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紫阳
龙口市人民医院儿科,山东龙口 265701
脑损伤高危儿是指在分娩期、胎儿期、新生儿时期中存在脑发育危险因素的婴儿,其导致脑损伤的危险因素众多,包括新生儿窒息、早产、出生低体重、高胆红素血症、缺血缺氧性脑病、颅内出血等[1]。临床上约有5%~10%的幼儿出现脑损伤的症状,病情严重者甚至会发展为脑瘫。该文着重探讨早期康复治疗应用于脑损伤高危儿中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选取该院2016年4月—2017年4月收治的152例脑损伤高危儿患者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参照组。其中,研究组72例,男37例,女 35 例;月龄 1.3~11.5 个月,平均(5.6±3.4)个月;体重 2.5~10.3 kg,平均(6.4±1.3)kg。 参照组 72 例,男 36例,女 36 例;月龄 1.2~12.2 个月,平均(5.8±3.3)个月;体重 2.6~11.2 kg,平均(6.6±1.5)kg。 两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
参照组给予神经节苷脂静脉滴注治疗,1次/d,10 d为1个疗程,每疗程结束后休息20 d,共治疗5个疗程,同时指导家长常规育儿技巧。研究组在参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早期康复治疗,具体方法为:①抚触患儿体表,进行婴儿操锻炼,给予患儿触觉、视觉、听觉上的刺激;②引导患儿双手抓取不同形状、大小、质地的物品,锻炼其上肢运动功能以及手指知觉;③引导患儿左右侧翻、举高、抬头、运用吊床等方式进行患儿前庭功能训练;④定期对患儿进行Vojta法和Bobath 法康复治疗,40 min/次,1 次/d,5 次/周,1 周后休息2 d,1个月为1个疗程,共进行5个疗程;⑤根据患儿自身情况选择合理的物理治疗,对异常姿势及肌张力低下的患儿给予静脉营养、水疗等综合措施。
治疗效果分为显效、有效、无效3个等级,其中,显效:症状消失、无异常姿势,肌张力恢复正常,反应能力良好;有效:症状基本消失,异常姿势得以改善,反应能力尚可;无效:症状无改变或加重。运动发育指数(PDI)与智力发育指数(MDI)采用 BSID[2]进行评测,≥80分为发育正常,70~79分为临界水平,≤69分为发育迟滞。
以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计量资料用(±s)表示,计数资料用[n(%)]表示,分别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后,研究组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参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 1。
表1 两组的治疗效果比较[n(%)]
治疗后,研究组的 PDI评分为(83.8±8.3)分,MDI评分为(72.4±8.2)分,参照组的分别为(72.7±7.3)分、(63.2±5.6)分,研究组显著优于参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近年来,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高危儿的临床存活率显著提高,但存活患儿在后期不同年龄阶段有可能出现一种或多种不确定的发育障碍症状。有研究指出[3],脑损伤高危儿发生脑瘫的几率是正常婴儿的30倍,严重威胁着患儿的生命健康。因此,给予脑损伤高危儿一种及时、有效的治疗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相关研究显示[4-5],脑损伤高危儿若只在新生儿时期给予治疗,则该患儿后期脑发育不良的几率较高,一般来说,当发现婴儿智力或运动能力存在异常时,已错失最佳治疗时机。因此,对脑损伤高危儿不仅需要进行康复治疗,还需要把握脑发育的最佳时机,早发现、早医治,恢复健康的可能性就高。若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将会导致不可逆的脑损伤,给患儿家庭带来巨大的心理创伤和沉重的经济负担。所以,对于脑损伤高危儿治疗,应当在早期就进行,治疗时机越早就越能充分改善患儿智力障碍、运动障碍等症状,促进患儿脑细胞正常发育。
在该研究中,参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滴注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早期康复治疗,结果显示,研究组的治疗效果以及PDI、MDI评分均显著优于参照组,且组间差异具有统计意义;表明对脑损伤高危儿进行早期康复治疗,能改善患儿的运动发育以及智力发育,效果良好。原因分析为:康复治疗是针对患儿进行一系列动作训练以及感官刺激的活动,根据患儿自身情况给予早期干预,必要时给予恰当的物理疗法。充分发挥患儿大脑早期发育,有助于促进大脑的代偿功能,增强运动神经的反射。一系列的康复治疗手段不仅能够纠正患儿的异常姿势、改善肌肉萎缩、促进骨骼生长,还能激发患儿运动发育以及智力发育,使患儿在智力发展、体格生长,运动功能均得以改善。由于受到时间与样本的限制,关于两组患儿的不良反应等情况,有待进一步临床研究。
综上所述,给予脑损伤高危儿早期康复治疗,可提高患儿运动发育以及智力发育,治疗效果良好,具有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