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洁
甘肃省白银市第二人民医院儿科,甘肃白银 730900
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学龄前儿童急性传染疾病。近几年来,我国部分地区小儿守住口病暴发流行,严重损害7岁以下儿童的身体健康,尤其是3岁左右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该病的易感性有所下降[1]。发生手足口的原因多于肠道病毒有关,当儿童出现手足口病后,患儿最先会身体出现疱疹,有发热、流涎、咽痛等临床表现,少部分患儿还会表现出恶心、呕吐等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和蔓延,会激发心肌炎、肺水肿等病症,严重时导致死亡。此次研究为了分析手足口病发病情况,探讨手足口病的预防保健措施,随机选取该院在2016年全年内收治的100例手足口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将该院儿科收治的100例手足口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患者的入院就诊资料,其中,男性患者56例,女性患者 44例,年龄 0.7~10岁,平均年龄(51±1.5)岁,病程为 1~20 d,平均病程为(9.1±1.4)d,体重5~45 kg,平均体重为(30.2±0.5)kg。所有入组患者均经卫生部《手足口病治疗指南2010年版》确诊[2],排除患有呼吸系统、神经系统以及循环系统障碍的患儿,临床表现为手、足、口、臀部皮疹,其中90例有发热症状。
经过对100例手足口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发热时间超过3d患者74例,平均发热时间(1.4±0.6)d;伴口腔溃疡患者55例,伴食欲不振患者38例,伴呕吐患者26例。患者均表现出手足口等部位疱疹或者斑丘疹,并伴咽痛,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3]。
分析100例手足口病患者的发病时间分布、年龄分布、地区分布。
为保证此次研究结果的准确性与科学性,应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来完成该次研究的数据分析,患者等级资料采用t检验,年龄、性别、例数以及其他基础临床计数资料以相对数构成比表示,研究统计结果应用(%)表示。
经对资料分析后,手足口病患者的年龄在2~4岁较多,5~7月是发病人数最多的时期,人口密集且流动性大的区域发病率较高。详细见表1。
表1 分析100例手足口病患者的发病时间、发病年龄及发病区域
手足口病在儿科临床较为多见,是一种传播途径复杂的传染病。小儿手足口疾病的最初是足部、口部以及手掌处出现皮疹,表现为持续发热、食欲不振、精神状态不佳等等临床症状,可导致中枢系统病变,对儿童的健康成长造成不利影响。所以,小儿手足口病具有传染性强,发病急,病情重,发展迅速,死亡率高特点.手足口病可通过亲密接触、飞沫和空气等多种媒介传播,传染性极强,经常会在幼托机构流行爆发,在短时间内会造成大规模流行,给儿童的健康成长带来严重不利影响[4]。对手足口病进行临床治疗时,通常都是采用对症治疗方式,治疗后的卫生教育极为重要,通过实施健康教育,引导患病儿童和家长正确认识疾病,消除对疾病的恐惧感,树立正确的手足口疾病观,加强抵抗力,对减少手足口病的发生率有重要作用。手足口病的预防保健措施主要包括3点,整理后如下:①由于手足口病发病高峰集中在5~7月,所以,在每年这个时间段,加强小儿手足口病的宣传教育,尤其是对年轻父母的疾病健康教育,因为年轻父母初为人父人母,缺乏育儿经验,当小儿发生手足口疾病后,缺乏对疾病的正确认知,无法将患儿及时入院治疗。因此,通过季节性的疾病宣传教育,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提高手足口疾病的认知水平,做好手足口病的预防工作,从而降低在这段时期小儿感染或者被传染上手足口病[5]。
②加强小儿的身体锻炼,小儿手足口病患病儿童体质较弱,自身免疫力比较低,容易被各种病毒感染,增加了感染几率。为此,各位家长,应当指导儿童适当的进行体格锻炼,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居住生活环境清洁、通风,让患者接触到阳光,促进患儿的体格健康。多进行户外运动,比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运动方式,通过运动加强患者体质,患者的运动时间定于餐后1 h,运动时间不宜过长。另外,在换季时,避免儿童接触过敏原,比如常见的花粉、皮毛等等过敏物,促进儿童身体健康,增强免疫力。
③为了防止小儿手足口病的大范围蔓延和流行,需要强化手足口病的预防工作,尤其是做好幼教机构、教育场所的手足口病预防。提高教育场所清洁管理人员的疾病防控意识,对儿童每日抚摸的桌面、扶梯把手等进行清洁、消毒,建立或完善可疑手足口病患者相关联的处理机制。首先,完善该单位的各级监测网络,将儿童进行休息以及玩耍的场所要进行窗户的通风处理,每天早上进行晨检时要做好他们的体温测试工作。只有让相关儿童健康成长管理人士正确认识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并根据手足口病的发病特点,制定预防对策,在认识其危害性的基础上保持警惕性,做到及早发现、及早隔离及诊断,减少传播[6]。
综上所述,通过对手足口病患者的发病资料进行分析,可整理出手足口病患者的发病年龄、发病时间和发病区域,加强手足口病的健康宣传,对预防手足口病发病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