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与“画”的融合统一在漆画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2018-03-14 19:38张建梅
职教论坛 2017年35期
关键词:漆画统一融合

摘 要:文章基于2015年中国(厦门)漆画展中部分高校师生作品分析,探讨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漆画教学的现状及水平,并且提出建立漆画教学新秩序,确立“画在漆先,艺在技先”的教学观念,指出只有将“漆”与“画”统一、“技”与“艺”融合,才能创作出既不失“漆”的独特魅力又具精神内涵的漆画作品。

关键词:漆画;融合;统一;漆画教学

作者简介:张建梅(1982-),女,山东济宁人,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美术教育。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中国现代漆画的‘漆性与‘画味研究”(编号:14CF118),主持人:张建梅;国家艺术基金“穿越敦煌·追忆丝路”(编号:2017-A-05-319-0973),主持人:张建梅;江西科技师范大学青年拔尖人才项目“漆画创作中的‘漆性与‘画味研究”(编号:2014QNBJRC007),主持人:张建梅;江西省社会科学艺术学项目“江西漆画文化品牌打造研究”(编号:YG2011033),参与人:张建梅。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7)35-0071-03

“漆画”二字界定了漆画的特质。“漆”与“画”是构成漆画的两个重要方面[1]。“漆”是漆画根基,“画”是漆画灵魂[2]。“漆”与“画”的有机结合,“漆性”与“画味”的融合统一,便成为衡量漆画作品好坏的标准。漆画作者需要具备漆艺技术与绘画艺术两方面的修养。中国现代漆画的发展历程不长,目前高等院校漆画教学还存在很多问题,表现最为突出的是漆画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一直不够明确,漆畫艺术在高校美术专业中一直处于非主流状态,一直在“漆”与“画”、“技”与“艺”之间寻求发展。在当代艺术大发展的背景下,亟须对高等院校漆画教学进行探索与实践,从而使漆画教学更趋科学化、系统化,以更好的培养符合社会要求的现代漆画创作人才,推动我国艺术事业的深化发展[3]。两年一届的中国(厦门)漆画展正是最具权威的全国性漆画展览之一,此展中汇集了我国当下漆画界精英们的优秀作品,因此,本文基于2015年中国厦门高规格漆画展中部分高校师生作品分析,探讨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漆画教学的现状及水平,并对漆画教育发展提出问题与研究对策。

一、漆画展中“漆”与“画”的具体表现

(一)讲求“漆”工艺在视觉领域的运用

2015年中国(厦门)漆画展中的一幅典型作品《解惑》,是较为纯粹的表现漆画技艺的作品。这件作品给人最直观感受则是作者在经过长期的漆画艺术实践后有了较为稳定的图示和技法积累,作者对漆工艺的运用与视觉效果的关系把握较为清晰,讲求漆工艺在视觉领域的运用。但是,由于作品本身强调漆工艺的运用,并没有使用文化领域和具体形象的支撑,在“画味”方面有所欠缺,作品缺乏精神内涵。由此可以推断,作者所受漆画艺术的教育当中,重点放在了对漆画技术语言方面的培养,是强调漆工艺技法的教学和运用的表现。落实到院校具体的课程设置和培养方向上,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更注重对漆画材料的使用和技法的传授,学生作品更讲究画面质感,而忽视了“画”的意境表达。

(二)追求“画”的精神层面表达

美展中的一件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塞纳钟声》,是以蓝灰色调为主的风景画,色彩高雅给人以恬静空灵的视觉感受。画面描绘的是一缕朝阳斜照在远方钟楼的墙面上,仿佛可以听到从远处传来的钟声,营造出一种寂静、冷清的画面,作品贵在传达出幽静的意境美,让观众产生共鸣。从形式内容及画面整体关系上看这张漆画不失为优秀作品,但是从漆工艺角度来分析,画面缺乏生动的“漆性”表现张力,漆的独特语言魅力尚未充分体现。

上述侧重于“画味”的作品反映出的问题是明确的,追求作品作为“画”的精神层面表达,是典型的专业美术院校漆画培养的教育成果形式。此类院校在课程设置上重视美术基础能力的培养,如:构图、造型、色彩等,缺乏对漆工艺技法运用与表现力的重视与培养,其作品在“画”的层面是足够的,而在“漆”的表达层面略显不足。

