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演化及政府应对能力研究

2018-03-14 19:14崔鹏张巍何毅齐婧
现代情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钻石

崔鹏 张巍+何毅 齐婧

〔摘要〕借助危机管理中的生命周期阶段论,研究了突发公共事件的网络舆情演化规律,构建了由酝酿阶段、爆发阶段、扩散阶段、反复阶段、消退阶段、长尾阶段构成的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发展生命周期“六阶段”模型。基于该模型,通过对突发公共事件典型案例分析,探究了政府应对能力指标在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生命周期中的演化态势,为政府提升应对网络舆情的能力提供了理论借鉴和指导。

〔关键词〕突发公共事件;“六阶段”模型;“钻石”模型;网络舆情;政府应对能力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8.02.012

〔中图分类号〕G2062〔文獻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821(2018)02-0075-09

Dynamic Evolution Research on the Governments Response Capability to the

Public Opinions in the Context of Public Emergencies

Cui Peng1Zhang Wei2*He Yi3Qi Jing4

(1.School Office,Central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Beijing 100081,China;

2.School of Information,Central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Beijing 100081,China;

3.Research Institute of China Internet Economic,Central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Beijing 100081,China;

4.Human Resources Department,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useum,Beijing 100012,China)

〔Abstract〕According to life cycle stage theory in crisis management,the evolution stage under the network public opinions was analyzed.And a novel evolution model for the network public opinions in public emergencies was built,which consisting of brewing stage,outbreak stage,diffusion stage,repeated stage,regression stage and long tail stage,and deeply analyzed its characteristics.Based on the typical case analysis of public emergencies,the governments response capability and its evolution situation were explored.The empirical results would provide theoretical implications and technical supports for the public opinion guidance.

〔Key words〕public emergencies;six-stage model;diamond model;public opinions;the governments response capability

我国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结构、社会表现、公众价值观都由以前的单一化向现在的多元化方向发展,这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能力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转型期经济、社会、文化等多元化导致了公众利益诉求的多样化,政府必须采取合理措施做出积极的应对,才能有效地回应公众的意愿和诉求。Web20环境下,舆情传播所具有的互动性、开放性和草根性等特征,给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能力提出了新挑战。面对舆情形成、扩散、引导的新环境、新形势,基于政府视域,许多学者从政府视域出发,借鉴行政管理学理论、传播学理论、公共管理理论等理论方法,采用系统动力学、博弈论、微分方程等方法,从管理、应对、检测、引导、控制等方面研究网络舆情,开展政府舆情应对的研究[1]。

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属于一种典型的信息生态系统,并且随着事件发展进程,网络舆情也将呈现一定的信息生命周期特性。基于该思想,国内外学者在案例分析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了多种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生命周期阶段。具有代表性的有三阶段论[2-3]、四阶段论[4-6]、五阶段论[7-9],还有部分学者提出了多阶段论[10-11]。对现有的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阶段划分进行梳理,可以看到学者们基于网民情绪、生命周期理论和其他传播学理论知识,结合网络舆情的变化特征做了大量的研究,但是对网络舆情变化阶段背后的理论机理,学者们的研究还是缺乏一定的深入分析,虽然部分学者利用模型解释舆情变化的不同阶段,引用了多个案例进行验证,但忽视了模型的时间延续性,导致模型仅能说明舆情演化特点,无法得到事件变化的真实规律。因此,本文采用国内典型网络舆情事件的案例数据,根据生命周期理论,运用能够反映事件舆情作用的政府、网民、媒体等关键点,对网络舆情事件演变阶段进行详细划分,提出了网络舆情阶段演化模型,深入研究了政府应对能力指标在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阶段演化模型中的发展态势。

2018年2月第38卷第2期现代情报Journal of Modern InformationFeb.,2018Vol38No2

1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六阶段”模型的构建

11网络舆情演化的研究现状

目前网络舆情演化的研究主要体现在演化形态、演化主体、演化阶段和演化机制4个方面。学界大多基于诱因、时间发展过程两视角,解析网络舆情演化形态,认为造成网络舆情的诱因主要包括社会矛盾、个人意见的扩展以及偶发事件,指出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现象和问题仍是其根源和指向[12],网络舆情在与现实产生互动的过程中极易转化为网络舆论[13],并经历形成、高涨、波动和最终淡化的发展过程[14]。

