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空间经济理论与“一带一路”倡议发展研究

2018-03-14 18:37李云静
对外经贸 2017年12期
关键词:一带一路空间

李云静

[摘要]“一带一路”作为我国在“人类命运共同体”蓝图构建下的积极实践,彰显大国智慧与风范,打破了空间界限,内含公平正义之本。它不同于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而是在国家间“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下谱写的和谐发展壮丽诗篇,其背后有着坚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支撑,本文从马克思空间经济理论视域出发,深入研究马克思空间经济理论在“一带一路”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的渗透。

[关键词]马克思空间经济理论;一带一路;空间

[中图分类号]F091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7)12-0029-03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①从2013年至今,“一带一路”在四年间的发展全世界有目共睹。据悉“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已结成700余对友好城市”②,可见在中国传统“和”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相互作用下的“一带一路”已经在世界舞台上扮演着重要角色,发挥着至关重要的经济作用。

一、马克思空间经济理论形成与内涵

空间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一直“在场”,这在马克思的著作中均有体现,从其不同阶段的著作文本入手可以清晰地梳理出马克思空间经济理论形成发展脉络,同时了解其深刻内涵。

世界市场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被提出的,在马克思眼中世界市场包含着地理学与政治学的双重意义,并给出了城乡二元对立的例子,进而证明资本主义政治动因对社会空间进行不断破坏与重组的作用。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的空间理论有着明确体现,他在书中提到:“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东印度和中国的市场、美洲的殖民化、对殖民地的贸易、交换手段和一般商品的增加,使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空前高涨。”③可见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的批判从来没有忽略空间的作用,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资本主义空间生产是与资本主义经济、地域扩张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同时在扩张、侵略、殖民的过程中又伴随着时间对空间的消灭,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到全世界扩张,打破了地域的局限,让农民阶级从属于资产阶级,更让东方从属于西方。

“不仅物质的生产如此,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④由此可见,资本主义的地域扩张,打破区域限制带来的不仅仅是物质的侵略,相伴而生的是精神上的侵蚀。

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将空间视为实践活动,具有强烈的社会属性,并认为空间的自然属性为资本主义进行资本生产的场所、空间的社会属性为资本主义获取剩余价值提供手段,就此实现了空间的资本化,空间经济理论的内涵愈加丰富清晰。

到了《资本论》时期,马克思将劳动力视为一种商品,这种商品为资本主义的空间生产提供了得以存在的依据。在同一时间与空间内,工人们在同一资本家的控制下生产者同一种商品,从历史唯物主义思维逻辑上看,这就是资本主义的起始点,而空间恰恰参与其中,帮助资本家们建立了一种本质为剥削的空间政治体系。此外,马克思在《资本论》后续卷中为我们分析和研究了资本主义全世界范围地理扩张,并对“自由时间”概念加以详细的阐述,以“自由时间”为抓手彻底批判了资本主义在全球化过程中资本的剥削的实质,即:对剩余价值 的彻底剥削。

从上述分析中可总结出马克思空间经济理论内涵的几大要点:一是空间作为生产力的组成部分是一个有机整体;二是从辩证法角度看,资本主义空间生产活动也会反作用于现存的空间结构,带来政治空间、文化空间以及经济空间彼此以及内在之间的冲突;三是马克思始终在空间理论的阐述中坚持着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四是空间经济的不断发展促进了世界贸易、世界市场的形成。

二、 “一带一路”倡议发展过程中的哲学意蕴

1 “一带一路”的提出与发展

2008年国际经济危机过后,世界经济大萧条下我国经济发展也受到了挫折,产能过剩引起的一系列问题层出不穷,面对这一困境,如何处理好内部市场与外部市场,解决更好的“走出去”问题,以全新的姿态适应经济全球化就成了我国经济发展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亞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即一带一路,彰显中国智慧与大国风范。

2015年3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博鳌亚洲论坛上发表了演讲,“一带一路”建设不是要替代现有地区合作机制和倡议,而是要在已有的基础上,推动沿线国家在发展战略相互对接、优势互补。“一带一路”建设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

