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广生,罗民掀,孟凡莉,王 悦
(1.山东省梁山县武术运动学校,山东 济宁 272600;2.北京市海淀区体育局少年儿童业余体育学校,北京 100080;3.首都体育学院研究生部,北京 100191)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武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其运动形式与内容十分丰富且蕴含了深厚的文化意义。作为我国武术百花园中的一朵静花,太极拳深受世人的喜爱并逐渐普及开来。太极拳起源于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是中华民族传承已久的文化遗产。太极拳从创拳以来,经历了300多年的风雨洗礼,现今由于它不受性别、年龄、民族、文化层次等因素的限制,得以在社会上广泛地传承与发展。太极拳的动静结合诠释了武术的刚劲与柔美,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深入挖掘文化内涵,构成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吴式太极拳以其独特的风格和鲜明的特点,成为太极拳中主要五大流派之一。吴式太极拳从杨式太极拳的拳式发展创新而来,吴式太极拳在运动外形上与其他太极拳一样,都是以松、柔、圆、缓、匀为特点,要求动作轻松、舒展、柔和、缓慢。吴式太极拳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养生价值和广泛的群众基础,通过对吴式太极拳的衍变脉络进行系统地梳理,对整个发展历程与发展背景有画龙点睛的作用,从而以史为鉴,使吴式太极拳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吴式太极拳在北京地区的传承与发展。
1.2.1 文献资料法利用图书馆、中国知网等信息渠道查阅、整理近几年有关文献资料、新闻、刊物,了解吴式太极拳的起源、特点,以及吴式太极拳在北京地区传承与发展现状情况。
1.2.2 问卷调查法为了能更全面地了解北京地区吴式太极拳练习者的练习情况,本课题以北京地区吴式太极拳练习者为对象,拟一份调查问卷,提出了一些关于练习动机、练习途径、练习时间等基本问题,并对问题进行整理分析。发放对象为北京市吴式太极拳各辅导站练习者,发放问卷113份,回收问卷112份,问卷回收率为99.1%,有效问卷109份,有效问卷率为97.3%。
1.2.3 实地考察法通过对北京地区吴式太极拳辅导站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北京地区吴式太极拳组织形式及传承途径与方式。(表1)
表1 北京地区吴式太极拳辅导站实地考察
1.2.4 个人访谈法拟定内容提纲,对北京地区吴式太极拳辅导站站长进行访谈,了解各辅导站发展情况,依靠专家实践经验及专业知识对所提问题进行整理分析。(表2)
1.2.5 数理统计法根据所研究的内容,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分析和绘图,得出相应结论。
2.1.1 吴式太极拳的起源吴式太极拳发源传承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蕴含了深厚的传统文化,其发祥、定型于北京市东城区,创始人全佑(1834—1902年)。清同治年间,杨露禅从河北来到北京,受聘于京城王府教授太极拳,并任旗营武术教练,全佑拜其为师学拳,后拜杨露禅之子杨班候为师。全佑兼得杨氏父子两代真传,经过精心学练,吸收了两人拳法之精华。清末,全佑脱离旗营后,设馆于北京东城水磨胡同,在教拳过程中,不断发扬其特点,逐渐形成了以柔化为主的独特风格,这是吴式太极拳最早的雏形。全佑的传人有其子吴鉴泉,弟子王茂斋、郭松亭等人。