(三)“漆”与“画”完美结合在作品中的呈现

“漆”是漆画创作的物质基础,“画”是漆画作品的精神灵魂,二者是对立统一关系。工艺性里包含着绘画性,绘画性离不开工艺性。如同事物的辩证法,精神与物质是不可分割的[4]。而“漆性”与“绘画性”的融合统一,才是漆画创作者们追求的共同目标。

美展上评委作品中陈金华老师的《心印》称得上是“漆”与“画”完美结合的作品。首先,陈老师作为漆画界的领军人物,是现代漆画艺术形式的重要引领者,陈老师的作品兼顾了漆画作品的艺术性和技术性。《心印》这幅作品是由各种具象的文化元素构成,如书法、桌角、孔雀毛等。事实上,这些单独元素的运用并未体现出漆画的特点,而是艺术家以文化元素作为符号对应内心记忆或图像的方式,这从西方超现实主义画家达利的作品中很容易找到此类元素。陈老师将中国文化元素替代了西方的元素,将作者本人深厚的本土文化底蕴体现了出来。艺术家把各种漆工艺的肌理效果表现的淋漓尽致,难能可贵的是画面中所呈现出来的不是这些材料肌理的堆砌,他将主要的漆工艺作了系统的梳理,在梳理的过程中形成一个完善的肌理次序,所有的漆工艺肌理效果在画家独有的次序排列运用下表现出了统一的艺术效果。艺术家既能够熟练的驾驭漆工艺技法用于绘画表现中,又能够对漆工艺肌理做出次序感的归纳和总结,并最终落实在具体画面中,漆画艺术的技艺性得以在画面中呈现,如此这般在具体物象与漆工艺秩序的结合下,漆画的“漆性”与“画味”得以完美的统一。

二、漆画发展趋势:“漆”与“画”的统一

总体而言,漆画展中作品的发展趋向可以归为以下几种:漆工艺的视觉运用;漆工艺语汇的运用与表现;漆工艺语汇与造型结合运用;漆工艺语汇与工艺美术的结合运用;漆工艺与艺术文化符号的结合运用(具体数目如表1所示)。

然而,值得关注的是2015中国(厦门)漆画展中作品真正反映出的问题是:无论漆画艺术朝着什么样的方向发展,“漆”与“画”问题始终是围绕漆画艺术教育和发展的主要症结。表2是针对漆画展的参展作品,以“漆性”与“画味”作为分类依据所作的数据统计:

表2数据显示能够做到将漆画艺术中“漆性”与“画味”结合的较为完好的漆画创作者人数并不超过总数的百分之三,而近百分之九十七的漆画创作者仍然在表现“漆”与表现“画”两者间徘徊,难以做到两者兼顾。

以上通过对高等院校师生漆画作品分析以及统观美展中漆画作品所呈现出的整体面貌,可以看出高等院校漆画教育的发展环境和培养理念的特點。漆画作为高等院校美术专业重要的绘画艺术门类,在教学中一直游离于“漆”与“画”、“技”与“艺”之间,这样对于提升漆画在艺术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增强漆画艺术在高等教育中的社会吸引力是远远不够的。

三、完善漆画教育体系,保障漆画教学系统科学发展

(一)确定基本维度,构建漆画教学课程体系

目前,高等院校亟须结合漆画教育自身发展趋势,确定基本维度,构建漆画教学的课程指标体系。在教学中,高等院校等培养部门要在漆画教育理论的指导下,确立科学清晰的教育方向和教学方法,同时也要加强保障课程体系完整有序、课时量充足、教材实用性和可读性强,这些都是作为培养创新型漆画人才的必要条件。

在构建漆画教学课程指标时,要注重可操作性,量化课程指标,细化培养目标,要注重课程指标体系的信效度。首先要注意漆画教学中艺术与技术偏向程度情况,如不同就业方向学生应当接受的相应课程体系;其次要关注漆画作品的实际产出情况,如不同类型作品参展获奖情况、作品收藏及艺术市场情况等;最后要关注影响漆画教育系统运行的因素,如漆画的发展趋势,这些都与社会政策导向息息相关。高等院校漆画教育在上述问题特点的指引下运作,向劳动力市场供给漆艺技术应用型的人才,从而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教师的专业素养高低直接决定着教学质量,如果师资队伍的学术水平、教学能力参差不齐,漆画教育将难以同步发展。由于部分教师思想陈旧,不能紧随时代发展而及时更新观念,仍坚守着单一落后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长此以往将会阻碍漆画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以及漆画教育的健康发展。因此,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刻不容缓。教师应及时了解当下漆画艺术最新学术动态、掌握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正确把握漆画发展态势,并快速传授学生新观念、新内容。