2016年4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讲话上肯定到“一带一路”建设就是要继承和发扬丝绸之路精神,把我国发展同沿线国家发展结合起来。“一带一路”建设是我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推行互利共赢的重要平台,要同沿线国家努力打造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命运共同体。

2016年8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座谈会上发表讲话,确定了“一带一路”同我国区域战略发展对接,带动形成全方位开放、东中西部联动发展的新局面。同时提出了“一带一路”建设的主要内容: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

2017年十九大召开,十九大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五次提及“一带一路”,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从对“一带一路”发展过程的梳理上可以看出,“一带一路”是我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宏观图景下的积极实践,是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打破空间局限开展经济贸易的实践交往举措,它的实施将引起“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域在经济、政治、文化上的全面变革,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积极实现“五通”发展。

2 马克思空间经济理论为“一带一路”提供理论依据

马克思空间经济理论中关于空间与生产的关系是一种社会关系,体现的是空间经济活动。这对于我们深刻地理解“一带一路”的内涵有着很大的帮助。

(1)空间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一带一路”发展的根本原则在于“共商、共建、共享”,这不是中国一国的“独奏”,而是沿线所有国家的“合奏”,在空间经济关系确立与发展上,不仅仅是单纯性经济关系的建立,而是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的相互沟通与交流。

(2)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空间生产的批判,帮助我们更加深刻的理解“一带一路”的内涵本质。

马克思认为资本在割裂人的交往本质的同时,为了发展,不得不求得空间的扩大与再扩大,继而提出了“时间消灭空间”的理论思想,并解释了资本主义经济空间扩张的本质就是最大限度地榨取剩余价值,谋取更多利益。但“一带一路”则不然,虽然资本的内在张力使得空间不断扩张,但是资本的运行却始终置于社会主义制度之中。“一带一路”不是一个国家的资本扩张,而是所有沿线国家彼此之间空间资本的运行与流通,也是充分发挥资本利用率的积极实践。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新空间经济模式。

3“一带一路”建设是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的最佳实践。

马克思在其空间经济理论中对资本主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揭露了其剥削的本质,但是从没有否定资本的作用。也就是说社会主义制度下资本也会有着自身的运行方式,而这种运行方式的本质是社会制度决定的。这就为“一带一路”倡议构想提供了坚强的哲学依据。“一带一路”四年以来的飞速发展见证了其对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的完美实践,更加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实践的又一丰富。它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中不断实现各个社会空间的经济的共赢、文化的促进,惠及沿线共涉及“64个国家,其中人口约44亿人,GDP总量超过22万亿,分别占全球的28% ,62%和30%”④。这样的战略构想是基于社会主义本质出发,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出发,它代表了人民的意志,作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空间经济理论实践,其与资本主义剥削性的空间扩张有着本质的不同。

三、马克思空间经济理论及其当代发展下“一带一路”发展前景展望

1马克思空间经济理论及其当代发展

马克思主义中空间的“在场”为新马克思主义的空间理论研究提供了坚实基础。从福柯依赖,列斐伏尔、哈维等人虽然研究的侧重点不同,但都已经就空间经济理论进行了继承与发展。他们秉承着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批判的立场,结合时代发展实际,解释当下出现的种种空间问题。这些理论对于“一带一路”的长远发展有着极大的启迪性质。

2空间正义理论促进“一带一路”长远发展

空间正义理论从列斐伏尔到大卫·哈维有着传承式的发展,他们皆强调空间经济发展中“空间正义”存在的必要性,认为在全球性的空间扩展的过程中要坚持“正义原则”,深入理解“正义原则”应包括以下几点:第一,空间经济发展中应反对“去过程化”,即在空间经济的发展中,不能因为距离的弱化,时间变得快速起来而忽略了政治、经济、文化整体转变与交融的过程,要在空间变迁的过程中坚持一种全面融合的过程,坚决抵制“去过程化”;第二,空间经济发展的本质不是剥削,而是共同发展。大卫·哈维在批判资本主义空间地域扩张的过中,揭露了地理不平衡发展的弊端,并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角度指出资本主义的空间扩张源于资本生产方式,从福特时代到后福特时代,资本积累的方式由僵硬的极累方式向着灵活的积累方式转变,继而要求不断打破空间局限,用“时空压缩”来实现剩余价值的掠取。这样的空间经济发展显然有着剥削的本质,不可能有着长远的发展,随着后现代主义文化的出现,割裂的、破裂的、碎片化的文化形式让人们虽然感觉到了地域空间界限打破后生活表象虽便捷与多彩,但是也出现了总体性、整体性的缺失,区域经济不平衡的发展使得资本主义危机不断地出现,他们又经过“时间修复”去拯救矛盾,因为剥削的本质并没有改变,继而根除不了矛盾的根源,引发矛盾阶段性出现。

