偏向训练,结果显示:借助于注意偏向训练能减少对吸烟者对香烟的依赖[10-11]。但目前尚无采用注意偏向训练对手机成瘾群体进行干预的实证研究。本研究采取问卷调查与行为实验相结合的方式,采用成熟的注意偏向范式——点探测范式,研究高职学生手机成瘾倾向者与正常使用手机者的注意偏向特点,并探求高职学生手机成瘾倾向者注意偏向的内在机制,试图揭示其认知特点与成瘾行为的内在关系,丰富手机成瘾和注意偏向的实证研究。本研究首次采用注意偏向训练干预手机成瘾行为,为手机成瘾的干预和治疗提供理论及实证支持。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选取某高职学院在校生为实验对象进行实验心理测验。心理测验结束后,对于心理测验中所使用的心理量表结果进行计算统计,确认填写者具有手机成瘾倾向后,随机选择其作为被试参与实验。
本研究心理测验采用熊婕等编制的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MPATS),该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分别为0.834和0.9以上[12]。在以往研究中,该量表主要用途为筛选大学生手机成瘾者,例如,王相英、葛续华应用大学生手机成瘾量表(MPATS)分别对大学生、高职生实施测查,发现大学生、高职生手机成瘾率为32.5%,27.06%,多项研究表明,该量表信度、效度良好[13-14]。大学生手机成瘾量表分别有以下四个维度:戒断症状、突显行为、社交抚慰和心境,共16题;每道题为5级评分,1表示非常不符合,2 表示不太符合,3表示一般,4表示比较符合,5表示非常符合。本实验总共发放量表892份,参考Young的网络成瘾计分规则,总分超过48分的参加心理测验者就可以被视为其具有手机成瘾倾向[15]。随机选取80名具有手机成瘾倾向的高职学生作为本实验研究对象,平均年龄为19.2±1.8岁,其中男生38名,女生42名。被试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且不存在色盲色弱。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手机成瘾组与正常使用手机组在手机成瘾水平之间的差异十分显著,结果见表1。同时,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考察从手机成瘾组中随机抽取的空白对照组与训练组,两组在手机成瘾水平之间的无显著差异,结果见表2。
表1 手机成瘾组与正常使用手机组在手机成瘾量
表上的总分情况
注:*p<0.05,**p<0.01
表2 手机成瘾空白对照组与训练组在手机成瘾量
表上的总分情况
注:*p<0.05,**p<0.01
(二)研究方法及过程
采用点探测范式探究正性注意训练对高职学生手机成瘾倾向的影响。
1.实验材料。实验材料是总共有60对词组成,每对词是由两个词构成。这两个词分别为一个中性词和一个积极词。60对词来自罗跃嘉等人编制的《汉语情感词系统》。从《汉语情感词系统》中选出120个熟悉度较高(熟悉度大于4.5)的词,这120个词由60个积极词和60个中性词构成[16]。其中积极词情绪效价大于6.5,中性词情绪效价为4.6至5.6之间。积极词(M=6.926,SD=0.213)与中性词(M=5.131,SD=0.344)的情绪效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效价方差分析:F(2,117)=2531.42,P<0.001;积极词(M=5.438,SD=0.247)与中性词(M=4.316,SD=0.684)的情绪唤醒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117)=65.131,P<0.001。
2.实验程序。本研究中,采取使用点探测训练范式对训练组实验对象进行干预。采用E-Prime的点探测训练范式设计程序,实验训练过程如下:(1)在投影屏幕中央呈现“+”字符号500毫秒时间。(2)在投影屏幕中随机呈现一对词1000毫秒,即同时呈现一个积极词和一个中性词)。其中一个词的位置在屏幕的正上方,另一个词的位置在屏幕的正下方。中性词和积极词是出现在屏幕的正上方,还是屏幕的正下方由随机决定。(3)在投影屏幕上呈现的小圆点是反应目标,要求实验对象依据小圆点呈现的不同位置做出相应的反应。如果小圆点出现在中性词出现过的位置时,要求实验对象以最快地速度、准确无误地敲击“M”键,当小圆点出现在积极词出现过的位置时,要求实验对象以最快地速度、准确无误地地敲击“U”键。对实验对象说明以准确率和反应时间两个指标评价其行为。(4)如果实验对象敲击到正确按键之后,投影屏幕上的反应目标立刻消失了,下一对词呈现在投影屏幕上,开始下一轮实验。
为保证本研究的严谨性,本实验的目的没有告知训练组的实验研究对象。整个训练阶段包括480轮实验。训练组的实验对象所进行的训练93.75% (450/480)的反应目标呈现的位置是积极词出现过的位置,旨在激发训练组被试对积极信息的选择性注意。控制组被试不参加正性注意偏向训练,只应用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对其进行前测、后测及追踪中评估其MPATS各因子和总分评分。由于正性注意偏向训练对实验对象不断强化其进行快速反应,实验对象必须高度集中注意力跟踪反应目标,因此在实验完成后,训练组实验对象非常可能会形成对积极信息的注意偏向。
3.分析指标。训练组被试在两周内共进行8次注意训练。训练组被试在第8次训练之后进行后测评估,在训练结束之后的2周后、4周后、8周后和三个月后做MPATS各因子和总分评分。空白组被试进行前测和三个月后对MPATS各因子和总分进行评分。
4.数理统计法。运用SPSS 13.0对数据进行分析,统计学方法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进行处理,显著性水平为 P<0.05,极显著性水平为P<0.01。
二、结果与分析
该研究对参与实验的高职学生在实验前后的手机成瘾倾向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对象实验前与实验后的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各维度与总量表得分的配对样本t检验见表3。由表3可知,实验采用 2(训练组别:空白对照组,训练组)×6(时间:前测,后侧,2周,4周,8周,3个月)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训练组与时间交互作用显著,P<0.01。进一步分析发现,比较前测,训练组被试在后测时总量表得分显著性下降,t(40)=8.26,P<0.01,2周追踪t(40)=6.92,P<0.01,4周追蹤t(40)=10.14,P<0.01,8周追踪t(40)=9.56,P<0.01,三个月追踪t(40)=8.77,P<0.01。训练组与空白对照组被试在3个月追踪中(F=4.94,P<0.01)各维度与总量表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参与实验的高职学生在正性注意训练实验前和实验后,在量表中的戒断症状、突显行为、心境改变三个维度因子分以及总量表的得分均值上实验前高于实验后,此差异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P<0.01或P<0.05)。说明进行正性注意训练方式对于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具有较好的干预效果。但在社交抚慰维度上,训练组与空白对照组无统计学上显著性差异,这可能是由于微信等手机即时通信工具对人际交往等社交行为影响渗透力较大造成的。综上所述,从总体上来说,正性注意偏向训练对于大学生的手机成瘾倾向现象具有较好的干预效果高职学生在实验前后的量表得分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说明实验达到了预期效果。同时,空白对照组MPATS各因子和总分评分与实验前相比,虽有变化,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时间交互作用对其改善效果不佳。
