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芝
临沂市兰山区义堂中心卫生院手术室,山东临沂 276013
人工膝关节置换术近年来在临床上使用较为频繁,膝关节是人体重要的一个活动关节,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关节疾病可以明显减轻患者的疼痛,对患者膝关节的畸形进行矫正,改善患者的生活水平[1]。治疗后给患者常规护理可发现其恢复时间较长,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为了提高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术后效果,该文选取2016年5月—2017年5月收治的4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护理指导,提高患者的预后效果,现报道如下。
选取该院2016年5月—2017年5月收治的40例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中男12例,女8例,年龄49~76岁,平均年龄(60.3±3.5)岁,观察组患者中男 11例,女9 例,年龄 50~77 岁,平均年龄(60.9±3.1)岁,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分析。
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护理指导,包括:①术前护理:术前评估患者的心理状况,针对性给予心理疏导,加上家属的安慰鼓励,使患者树立治疗疾病的信心,提高护理依从性。术前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给患者介绍锻炼的目的、注意事项以及预期效果。②术后护理:术后6 h指导患者仰卧位,密切监测患者的心电图,必要时给予吸氧,观察患者肢体末端供血情况。抬高患肢,促进血液回流,减少下肢水肿、淤血。若引流液量低于50 mL成为淡血色,则可拔除引流管[2]。术后尽早对患者的肢体进行被动运动和康复训练,增加肌肉的肌力。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上早期康复护理指导,根据患者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膝关节功能锻炼计划,包括:①早期(术后1周内):术后患者清醒后即可进行股四头肌等收缩锻炼,将平直状态下的肢体背伸踝关节,一个回合为肌肉收缩状态5 s,每次50~100回合。术后2d进行膝关节活动,幅度逐渐增加,2次/d,20~30 min/次,连续锻炼 1周。②中期(术后 2~3周):加强膝关节主动屈伸和患肢肌力训练强度,500次/d收缩股四头肌,患肢抬高200次,每次维持时间5~10 s。借助外物进行下床练习,逐渐转移中心到患肢行走,但需要家属陪伴。然后逐渐进行上下楼梯锻炼。③后期(术后4周以上):再次加强膝关节和股四头肌的锻炼,患肢负重0.5 kg进行抬高练习,15~20 min/次,2次/d。增加患肢膝关节的屈伸幅度,但要避免过度造成的损伤[3]。
随访4个月,采用Lysholm[4]对膝关节功能进行评分,分为1、2、4个月3个阶段,满分为100分,包括疼痛、跛行、不稳定、肿胀、上下楼梯、需要支持、下蹲等,分数越高,表示膝关节功能恢复越好。
选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分析以上所有数据,计量资料采用(±s)来表示,组间比较展开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患者术后1、2、4个月的膝关节功能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评分比较[(±s),分]
表1 两组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评分比较[(±s),分]
组别1个月2个月 4个月观察组(n=20)对照组(n=20)t值P值80.3±6.1 52.3±1.2 8.02<0.05 90.5±3.1 63.7±3.2 6.13<0.05 95.8±3.4 75.8±3.3 4.55<0.05
膝关节属于全身最为复杂的一个关节,作用是承担身体的负重,近年来手术治疗水平明显升高,但是还需配合康复锻炼进行术后恢复[5]。膝关节术后康复训练要趁早,在患者术后进行患肢活动训练,并逐渐增强训练强度,使患者的膝关节功能逐渐恢复正常水平,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早期康复护理近年来在临床护理中使用较为广泛,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护理依从性,使患者对疾病有正确的理解和认识,树立患者坚持锻炼的信心[6]。由于患者的身体素质不同,术后患者的身体素质差异较大,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进行详细的评估,给患者制定个性化的训练方案,使之更符合患者的身体康复[7]。同时术后护理人员还要对患者的切口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压疮、神经以及血管的损伤等并发症进行重视,及早进行预防措施,术后对患者的创面及周围皮肤进行密切观察,定时对患者的进行翻身,对受压部位进行按摩[8]。该文中对该院收治的40例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术后1、2、4个月的膝关节功能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对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护理指导可以提高患者的股四头肌肌力,改善患者膝关节功能,提高患者的预后效果。
综上所述,早期康复护理在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的应用可以促进患者膝关节功能的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