(三)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突显漆画教学特色

中国漆画经历了从漆器——漆艺——传统漆画——现代漆画,即“漆工艺”向“纯绘画”的转变历程。这是经过几代老艺术家、老教授们的共同努力,不断推陈出新,才使得漆画艺术发展成为今天的面貌。落实到具体的漆画教学上,就要按照绘画艺术发展的规律,在专业方向与课程设置上,适时把漆画从工艺美术系的一个小专业全方位转向纯艺术方面的绘画专业。摒弃之前一贯以“漆工艺”为主,“绘画”为辅的教学模式,从而建立教学新秩序,确立“画在漆先,艺在技先”的艺术教学观念,始终坚持“画味”第一位,“漆性”第二位的主次关系。只有将“漆”与“画”统一,“技”与“艺”融合,才能创作出既不失漆画魅力又具精神内涵的精品力作。首先,要求学生熟练掌握髹漆技法,这是做好漆画的重要前提;其次,在实践中为了艺术表现的需要,鼓励学生在继承传统漆艺基础上大胆尝试新型材质技法的运用,但要切忌对材料的堆砌与盲目迷恋;然后,严格要求漆画创作稿的“原创性”,同时要弘扬“精品意识”,四川美院陈恩深教授提出的“滥技成灾,精语成艺”的学术告诫与艺术指向值得每一位师生深思;最后,引导学生对“漆”与“画”的融合统一进行深层次探索与实践,在进行漆画创作时,既要注重髹漆的工艺性,又要注入个人的主观绘画意识,使“漆”与“画”互相渗透,让二者融洽的结合在一起,努力创作出具有个人特色的漆画作品。

总之,通过合理科学的课程体系、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创作实践环节的建立,构建符合当下高等院校漆画发展的“教学—创作—实践”三位一体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新的实践教学模式指引下,突显漆画教学特色,培养漆画创作者的探索创新精神,在传承中寻求创新,使漆画教育在探索与实践中取得开创性成就,让古老而年轻的中国漆艺术焕发新光彩。

通过对2015年中国(厦门)漆画展中典型作品的分析和比较,可以准确地探查到当下漆画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即“漆”与“画”、“漆性”与“画味”、“技术性”与“艺术性”的问题。准确及时的分析与反馈,可以为高等院校漆画教学方向的调整和完善提供科学依据,促使漆画教育系统高效的运作,对于保障我国漆画教育的科学发展也有着深远的意义。乔十光先生说:“我们一方面要潜心研究漆艺传统,一方面要潜心研究绘画艺术,全面的提高艺术素质,以探索漆艺与绘画相结合的无限形式”。漆是画的必然手段,画是漆的灵魂[5]。只有将“漆”与“画”二者有机的融合在一起,才能使漆画作品产生出独特的材质魅力和艺术感染力。“漆”与“画”是否统一,成为衡量现代漆画作品好坏的基本标准,也将成为高等院校漆画专业学生追求的共同目标。

参考文献:

[1]乔十光.中国现代美术全集——漆画[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15.

[2]陈金华.漆画不能有“漆”无“画”、有“画”无“漆”[J].中国漆画,2017(1):63.

[3]陈恩深.现代漆画研究生教学[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4:300.

[4]吴嘉诠.关于漆画创作队伍的人才培养[J].艺术·生活,2008(1):82.

[5]张泽国.对高等艺术教育中漆画创作的思考[J].艺术·生活,2008(1):25.

责任编辑 时红兵

猜你喜欢
漆画统一融合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中考省级统一命题意味着什么?
刚柔并济
淝水之战
破次元
融椅
统一方向 瞄准目标
宁波市江北区洪塘实验学校
自然界中相互作用的大统一理论简介
最佳工艺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