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少泽
广汉市精神病医院一病区,四川德阳 618300
精神病,尤其是精神分裂症及情感性精神障碍,病因往往比较复杂,通常患者意识比较清晰,但有一部分患者则表现为认知功能障碍,这类患者一般多于青少年期起病,且患病时间较长[1]。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近几年提出的心理治疗方法,主要依据认知及行为理论假设,通过认知及行为技术来改变患者的错误认知,从而矫正并适应不良行为的心理治疗方法[2]。该文将该院于2015年9月—2016年9月接收诊治的精神病病症患者130例作为研究样本,探究将认知行为疗法应用于精神病康复治疗过程中的治疗结果,现报道如下。
抽取该院接收诊治的精神病病症患者130例作为研究样本,均为该院依据相应标准确诊的精神病病症患者,患者中不存在严重心脏疾病、肝肾病症、脑部无意识障碍病症。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即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5例。对照组男女比例为34:31,年龄为23~72 岁,平均为(51.58±3.42)岁,患者中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障碍、躁狂抑郁症、反应性精神病对应病例人数分别为47例、3例、7例、8例,患病时间至少半年,至多17年;观察组男女比例为38:27,年龄为24~75岁,平均为(49.18±2.85)岁,患者中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障碍、躁狂抑郁症、反应性精神病对应病例人数分别为45例、2例、9例、9例,患病时间至少1年,至多16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及患病时间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给予抗精神病类药物展开治疗,用药方式为逐渐增量。初次应用氯丙嗦,服用100 mg/次,服用3次/d,第1周内服用剂量均保持为100 mg,第2周开始增加用药剂量,在之前的基础上每次用药增加100 mg。初次应用奋乃静,服用2 mg/次,服用3次/d,第一周内服用剂量均保持为2 mg,第2周开始增加用药剂量,在之前的基础上用药增加2 mg/次。用药3周后,氯丙嗦及奋乃静依旧保持当前剂量,分别为200、4 mg。在此期间,不可对患者增加使用其他药物,并密切关注患者机体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尤其是认知能力及思维情况。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添认知行为疗法,应用抗精神病类药物展开治疗方式及用药处理均与对照组相同,唯一不同之处在于观察组用药3周后,需逐渐对药物剂量减量,氯丙嗦及奋乃静减量幅度分别为100 mg及2 mg,密切关注患者机体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尤其是认知能力及思维情况。同时对患者应用认知行为疗法,首先需要对患者病情及认知情况做整体评估。创建良好的医患关系,增加患者的信任度及依赖性,依据专业知识及专业素养对患者病症发展情况给出科学合理判断,解答患者困惑,增加患者自信心及治疗的积极性;通过与患者开展积极有效的交流,及时发现并指正患者的错误认知,纠正认知需借助有效且患者易于接受的方式,不可采取强硬手段,使患者从主观上认识到错误认知并主动纠正,配合纠正过程的开展;给予患者适当的日常训练及活动,训练安排需依据患者病症发展情况及患者自身条件来制定,活动内容要与患者现阶段病症相符,难度不易过大,以防对患者自信心造成打击。
观察并比较两组临床治疗结果、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临床治疗恢复进程。
在该次研究中所涉及到的所有数据都将会被保存在Excel文档中,并且将对这些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期间将会用到SPSS 13.0统计学软件。采用平均值±标准差(±s)的方式来表达计量资料,同时对组间比较进行 t检验,使用[n(%)]来表示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予以对应诊治方式后,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5.38%,相比于对照组对应数值86.15%,提升趋势显著(P<0.05);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如表1所示。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对比[n(%)]
目前精神病病症治疗主要为服用抗精神病类药物,但是药物往往存在较大局限性,还具有较为明显的副作用,治愈后易复发,可能损害患者的认知功能,而一些传统疗法如社会支持,也没有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3]。认知行为疗法的理念建立于认知理论基础上,理论基础包含认知理论及学习理论,其中认知理论认为人们的情感、行为与其认知情况具有密切关联,同时认知情况也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起着决定性作用,所以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患者的任何情感及行为变化均可对其认知产生重要影响,情感、行为及认知三者之间的联系又被称为“ABC理论”[4]。
该次研究抽取该院接收诊治的精神病病症患者130例作为研究样本,均为该院依据相应标准确诊的精神病病症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即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5例。对照组给予抗精神病类药物展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添认知行为疗法。研究发现,予以对应诊治方式后,观察组治疗有效率相比于对照组对应数值,提升趋势显著,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对精神病病症患者应用抗精神病类药物加认知行为疗法的临床诊治方式,相比于仅应用抗精神病类药物展开治疗,临床治疗结果显著,对改善患者精神状态及纠正错误认知、缩短患者在院治疗时间、加快患者康复进程、提升患者各项生活质量指标具有积极作用,值得在临床应用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