針对网络舆情演化主体,国内学者多从管控领域,强调政府的治理主体地位,提出政府应通过公开政府信息、转变政府行政思维、及时进行政府回应及行政问责等手段,有效监测、管理网络舆情,以提升政府公信力[15]。而国外学者则多从新闻传播、网络问政的角度,强调舆情演化过程中意见领袖的作用,重点分析媒体、网民的问政动机及其影响因素,如Park通过调查意见领袖之间的相互关系、网络媒体的使用动机和政治参与情况,发现意见领袖对信息搜寻、公众动员和公开表达意见有更高的内在驱动力,用户的意见领袖倾向越强,其对信息搜寻、调动人群和公开表达意见的偏好越强[16]。Li Y et al指出虽然使用网络媒体或其他媒体本身对于用户的政治参与并没有必要帮助,但是,意见领袖却对用户的政治参与作出了重大贡献[17]。

对于网络舆情的演化阶段,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视角,提出了各种阶段论。如兰月新等将网络舆情的传播过程划分为潜伏期、扩散期和消退期3个阶段,在此基础上根据计量方法确定3个阶段的关键点[18]。雷跃捷等将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发展分为4个阶段——焦点事态出现、意见在网络上传播与聚集、意见在网络上交锋与融合、获得权威性及影响等[19]。韩立新等将网络舆情的发展过程区分为显现期、成长期、演变期、爆发期、降温期、长尾期等6个阶段[20]。Coombs把危机传播过程分为潜在期、突发期、蔓延期、解决期4个阶段[21]。Patric等认为舆情传播是一个综合性的、循环往复的危机全过程,包括潜在期、突发期、蔓延期、解决期4个阶段[22]。

通过对现实案例的观察、实证分析,学者尝试基于信息扩散、网民心理等角度,采用模拟仿真等方法,解析网络舆情演化的机理机制。如魏丽萍认为网络舆情会经过“沉默的螺旋效应”和“蝴蝶效应”双效用的共同作用逐步发生演化,网络舆情的生成和演化机制通过3个博弈模型来模拟[23]。陈富集等认为网民偏好对网络舆情演化具有重要的显著性,且网络舆情演化和网民偏好两者之间存在规律性[24]。Li H and Sakamoto Y则认为用户对分享其信任的信息有更大的偏好,而对其不信任的信息极少分享,这种心理决定了有价值信息的扩散可以改变其他浏览者的看法[25]。Dong提出舆情的传播进程不仅可能会受到公共舆情传播的环境状况、网络舆情话题、用户心理(心理状态与偏好)、网络密度、规范性压力等的影响,亦受到用户对于舆情传播话题的了解程度的影响[26]。

12网络舆情“六阶段”模型构建

为了更好的描述和阐释出突发公共事件的网络舆情传播阶段特性,依据人民网舆情监测室、中国传媒大学网络舆情研究所(IRI)及上海交通大学舆情研究实验室的舆情报告,本文筛选出了近年来的10件典型突发公共事件,并通过“百度指数”进行搜索,提取出网民关注度和媒体关注度数据(如图1);利用中文分词软件,直观描述分析,总结突发公共事件的网络舆情传播阶段特征。

图1所示,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网民和媒体关注度先是会显著上升,随着网络舆情进一步发酵,网民和媒体关注度达到了最高点,之后随着网络舆情的逐渐平息,网民和媒体关注度也逐渐减退。表明突发公共事件从产生到消亡,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生命周期,也要经历诞生、成长、成熟和衰老的过程。因此,本文将突发公共事件的生命周期过程分为6个发展阶段,即酝酿阶段、爆发阶段、扩散阶段、反复阶段、消退阶段、长尾阶段,并根据网络舆情每个阶段演化特点设置了5个关键点,即危机点、爆发点、灾难点、平息点和安全点(如图2所示)。

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演化的“六阶段”分析模型,反映了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的基本演化态势与变动规律。如图2所示,OP线是轴线,表示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的影响程度(如关注度、热度等),OT是时间轴线,表示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化时间序列,S曲线表示舆情演化趋势,包含危机点、爆发点、灾难点、平息点、安全点5个关键点。危机点F表征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已开始受到被社会广泛关注;随着突发公共事件的事态发展、网民、媒体的关注度、热度不断增强,S曲线出现爆发点G,表示网络舆情处于大规模扩散形态,暗示舆情危机将全面爆发;随着网民帖子不断增加,关注度迅速上扬,S曲线出现灾难点H。随着政府陆续采取相应的舆情处置措施,S曲线出现拐点平息点I,表明舆情进入消减阶段。随着网民、媒体的事件印象记忆的消退,S曲线出现安全点J,说明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已处于完全可控状态。

