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韩程伟
人们常说“细节决定成败”,在RAW图像的后期调整中,关注画面的细节处理,完美地展示环境与主体亮度,或准确地表现主体外在质感与特征,不仅可以进一步完善画面形象的塑造,使读者获得视觉上的审美享受,更可以正确地传递图像信息,引导读者理解画面本意,完成作品主题的解读。本期介绍的两幅照片,看似着意处理细节,实质是在于阐发主题。
图1是摄于斯里兰卡佛牙寺穹顶长廊的一幅照片,以表现门口两位信徒的剪影为主,长廊显得昏暗与神秘,但暗部层次明显不足,需加以修正。
1. 原图(见图1)摄于柬埔寨吴哥塔将军庙。当时发现摆摊的小贩卧躺在摊位不远处树丛中的吊床上,显得十分悠闲与惬意,边上的摩托是他运载商品的交通工具。在柬埔寨,吊床和摩托几乎随处可见,成为老百姓常用的生活用品,也成为柬埔寨平民的一种生存标记,于是我以小摊上的货物为前景,拍下了摊主富有特色的经营状态与生活态度。但是由于人物所处位置和摊位的亮度不一,所以便以两头兼顾的曝光量将它拍摄了下来,人物显得比较暗,乍一看并不醒目。
图1
2. 在Lightroom中导入原图,进入基本调板,按图2数据调节色调中的明、暗影调滑块,获得图3效果,树丛与人物亮度得到改善。
图2
图3
3. 继续调整曝光度与对比度(见图4),提升整体亮度,获得图5效果。
图4
图5
4. 调整偏好三项,提升色彩明度与饱和度,具体数据见图6,画面效果见图7。
图6
图7
5. 至此,感觉摊位前的地面亮度过高,上部树丛太黑,导致头重脚轻。点击线性滤镜工具,并在预览图下方向上拉出一渐变部位(见图8下部红色区域),然后调节拉出的线性滤镜工具调板中的曝光度、对比度、高光等相关各项(调整项数据见图9),获得图10效果。
图8
图9
图10
6. 提亮人物亮度。点径向滤镜工具,在人物位置按图11状态拖出选区,再按图12调节相关项数据,将人物亮度提高,效果见图13。
图11
图12
图13
7. 纵观画面,背景中右上角几块绿色树叶的亮度稍高,比较抢眼,需将其压暗。点选画笔工具,在亮区中涂抹,位置见图14红色板块,画笔设置、调节项及具体数据见图15,使背景中树叶的亮斑不至于过于突兀。
图14
图15
8. 按常规点开镜头校正调板,勾选“删除色差”复选框(见图16)。
图16
9. 最后导出成图(见图17),使主体鲜明,主题突出,画面含义一目了然。
图17
1. 此片摄于大吴哥9月下旬的一个上午,在大吴哥正门,巧遇了一群僧侣,便趁他们跨入庙门时抓拍了几张,这是其中的一幅。由于逆光,拍摄时又以表现亮部细节为准进行曝光,所以画面人物形成了半剪影效果,导致吴哥窟古建筑的质感与细节展示不够(见图18)。
图18
2. 进入基本调板,按常规调节影调与画面明暗层次,具体经过高光、阴影、白、黑色阶的调整(见图19数据),获得图20效果,画面暗部细节开始显露,甚至天空也露出蓝天、白云。
图19
图20
3. 进一步调节基本调板最下部的“偏好”三项(见图21所示数据),色彩饱和度得到提高(见图22),注意“清晰度”项不可调的太高,否则黑白交界处(尤其树叶与天空交界处)会出现明显的白色“数码边线”。
图21
图22
4. 为了调节画面中涉及的天空、僧袍、石窟及树叶的色彩,需进入HSL/颜色项进行单色调节,点击颜色项,并选点蓝、橙、浅绿和洋红四个色块。
①蓝色
调天空色彩。经过适当提高饱和度、降低明亮度,使蓝色略微加深,再将色相右移(具体数据见图23),使天空色彩略偏紫,以防止发青,使之更为自然(画面效果见图24)。
②橙色
调僧袍。为使僧袍不过于刺眼,将饱和度降低,同时也将明度降低,并将色相往暖色方向移动,使僧袍显得更暖。
③浅绿色
调整树叶。画面显示树叶过亮,便将其饱和度调低,明度也调低,同时将色相向绿色方向略微移动,使树叶中鲜亮的部位变得暗沉些。
④紫色
调节石窟建筑的颜色。由于石窟建于公元12世纪,历史年代久远,采用的岩石大多是带有红褐色的砂岩,由于久经空气、烈日与风雨的侵蚀,原本艳丽的色彩已不复存在,加上表面青苔等植物的生长包裹,石质显得斑驳发青,所以拟添加洋红,采用提高饱和度并提高亮度的方法,同时将色相移向红色,使石质中透露出些许暗红来,以显示历史的痕迹。
四种色彩的调整数据见图24,而图片的调整结果见图25,基本达到了设想的效果。
图23
图24
5. 强化岩石质感
尽管颜色与亮度层次做了修改调整,但由于画面中的石窟建筑处于逆光的阴影面,显得比较平,缺乏应有的尖锐和立体感,尤其将图像放大后观察,感觉细节锐度不够,石质偏软(见图25)。
图25
①调细节
点开细节调板,按图26调整“锐化”栏下的四项,提高石块的清晰度,获得图27的视觉效果。
图26
图27
②调色调
返回基本调板,调高曝光度与对比度,具体数据见图28,调整画面中石质效果(见图29)。
图28
图29
6. 勾选“删除色差”
点开镜头校正调板,勾选“删除色差”复选框。
图30
7. 导出成片,获得图31效果。
图31
至此,本章教程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