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平
宜宾县人民医院妇产科,四川宜宾 644600
子宫肌瘤是女性常见病之一,目前临床上的常用的治疗方法为手术治疗,传统的手术方式为开腹手术,对患者伤害较大,患者康复时间较长,随着医疗技术的提升[1],腹腔镜逐渐应用到手术当中,为了研究其临床用效果,对2015年12月—2016年8月在该院进行子宫肌瘤切除术的106例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现其应用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现随机选取在该院进行子宫肌瘤切除术的患者106例作为研究对象,分成对照组53例、实验组53例,实验组患者年龄 26~42岁,平均年龄(34.2±3.5)岁,其中22例多发性肌瘤,15例浆膜下肌瘤,16例肌壁间肌瘤,肿瘤直径 2~6 cm,平均直径(4.1±0.8)cm;对照组患者年龄 23~44 岁,平均年龄(33.5±3.8)岁,其中多发性肌瘤患者有25例,浆膜下肌瘤患者有16例,肌壁间肌瘤患者有12例,肿瘤直径2~7 cm,平均直径(4.5±0.9)cm,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给予开腹手术,成功开腹后,找到肿瘤的位置,将覆盖在肿瘤上方的肌层剥离开,肿瘤充分暴露后予以切除,手术完成后逐层缝合,关腹。实验组采取腹腔镜手术,术前6 h禁食禁水,排空大小便,患者术中取截石位,CO2压力保持在10~14 mmHg,在脐上1 cm处作为手术切口,采取横切方式,使用10 mm套管针进行穿刺,套管置入成功后放入腹腔镜,观察子宫肌瘤的位置、数量、大小以及与周围组织粘连情况[2];使用40~60 mL 10%的垂体后叶素注射到宫体上,然后将手术器械经手术切口置入进行操作,使用抓钳抓住肿瘤,进行分离,分离时可适当扭转,进行过程中使用电凝止血,将肿瘤成功剔除,术后逐层缝合肌层,关闭气腹后在将腹壁给予缝合,术后给予常规抗感染处理。
观察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发生情况。
该次调查涉及数据均输入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组间计量资料用(±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行 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实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中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 1。
表1 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对比(±s)
表1 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对比(±s)
组别 手术时间(min)术中出血量(mL) 住院时间(d)实验组(n=53)对照组(n=53)73.56±10.21 74.21±13.22 87.56±12.15 107.36±15.85 4.6±1.3 11.1±2.6
实验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32%,明显低于对照的1.87%,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
近些年来患有子宫肌瘤的患者越来越多,在疾病发展的过程中容易出现炎症、化脓,或者是肿瘤与周围组织粘连,严重的情况下会影响患者生育。对于子宫肌瘤的治疗[3],传统的治疗方法为开腹手术治疗,但是由于开腹手术过程中出血量较大,术后恢复时间较长,不利于术后康复,很多患者对于本方法的接受度较差。随着医疗技术的提升,腹腔镜逐渐应用到临床上,由于腹腔镜是放大手术视野下进行手术,所以其切口比传统手术切口要小,并且术中出血量较少[4],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几率较小,术后更容易恢复,所以在手术时间相差不多的情况下,更多的患者更愿意接受腹腔镜手术方法,在该次调查中也发现,实验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32%,明显低于对照的1.87%,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中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采用开腹手术治疗后,患者出现感染以及尿频的几率较大,所以在术后还需要一段时间对并发症进行处理,这就导致了患者住院时间较长,影响了患者的康复[5],部分患者由于手术切口感染处置不当,导致了手术切口愈合时间较长,不仅增加了身体负担,也增加了心理负担,不利于患者康复。而腹腔镜手术中,手术切口比较小,仅有1 cm左右,出现感染的几率特别小,并且在术中采用电凝止血,出血量较少,有利于术后恢复[6]。腹腔镜在临床上的应用有效的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率,同时也促进了患者的康复速度,使患者早日回归社会,恢复正常生活。
综上所述,腹腔镜在子宫肌瘤剔除术中有着较好的应用效果,相对于开腹手术方式其在手术中的出血量较少,术后住院时间较短,患者更容易康复,患者接受度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