2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能力的指标构建

21政府应对能力的研究现状

如何评估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能力,是提高政府网络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减少突发事件伤害的有效方法就是着重提高政府的应急管理能力,并加强对其评价的力度(Drabek,Hoetmer,1991)[31]。国内学者提出了相关评价体系,如韩志明等认为政府回应主要包括政府回应的价值取向与官僚制的秉性之间存在冲突,回应技术选择和应用中存在矛盾性,回应制度化及其诉求存在着陷阱和难题,回应效果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32]。方然借鉴西方治理理论提出了高校网络舆情引发群体性事件的综合治理模型,即建立以“信息公开、对话、事后分析、决策”为流程的治理体系[33]。李燕芝提出第一时间掌握话语权,利用大数据构建交流平台,发挥意见领袖作用,净化网络空间等策略,规避网络舆情的负效应,使社会舆论导向良性发展[34]。谢振华从公众满意度的角度提出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能力的内涵和构成元素,包括感知质量、公众期望、网络舆情应对能力成熟度等方面[35]。

国外研究政府如何应对网络舆情的文献较少,国外学者研究网络舆情的应对及治理,多是从批判理论和群体决

策理论框架的角度出发,注意力集中在理论层面,在研究内容上多侧重于网络传播现象的规律研究。当然,学者针对不同的舆情参与主体还是提出了网络舆情治理的方案。

22政府应对能力的指标构建

新媒体舆情传播所具有的互动性、开放性和草根性等特征,给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的管理提出了新挑战。既定的自上而下的舆论管理模式,处置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时,存在着应急准备不足、信息过度控制、主流媒体引导缺位、检测分析手段落后等问题。为此,我国政府开始综合使用立法、行政和技术三種手段,运用网络技术监测、分析和规制网络舆情。而经典传播学理论难以解释网络和手机的传播实践及其对舆情演化的潜在影响,无法为网络舆情的引导、应对提供理论支撑[44]。学者们开展政府网络舆情能力测度的主要方法是构建指标体系,如根据经典传播学理论、公共管理理论,面向地方政府网络舆情治理,人民网舆情监测室从官方响应、信息透明度、地方公信力、动态反应、官员问责、网络技巧6个维度,建立了政府网络舆情能力测度指标体系,为地方政府积极、有效实施网络舆情治理提供了参考依据[45]。针对人民网监测室舆情指标设置过少,全面性较弱的缺陷,张一文等根据突发事件舆情热度的4个层级,构建了面向非常规突发事件的舆情能力指标体系。该体系蕴涵事件爆发力、媒体影响力、网民作用力和政府疏导力等共44个指标[46]。张建红等基于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现状分析,归纳了地方政府网络舆情能力测度变量,建立了基于系统动力学的网络舆情能力模型。仿真分析结果表明提高地方政府舆情应对的重视程度、提高法治变化率和技术变化率,进一步强化信息的共享、沟通,保障信息真实性是提高应对网络舆情能力的关键[47]。

上述研究为建立健全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政府应对能力测度指标体系,提供了有益探索和理论借鉴,而作为动态性、多层次化的复杂系统,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政府应对能力指标体系,应紧密结合网络舆情载体传播方式、速度、波动等特性,围绕突发公共事件演化规律,根据不同的阶段需要的不同的政府处置方式和应对能力,构建更为科学、客观的指标。为此,借鉴已有研究,通过对国内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政府应对的案例分析,本文提炼了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视角下,政府应对能力的关键因素;然后采用粗糙集理论对其精炼,并采用多元统计对因素进行因子分析,构建了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政府应对能力钻石模型(见图3)。

由图3,政府应对网络舆情能力5个维度分别是及时性、透明性、权威性、准确性和协调性。其中,及时性由回应速度、回应态度和回应次数测量;透明性由信息公开和新闻发布会测量,说明的是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政府要将相关的信息公布于众,同时,根据事件轻重缓急情况,决定是否通过召开新闻发布会的方式解答公众的顾虑;权威性由回应层级、事态引导测量,说明的是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政府涉及的相关部门应做出回应,从议题的形式上面给予正面的引导;准确性由专业程度和媒介素养测量,说明的是政府回应的人员应具有专业化的水平,同时能够对事态的发展进行敏锐的判断;协调性由信息共享和部门联动测量,说明的是政府各部门之间应该保持信息互通,步调一致,联合回应,避免出现口径不一,相互推诿的现象。

