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吊运动训练对小儿痉挛型偏瘫的康复效果

2018-03-14 06:42姜春岩红霞周慧王薇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18年1期
关键词:骨盆痉挛偏瘫

姜春岩,红霞,周慧,王薇

大庆油田总医院儿科,黑龙江大庆 163000

该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究悬吊运动训练对小儿痉挛型偏瘫的康复效果,选取2016年6月—2017年6月于该院就诊的90例小儿痉挛型偏瘫患儿,以其作为分析对象,其中观察组进行悬吊运动训练,取得良好的康复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于收治的90例小儿痉挛型偏瘫患儿,男52例、女38例,作为该次的研究对象。现根据入院编号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有患儿45例。观察组年龄 4~12 岁,平均年龄(8.2±0.8)岁;对照组年龄 5~11岁,平均年龄(8.6±1.1)岁。经对比,全部患儿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①纳入标准:通过临床诊断患儿的病情均确诊;患儿年龄在4~12岁之间,均具备正常的认知能力,训练可以积极的配合,均能够独立行走。①排除标准:混合型、痉挛型并伴有严重智力低下或癫痫的患儿排除;伴有严重原发性疾病、继发性脑瘫患儿排除;由遗传代谢性疾病所导致的运动障碍患儿排除。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传统方法治疗,具体治疗如下:①采用促进神经发育的方法来进行运行训练,如Bobath和Vojta,针对姿势异常的患儿予以纠正,以此有助于建立正常的运动模式,在此基础上通过按摩可以确保痉挛肌肉的张力逐渐放松降低,运动训练每次坚持0.5 h,2次/d[1];②有目的性的选择一些作业活动来进行作业疗法,对患儿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进行针对性训练,如游戏、日常生活作业以及手工作业等,每次训练0.5 h,1次d/;③针灸治疗,利用头皮针沿皮将头发覆盖区的特定部位进行穿刺,如视区、感觉区、平衡区、运用区以及运动区等,每次可以针刺的区域有3个,留针2 h,每月针刺12 d;④水疗法,针对患儿自身的痉挛肌肉可以利用水本身的浮力、涡流、水波冲击等物流特性和水温刺激来有效缓解,并且还可以让患儿在水中做一些类似步行、站立、回旋等动作,其中经常用到的方法主要有两种,即气泡浴与涡流浴,水温控制在39℃,治疗20 min/次;⑤中药熏蒸法,在温热和药物渗透效应的帮助下,通过对中药自身药理作用的应用,如活血通痹和舒筋活络等,来刺激皮肤、促进血液循环,进而有助于肌肉和肢体功能障碍的改善,1次/d,温度控制在42℃[2];⑥物理电疗法,主要是有机结合针灸、推拿与理疗,在现代电子技术的帮助下对人体进行激导,利用低频高压电来保持阴阳平衡,进而有助于取得良好的治病效果,每次治疗0.5 h,1次/d。

观察组进行悬吊运动训练,通过核心稳定功能的训练,以悬吊弱链测试结果为依据,对薄弱环节的运动能力进行不断强化,具体训练动作如下:①伸髋肌群训练:取患儿的仰卧位,将双臂放在胸前,在钢性悬吊带放置在双膝关节下方,指导患儿进行抬臀、伸膝和伸髋训练,并且还有将位于腰椎深层稳定肌激发出来[3];②腹肌力量训练:取患儿的俯卧位,利用前臂支撑,同样将双膝关节下方在钢性悬吊带上放置,保持身体的平直性,有助于激发外斜和腹内肌;③侧屈肌群训练:取患儿的侧卧位,将头部垫高,胸前放置双臂,指导患儿在伸膝、抬臀和伸髋的保持骨盆直立;④骨盆旋转练习:取患儿的仰卧位,一侧膝关节下方在钢性悬吊带上放置,另一腿没有悬挂支持,将支持带绑在腰部,患儿的胎臀的同时旋转骨盆,双腿保持分开状态。以上动作,每个做4次/组×5组,每组休息30~60 s,每次进行0.5 h的悬吊训练,一周6次,总共进行为期8周的训练[4]。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评分和悬吊弱链测试结果。利用Berg平衡量表,对多种功能活动进行观察以此来对患儿重心主动转移的能力、坐和站立的动态静态平衡进行客观的评价,该量表总共包含的动作项目有14个,每一项目评分为0~4分,总分为56分。利用悬吊弱链测试来对患儿腰部深层稳定肌功能进行评价,即取患儿的仰卧位,将枕头垫于头部,在胸前抱着双臂,利用钢性绳将患侧腿的膝关节下方在30°左右的位置悬吊,利用弹性支持带对髋部加以支持,叮嘱患儿尽可能的进行抬臀、伸髋和伸膝训练,并且将没有悬吊的腿抬起来,双腿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确保骨盆发生倾斜。若双腿分开距离低于30 cm或者骨盆侧翻,则测试结果为阳性,反之为阴性[5]。

1.4 统计方法

采用件SPSS 22.0统计学软分析,计数资料取率(%),组间率对比取 χ2检验,计量资料(±s)行 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Berg平衡量表评分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Berg平衡量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尽管两组均有所提高,但是观察组的提高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下表 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erg平衡量表评分的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erg平衡量表评分的比较(±s)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n=45)对照组(n=45)t值P值37.16±2.66 38.28±2.49 1.818 5>0.05 46.60±3.51 43.96±2.76 3.497 8<0.05

2.2 悬吊弱链测试情况

观察组转阴率为60.00%(阴性:27例、阳性18例),对照组转阴率为22.22%(阴性10例、阳性35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悬吊运动疗法主要是通过躯干肌肉和非主导侧肢运动能力强化的手段,在不稳定状态下保持机体的平衡,增强控制能力,确保在运动链上可以强化对力量的传导,该训练方法目前已经被广泛应用到临床小儿脑瘫等早期康复训练当中[6]。在该次研究中,观察组治疗后的Berg平衡量表评分和转阴率明显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治疗小儿痉挛型偏瘫时,与传统方法相比,悬吊运动训练更能够促进康复效果显著增强,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猜你喜欢
骨盆痉挛偏瘫
循经往返灸治疗脑卒中痉挛性偏瘫的临床观察
你的翘臀!可能是假的
6岁儿童骨盆有限元模型的构建和验证
“翘臀”腰疼,警惕骨盆前倾
脑卒中偏瘫早期运动康复
神经松动术对脑卒中偏瘫肩痛的疗效观察
一例犬骨盆骨骨折病的诊治
根管治疗意外治愈面肌痉挛1例
头针加舌针联合推拿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痉挛型2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后偏瘫2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