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福海
甘肃省甘南州临潭县第一人民医院外科,甘肃甘南 747500
阑尾位于腹部右下方,在盲肠与回肠之间。阑尾炎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疾病,诱因较多且为一种顽固性疾病,一定要早发现、早治疗[1]。典型临床症状主要变现为恶心、呕吐、低烧、食欲不振等。该文选取该院在2015年2月—2017年5月收治的阑尾炎患者,分组进行不同手术方式切除,对比其术后康复情况,现报道如下。
在2015年2月—2017年5月,随机选取160例该院收治的阑尾炎患者,并分为两组。观察组男女比例为41:39,患者的年龄区间在18~83岁,平均(37.2±1.3)岁。对照组男女比例为43:37,患者的年龄区间在19~80 岁,平均(36.9±1.4)岁。 临床体征表现为麦氏点(McBurney点)的压痛及反跳痛,血常规检查患者白细胞轻度升高[≥(10~15)×109/L],影像学诊断确诊为急性阑尾炎,需进行阑尾切除术。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值得对比。
对照组进行开腹阑尾切除术,患者进行硬膜外麻醉取平卧位,取右腹麦氏切口或右下腹直肌切口。沿腹外斜肌腱膜走向切开外斜肌腱膜,拉开腹外斜肌腱膜,沿肌纤维走向钝性分离腹内斜肌和腹横肌,自腹直肌鞘至右侧髂嵴,进入腹腔后,寻找阑尾。找到阑尾后采用止血夹夹住阑尾中部系膜,顺行分离后切断系膜,至系膜根部进行结扎。用止血钳夹住阑尾根部,在距离根部0.5 cm处,进行结扎[2]。将肌层荷包缝合,于结扎线和止血钳之间切除阑尾,收紧荷包,关逐层缝合。
观察组进行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患者进行全麻后取仰卧位,取脐上缘弧形切口10 mm,插入气腹针充气(CO2),建立人工气腹后插入10 mm套管,环视腹腔,在腹腔镜引导下在耻骨联合上少血管进行穿刺直径5 mmTrocar(A),在麦氏点穿刺直径10 mmTrocar(B)。在A点处置入阑尾钳,提起阑尾,展开阑尾系膜。经B点出置入双极电刀,切断系膜。将阑尾根部结扎,在两个结扎线之间切断阑尾,采用单级电勾烧灼阑尾残端黏膜,按无菌操作取出。取出阑尾后清洗腹腔,检查无处出血后,将切口内皮缝合。用腹腔镜专用敷贴覆盖伤口,标本送检[3]。
统计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首次下床时间、住院时间。观察两组患者术后伤口感染等术后并发症。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比较两组患者伤口疼痛情况,0分表示无痛,10分表示剧痛。轻度疼痛分数为(2.57±1.04)分,中度疼痛分数为(5.18±1.41)分,重度疼痛分数为(8.41±1.35)分。
该篇文章出现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行 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对比如表1所示,观察组患者的各项指标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对比(±s)
表1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对比(±s)
组别 手术时间(min)术中出血量(mL)首次下床时间(d)住院时间(d)观察组(n=80)对照组(n=80)t值P值32.8±3.3 41.2±2.9 1.7<0.05 17.1±6.2 30.4±7.1 5.2<0.05 0.5±0.1 1.1±0.1 5.7<0.05 3.6±1.2 7.2±1.4 1.7<0.05
对照组患者出现时伤口感染2例,肠粘连1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7%。观察组患者未出现伤口感染等其他并发症。两组对比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采用VAS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分,评分结果见表2所示,观察组患者的疼痛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VAS评分对比情况[n(%)]
阑尾炎是常见的外科疾病,分为急性阑尾炎和慢性阑尾炎,急性阑尾炎临床表现为阵发性、持续性的胀痛,患者早期表现为恶心、呕吐。慢性阑尾炎则表现为间断性的胀痛,患者变现为消化不良、食欲下降等。对于阑尾炎可进行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采用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采用手术治疗阑尾炎是较为有效方法,手术治疗可采用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或开腹阑尾切除术,传统的开腹手术,术后伤口恢复困难,且并发症较多[4]。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采用腹腔镜微创治疗,更符合人性化对现代医疗的要求。与传统的开腹手术相比较,采用腹腔镜切除阑尾炎,对患者的疼痛较小,术后即可恢复行动,对于爱美的女士来说,手术瘢痕较小,更符合美学要求。腹腔镜手术时,阑尾切除后从套管针取出,降低了伤口感染率[5]。对比两组手术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可见,采用腹腔镜切除阑尾炎术后并发症少。且患者恢复较快,观察组患者术后1~3 d内即可下床活动,恢复正常饮食。
综上所述,采用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临床效果显著,患者的术后康复情况较好,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