前面我们已经分析了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化态势与变动规律是由6个阶段构成的,网络舆情政府应对能力是由及时性、透明性、权威性、准确性和协调性这5个维度组成的,网络舆情六阶段和政府应对能力五维度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把五维度放置在六阶段中,才能辨识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能力及其作用效果,从而更好地分析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的发展,并提出具有针对性强、可操作的应对建议和方案。

3案例分析

本文数据来源为人民网舆情监测室、中国传媒大学网络舆情研究所和百度指数,三单位根据网络舆情事件的发帖量、浏览量、评论量、博文数量等指标,对网络舆情的关注度进行了指数化计算,得出了网络舆情指数。基于上述数据源,本文从中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表哥”杨达才事件、“房姐”事件和天津“812”爆炸事件作为研究对象,以探究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的政府应对能力及其动态演化特征。

31“表哥”杨达才事件中政府应对能力及其演化

通过梳理“表哥”杨达才事件,结合政府在各个阶段回应和发展过程网络舆情指数情况,本文构建了“表哥”杨达才事件网络舆情政府应对能力六阶段演化结构图(见图4),从图中可以看出,舆情指数704、842、884和874,分别代表事件危机点、爆发点、灾难点和平息点,分处酝酿、爆发、扩散和反复4个阶段,这4个关键点的形成和政府回应有着密切联系。

酝酿阶段M1是网络舆情初始形成阶段。事件中,新华社记者赶赴现场,发回的“事故现场官员满面笑容”的照片激怒网民,网友发微博并附图表达不满,并出现大量转发。这时政府部门国务院交通事故专案调查组对事故责任人进行追责,但未对“表哥”事件予以关注,出现了危机点F。据IRI数据,在酝酿阶段M1,网络舆情指数峰值为704。

爆发阶段M2是网络舆情由分散趋向聚集的阶段。陕西省长赵正永对取消“红眼客车”进行回应,没有及时的发布杨达才事件本身的一些情况,主管安监副省长通过媒体,出面回应名表价值与来历,没有从根本上缓和事态、化解矛盾,这时爆发点G出现,据IRI数据,在爆发阶段M2,网络舆情指数峰值为842,舆情朝着进一步扩散方向发展。

扩散阶段M3是网络舆情演化的关键阶段,是积极进行危机管理的重要阶段。在扩散阶段,网络舆情指数峰值为884,面对逐渐高涨的关注度,杨达才借助传统媒体渠道,传递已知晓网络关注,并向相关组织部门汇报等信息,又与网民在线交流,解释事情缘由。在扩散阶段,事态虽出现良好转机,并未平息对“表哥腐败问题”不断追问的民意浪潮。

反复阶段M4是在融媒体的持续关注和参与主体之间的博弈过程。纪委部门的及时回应,对舆论进行了积极引导,舆情有所缓解,开始降温,但这个阶段依然有危险。在反复阶段,陕西省财政厅滞后20天,复函个人工资收入事项不属于政府信息公开范围;舆情指数一度又回升至874,陕西纪委、财政厅回应不及时,使其工作效率备受广泛质疑。

消退阶段M5。在该阶段,舆情指数介于[704,847]之间。陕西省纪委通过官方网站发布,杨达才因存在严重违纪问题被撤职的讯息。之后,表哥事件所涉及的职能部门不再发声,但表哥事件的示范效应开始发挥效能,微博网民对这种“鉴表”的新型反腐方式趋之若鹜,热衷于在政府官网、媒体报道中挖掘戴表官员的照片,请意见领袖(民间专业人士)评估价格,所以政府要对相关事件的全过程进行调查,重新审视和评估,才能到安全点J。

在长尾阶段M6,舆情指数开始逐渐向零渐近。2013年8月30日,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法公开审理杨达才受贿、巨额财产来源不明一案,杨达才在任期间的受贿行为、财产明细等多项细节曝光。2013年9月5日,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法对杨达才案一审判决,判处有期徒刑14年,并处罚金5万元,杨达才案才落下帷幕。