借鉴以上的批判观点,在空间经济理论的时间中必须坚持“空间正义”思想,这才是在经济全球一体化过程中的积极作为,才是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应该有的大国担当与大国自信。所以,在“一带一路”的未来发展中,在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的基础上,要从国家层面,从“人类”发展本身的高度来进行战略规划与实施,要将“人类共同体”的构建与“一带一路”建设结合起来,促进经贸领域、政治领域、文化領域、战略领域的互补共荣。而当下随着“亚投行”的设立,“一带一路”的发展更加稳健,“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仅是理论构想,也是真真实实的中国实践,由此与列斐伏尔、大卫·哈维的“空间正义”相回应。

3五大发展理念:“一带一路”对“空间修复”的精准弥补

当前,“一带一路”建设促进700多对友好城市的形成,从微观角度看,“一带一路”的发展对于城市空间发展来说是一个有益推进。“一个具体的空间形式一旦被创造,它就倾向于制度化,并且在某些方面倾向于决定城市进程的将来发展”⑤,“社会行为和城市呈现特定地理、特定空间形式的方式联系起来”⑤大卫·哈维将城市空间的扩张与城市化联系到了一起。城市空间内的经济、政治、文化随着空间的改变而改变并构成了城市化发展图景。同时,大卫·哈维资本主义为了解决“时空压缩”进程中产生的矛盾进而提出的“时空修复”理论进行了强烈的批判,因为时空修复的本质不是彻底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而是对资本主义资本运行过程中矛盾产生的一种缓解办法,只能“治标”,不能“治本”。

立足“一带一路”未来发展。“一带一路”在实施过程中对沿线城市的城市化进程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在资本的扩张过程中有着“五大发展理念”的保驾护航,这很好地解决了资本扩张过程中产生的“时间消灭空间”的时空压缩之感,对一些负面矛盾的出现有着积极的“预防”作用。

简而言之,五大发展理念对于中国式的“空间修复”进行了正义、公平以及持续发展特质的精准填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

创新发展对资本的生产方式、技术水平等方面进行了有效提升,它注重发展的驱动转换,强调发展内涵提升,继而促进经济发展从单纯的地域扩张向着高质量、高效率的经济运行模式转变。

二是协调发展为“一带一路”空间变迁过程中出现的地理不平衡发展现象做出了有益预防,在协调发展理论的实践下,“一带一路”发展建设与我国区域经济,即京津冀一体化、西部开发等联系到一起,将各类经济发展模式融合到一起,在公平正义的角度上实现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

三是绿色发展理念为空间修复中的环境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在“一带一路”战略发展中应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态保护的提档升级。

四是开放发展是对“时空修复”践性地改变。开放发展是基于中国传统“和”文化基础上提出的,在“一带一路”发展中,不断要实现空间经济的开放式发展,更要激活空间的社会属性,进行全方位的空间要素流动,这其中就包括文化空间、交往空间等。五是坚持共享发展就是坚持“一带一路”建设的正义性。“一带一路”在发展过程中应始终坚持共享发展理念,进而解决空间修复过程中解决不了的分配、收入、贫富、服务、医疗等领域的差距问题。

注释:

①党的十九大报告: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R].2017

②中国一带一路网.https://wwwyidaiyilugovcn/xwzx/gnxw/31722htm.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④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

⑤David Harvey.Social Justice and the City[M].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75.

(责任编辑:顾晓滨)

猜你喜欢
一带一路空间
创享空间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创享空间
QQ空间那点事
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