三、讨论与建议
本实验的研究结果显示:在戒断症状、突显行为及心境改变三个维度上,以及手机成瘾症状总体评价来说,正性注意偏向训练对于高职学生手机成瘾倾向有较好的干预效果。从本实验结果来看,正性注意偏向训练作为一种心理治疗方法,能够有效地改善手机成瘾倾向。正性注意偏向训练改善手机成瘾倾向具体表现在戒断症状、突显行为和心境改变等维度得分和总分的显著性下降,这是源于本研究通过正性注意偏向训练的实验设计,引导具有手机成瘾倾向的高职学生在注意的认知过程中增加了对积极信息的关注。究其原因在于正性注意偏向训练从内隐记忆及潜意识两个角度,强化了注意对增加了积极刺激的关注,从而减少了使用手机所产生地生理或心理上的负面反应,也使得其他行为代替了手机的使用,并达到了改善具有手机成瘾倾向的目的。在进行正性注意偏向训练时,具有手机成瘾倾向的个体注意到大量积极信息,极大提升了其对积极信息的敏感性,积极信息成为个体的注意导向机制新的关注重点,此种对积极信息的选择和关注发挥出改善其情绪状态的作用,促进了手机成瘾倾向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17]。经过8次训练之后,训练组被试在后测以及随后的4次追踪评估中报告具有手机成瘾倾向的高职学生MPATS戒断症状、突显行为及心境改变等三个维度因子分和总分评分也明显下降,而且训练组与空白对照组MPATS各因子(改为MPATS戒断症状、突显行为及心境改变等三个因子分)和总分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证明正性注意偏向训练是有效的且训练效果持久稳定。本研究证实了正性注意偏向训练可以成功地引导手机成瘾倾向高职学生对正性刺激进行更多的注意加工,从而有效地缓解手机成瘾倾向,并且症状的改善表现出稳定性。因此,从个体认知功能角度,尤其是从注意加工过程的方向改善个体手机成瘾倾向,具有有效性及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赵芳,杨红梅.高职学生自卑心理解析及对策研究[J].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08(3):57-60.
[2]黄时华,余丹.广州大学生手机使用与依赖的现状调查[J].卫生软科学,2010(3):252-254.
[3][5]屠斌斌,章俊龙.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问卷的初步编制[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4):52-54.
[4]韩登亮,齐志斐.大学生手机成瘾症的心理学探析[J].当代青年研究,2005(12):34-37.
[6]戴婷.注意偏向纠正训练改善抑郁症状的效果[D].湖南师范大学,2012.
[7]Wise R A, Murray A, Bozarth M A. Bromocriptine self-administration and bromocriptine-reinstatement of cocaine-trained and heroin-trained lever pressing in rats [J]. Psychopharmacology, 1990, 100(3):355-360.
[8]Thomee S, Harenstam A, Hagberg M. Mobile phone use and stress,sleep disturbances, and symptoms of depression among young adults-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J]. BMC Public Health,2011,11(1):66.
[9]刘红,王洪礼.大学生的手机依赖倾向与孤独感[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2,26(1):66-69.
[10]Angela S, Hayley O, Ute L, et al. Attentional bias training and cue reactivity in cigarette smokers[J]. Addiction, 2008, 103:1875-1882.
[11]Leonards U, Rettenbach R, Nase G, et al. Perceptual learning of highly demanding visual search tasks[J]. Vision Res, 2002,42:2193-204.
[12]熊婕,等.大學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的编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2(3):222-225.
[13]王相英.大学生手机成瘾与孤独感、人格特质关系的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2(12):59-63.
[14]葛续华,祝卓宏.青少年学生手机成瘾倾向与成人依恋关系[J].中国公共卫生,2014(1):95-97.
[15]Young K S. Internet addiction: Symptoms, evaluation, and treatment. In Vande-Creek L(eds.), Innovations in Clinical Practice: A Source Book[M]. Professional Resource Press, Sarasota, 1999,19-31.
[16]王媛.汉语情绪词加工的ERP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17]Heather A, Derek M. Looking Happy: The Experimental Manipulation of a Positive Visual Attention Bias[J]. Emotion, 2008,8(1):121-126.
责任编辑 秦红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