如表3所示,整体上政府回应不及时,透明性差,虽也有回应,但效果较差,政府部门之间也不协调。M1和M2阶段,政府没有及时进行回应,且信息没有公开,相关部门也没有信息联动,相互配合,导致舆情酝酿后爆发。M3和M4阶段,政府回应及时性有所好转,但陕西纪委和财政局在M4阶段才出来回应,这个差强人意。加之陕西财政局20天后才回应杨达才工资情况,信息没有公开,透明性不强。M5阶段陕西纪委撤销杨达才职务后舆情才有所好转,但网民质疑纪委工作效率低下。M6阶段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作出判决后,事情才平息。

结合“表哥”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政府应对能力演化的六阶段分析,由上表可以看出:1)网民对网络舆情事件的敏感度和网民对现实社会矛盾的“刺激—反应”程度是存在的。有关腐败、贫富差距过大等都是网民比较感兴趣和比较敏感的事件,也反映了现实中的社会矛盾,所以政府还是要在价值取向、政策制定、制度设计和管理流程等方面有所创新,防患于未然。2)职能部门能否准确研判网络舆情,及时回应社会关切,主动汲取网民、意见领袖、媒体舆论等民间智慧,形成就网络针对官员腐败质疑的快速评估与反应机制。

32跨案例中政府应对网络舆情能力及其演化

采用跨案例分析的方法,通过综合“表哥”事件、“房姐”事件、天津“812”爆炸事件这3个事件的演化情况,进行了事件结构描述和政府应对能力的演化分析,以找出一些共性特征和规律,如表4所示。

虽然3个事件分属不同的事件,有着不同的事件特性,且每个阶段的周期也不一样,采取的措施也不同,但是3个事件中政府在应对网络舆情中存在一定的共性。具体表现在:

M1酝酿阶段,信息分散于网络之中,诱发舆情信息散见于论坛、博客、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中,传播主体也较为分散,网民会因为现实中的一些不满现象,通过网络平台表达自己的意见、态度和情绪,如果政府提前做好应对准备,准确预见舆情信息,跟进事件进展,及时回应公众关切,就可以从源头上进行有效的干预,从而避免由危机点F朝着爆发点G的方向发展。但是,从表2中可以看出,3个事件在这个阶段表现出来的都是政府没有主动回应事件进展,积极表明自身立场,都是媒体曝光了新情况后,政府才实施的被动回应,政府部门间也协调不够,联动效应差,没有对于事态的发展做出很好的引导。

M2爆发阶段,在某些诱发因素作用下舆情信息发生集聚现象,网友开始对政府的行为产生质疑,虽然还没有形成相对稳定的观点,但是会影响网络舆情周期的长短。政府如果没有在第一时间进行回应,把握网络舆情走势,对网民的意见科学引导,那么就会错过最佳解决问题的时间点,政府关于事件的处理措施就会被无限的放大,爆发点G就会出现,而且朝着扩散点H方向推进。从表4中可以看出,3个事件在这个阶段政府没有及时的回应,依然没有形成很好的联动,虽也公布一些信息,但透明性不高,议程设置能力较差。

M3扩散阶段,一般是前两个阶段的“次生阶段”,也就是说前两个阶段没有把网络舆情处理的很好,导致了这个阶段舆情的进一步扩散,这个阶段关注度最高,网络舆情的有效引导和解决变得更加困难。政府如果再不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制止,就会发生难以控制的局面,会对其他领域带来影响和冲击,扩散点H居高不下,比如杨达才事件中后来的“个人工资信息公布”要求、龚爱爱事件中“本人已经逃出国外”的传言和天津爆炸事件中“爆炸污染物致海河出现死鱼”的谣言。从表4中可以看出,3个事件在这个阶段政府已经注意到前两个阶段回应的效果,认识到这个阶段回应在整个事件演化过程中的重要性,已经开始加快回应速度,提高回应次数,慢慢引导事态的发展,只是在回应过程当中,信息公开程度还有待很高。

M4反复阶段,网络舆情会随着事件的阶段性发展出现一波又一波的舆情高潮,谣言四起和恐慌加剧,会导致事态的恶化,如果政府不能及时的澄清真相,组织谣言的大肆传播,会引发更多网民的质疑和参与。从表4中可以看出,3个事件在这个阶段政府的重要部门相继开始出现了,虽然现身稍微有些晚,信息公开方面还有些力不从心,但这是一个好的现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舆情,扩散点H慢慢向安全点I靠近。比如杨达才事件中陕西纪委作出回应“对事件所涉及的问题进行深入调查”,龚爱爱事件中陕西省神木县警方对龚爱爱涉嫌伪造国家机关公文、印章罪进行立案和天津爆炸事件中天津港和天津市领导出席发布会。

M5消退阶段,经过多方“博弈”之后,舆情开始降温,但可能会存在后遗症,有可能一些因素经过发酵后引起新一轮的反复阶段,所以,政府要通过依法解决或者公布实情来阻止这种情况发生,同时,政府也要对网络舆情进行全面评估,为后续网络舆情研判提供有效依据,直至从安全点I到消退点J位置。从表4中可以看出,3个事件在这個阶段政府及时作出回应,不仅回应速度快,而且态度也好,另外信息公开程度也高。比如杨达才事件中陕西纪委撤销其职务,龚爱爱事件中当事人被刑事拘留,天津爆炸案中政府介绍伤员总体情况,并对受损房屋处置达成以市场化价格回购的初步意向。

M6长尾阶段,随着政府全面的评估,舆情也基本消退,政府应该进入了一个修复的阶段。政府不但要总结教训,提升自身的形象和公信力,也要注意网络舆情消退后的一段时间里伴随新的议题的出现,有可能爆发新的危机,一般来讲,这个阶段会比较长。从表4中可以看出,政府重视各方面的指标,无论是及时性、透明性,还是权威性、准确性和协调性都有所加强,如杨达才事件和龚爱爱事件中分别对当事人进行判决,天津爆炸案确认遇难者身份,公布遇难者名单,介绍伤员救治工作进展情况等。

4结语

本文首先借助危机管理中的生命周期阶段论,定性研究了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演变的阶段特征,构建了由酝酿阶段、爆发阶段、扩散阶段、反复阶段、消退阶段、长尾阶段构成的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发展生命周期“六阶段”模型,并对6个阶段的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然后,借鉴现有文献研究,结合典型突发公共事件的案例分析,建立了政府应对能力的“钻石”模型。最后,基于真实案例,利用上述两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和跨案例研究,探究了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视角下,政府应对能力及其演化态势。研究结果表明:1)六阶段模型较好地刻画了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演化的阶段性特征,能够实现政府应对措施与事件演化阶段的映射;2)本研究既能支持事件发生后,对政府应对舆情能力进行有效评价和完善,也能为事前、事中,政府如何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提供何时、什么部门做出何种应对提供决策支持。由于舆情数据来源不统一、数据可得性等原因,本文只是选取了10个典型突发事件进行了网络舆情演化阶段性的定性分析。下一步研究的重点,是进一步扩充事件样本,拟从统计学视角,开展定量研究,强化本文所提出“六阶段”模型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勤.网络舆情的生态治理与政府信任重塑[J].中国行政管理,2014,(4):40-44.

[2]王来华.舆情变动规律初论[J].学术交流,2005,(12):155-159.

[3]陈月生.群体性突发事件与舆情[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4]姜胜洪.网络舆情形成与发展规律研究[J].兰州学刊,2010,(5):77-79.

[5]方付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变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1.

[6]刘毅.网络舆情研究概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7]佘廉,叶金珠.网络突发事件蔓延及其危险性评估[J].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2011,(2):157-163.

[8]顾明毅,周忍伟.网络舆情及社会性网络信息传播模式[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9,(5):67-73.

[9]谢科范,赵浞,陈刚,等.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的生命周期原理及集群决策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482-486.

[10]马映红.网络舆情的基本特点、演变机理与社会效应[J].学习月刊,2010,(12):115-117.

[11]喻国明,李彪.舆情热点中政府危机干预的特点及借鉴意义[J].新闻与写作,2009,(6):57-59.

[12]张勇锋.对《旅游新报》事件的网络舆情解析[J].今传媒,2008,(9):44-46.

[13]王来华.舆情研究概论:理论、方法和现实热点[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14]姜胜洪.网络舆情热点的形成与发展、现状及舆论引导[J].理论月刊,2008,(4):34-36.

[15]涂章志,刘丽文.论网络舆情视角下我国地方政府公信力[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35-39.

[16]Park C.Does Twitter Motivate Involvement in Politics?Tweeting,Opinion Leadership,and Political Engagement[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13,29:1641-1648.

[17]Li Y,Ma S,Zhang YH,et al.An Improved Mix Framework for Opinion Leader Identification in Online Learning Communities[J].Knowledge-Based Systems,2013,43:43-51.

[18]兰月新,曾润喜.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传播规律与预警阶段研究[J].情报杂志,2013,(5):16-19.

[19]雷跃捷,辛欣.网络传播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

[20]韩立新,霍江河.“蝴蝶效应”与网络舆论生成机制[J].当代传播,2008,(6):64-67.

[21]Coombs WT.Ongoing Crisis Communication-Planning,Managing and Responding[M].London:SAGE Publication.INC,1999.

[22]Patric RS,Kenneth ALachlan,Xialing Lin,et al.Viability in Twitter Content Across the Stages of a Natural Disaster:Implications for Crisis Communication[J].Communication Quarterly,2015,63(2).

[23]魏麗萍.网络舆情形成机制的进化博弈论启示[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0,(6):29-38.

[24]陈福集,李林斌.G(Galam)模型在网络舆情演化中的应用[J].计算机应用,2011,(12):3411-3413.

[25]Li H.,Sakamoto Y.Social Impacts in Social Media:An Examination of Perceived Truthfulness and Sharing of Information[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14,41:278-287.

[26]Sohn D.Coping With Information in Social Media:The Effects Ofnetwork Structure and Knowledge on Perception of Information Value[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14,32:145-151.

[27]刘毅.网络舆情研究概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28]崔均鹏.新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如何引导网络舆情[J].新闻世界,2011,(9):109-110.

[29]姜姗姗,李欲晓,徐敬宏.非常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中的意见领袖分析[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0,(12):101-104.

[30]李志宏,何济乐,吴鹏飞.突发性公共危机信息传播模式的时段性特征及管理对策[J].图书情报工作,2007,51(10):88-91.

[31]Drabek TE,Hoetmer GJ,Association IM.Emergency Management:Principles and Practice for Local Government[M].International City Management Association,1991.

[32]韓志明,韩阳.政府回应中的多重悖论——应对网络舆情的政府行为分析[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4,(1):70-76.

[33]方然.政府教育部门应对网络舆情引发高校群体性事件的机制研究[J].电子政务,2013,(2):40-48.

[34]李燕芝.新媒体视阈下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策略探析[J].新闻知识,2015,(4):61-63.

[35]谢振华.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能力公众满意度测评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2012.

[36]刘冬梅.微博时代政府应对网络舆情技巧研究[J].编辑学刊,2015,(4):94-97.

[37]曹劲松.政府网络传播[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

[38]王维.突发事件中网络舆论的治理[J].新闻爱好者月刊,2010,(1):48-49.

[39]丁白云.建构与重构:网络参与背景下的政府回应模式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13.

[40]熊项斌.社会管理创新视阈下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策略探讨[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0(5):32-36.

[41]晏晓娟.政府回应机制的创新:从回应性到回应力[J].重庆社会科学,2015,(4):13-17.

[42]Christen CTHuberty,KE.Media Reach,Media Influence?The Effects of Local,National,and Internet News on Public Opinion.Inferences[J].Journalism & Ma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2007,84 (2):315-334.

[43]Arunachalam R,Sarkar S.The New Eye of Government:Citizen Sentiment Analysis in Social Media[C]//Sixth International Joint Conference on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2013:23.

[44]匡文波.手机媒体的传播学思考[J].国际新闻界,2006,(7):28-31.

[45]刘志华,单学刚,潘守峰,等.人民网《地方应对网络舆情能力排行榜》的出台及其启示[J].今传媒,2009,(10):26-28.

[46]张一文,齐佳音,方滨兴,等.非常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热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情报杂志,2010,29(11):71-75.

[47]张建红,钟永光,张海珍,等.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能力的系统动力学研究[J].情报探索,2011,(11):12-14.

(责任编辑:孙国雷)

猜你喜欢
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钻石
鹌鹑蛋里的钻石
比钻石更值钱的
变成一颗钻石
突发公共事件中的微博传播过程分析
传统媒体与网络新媒体对突发公共事件报道的框架分析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突发公共事件中微信公众号的谣言治理
基于社会稳定视角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构建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