吴式太极拳是在北京东城钱粮胡同“同盛福”的院子里定型的。吴鉴泉、王茂斋和郭松亭师兄弟3人在“同盛福”用了10多年的时间演练研究全佑传下来的这套拳,在(杨露禅)老架和(杨班侯)小架的基础上不断研究提炼,对全佑的快架加以改造,去掉跳跃发劲等高难动作,使之成为架式小巧细致,在舒展中求紧凑,在紧凑中又舒展大方。他们有了体会还要在几名学生身上试手,一招一式有明显效果才定下来。
2.1.2 吴式太极拳的特点吴式太极拳在运动外形上与其他太极拳一样,以松、柔、圆、缓、匀为特点,要求动作安稳、舒展、轻松、柔和、缓慢、均匀。然而,吴式太极拳作为太极拳大花园中的一支,又有自己独秀的芬芳。吴式太极拳结构严谨,理法兼备,坚持意形并重,身心双修,虚实清楚。其在身形、步法和运动中的主要特点是轻松自然、连绵不断、循规蹈矩、独具静态,以柔化为主,因势利导,以柔克刚,以静制动,以逸待劳,极柔软而后极坚刚。吴式太极拳的运动特点可以概括为16个字:轻静柔化,紧凑舒伸,川字步形,斜中寓正。这16个字体现了吴式太极拳的运动风格、特点和内涵,以及对身法、步法的规范和要求,是对吴式太极拳内外兼修、意形并重等特点的总结。
表2 专家访谈名录
表3 吴式太极拳主要传承人
表4 北京地区吴式太极拳组织机构的调查
2.2.1 吴式太极拳的主要传承人吴式太极拳主要传承人见表3。吴式太极拳传承至今,每代传承人都在全国多个地区为吴式太极拳的传承发扬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限于了解,本文在此只简单介绍第5代具有卓著贡献的生活在北京几位传承人。吴式太极拳第5代传承人刘伟,现任北京市武术协会吴式太极拳研究会会长,开蒙于形意拳名家骆大成先生,后拜吴式太极拳名家李秉慈先生为师,是吴式太极拳竞赛套路45式规定套路的标准示范者。现致力于北京吴式太极拳研究协会吴式太极拳教学任务。吴式太极拳第5代传人宗维洁,12岁随骆大成学习形意拳,后随李秉慈学练吴式太极拳及器械。1989年考入北京体育学院,1993年毕业留校任教。曾在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太极拳教学栏目担任讲解示范,数度应邀出访表演。
2.2.2 吴式太极拳在北京地区的传承机构目前,吴式太极拳主要以北京市武术协会吴式太极拳研究会为主进行传承和发展。北京武术协会吴式太极拳研究会于1984年1月15日成立。2016年4月24日,吴式太极拳研究会第7届换届大会刘伟先生当选为第7届北京武协吴式太极拳研究会会长。吴式太极拳在北京的辅导站由研究会初建时的5个发展到30个。社会体育指导员已有三四十人。 吴式太极拳在北京地区的辅导站有中山公园、景山公园、紫竹院公园、柳荫公园、天坛公园、东单公园、官园等。
2.2.3 吴式太极拳的传承途径与方式在访谈吴式太极拳第5代传人梁秀珍老师的过程中,了解到吴式太极拳的主要传承途径是社会传承和师徒传承,其次是家族传承。现今,中华传统武术的传承主要分为师徒传承、家族传承、社会传承和学校传承。其中,北京地区吴式太极拳各辅导站教学属于社会传承,也是现今运用范围最广的传承途径,其中也包括部分师徒传承和家族传承,但在学校传承这一方面还未实行,传承格局不够合理。
吴式太极拳的传承方式主要是口传身授和人格的影响,老师的亲身示范,手把手教授是吴式太极拳传承的重要方式。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讲练结合的方法进行套路教学及理论知识讲解,理论结合技术动作,随讲随练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技术动作的技击方法及重点难点。在语言讲解的同时,通过身体的姿势示范,达到动作技能的掌握。人格影响主要是指师父对弟子及从学者的道德影响,这种影响可能通过具体的事例,也可能是通过道德的垂范,也可能是通过言语的教导来完成。
2.3.1 北京地区吴式太极拳练习者的基本情况(1)北京地区吴式太极拳练习者的性别比例。调查结果显示,北京市吴式太极拳练习者的性别比例男性大于女性,男性练习者64人,占练习者总人数的59%;女性练习者45人,占练习者总人数的41%。究其原因可能有:①武术在传承的过程中具有封闭性,即传男不传女之说,历代武术的练习者中大多以男性为主,这种思想至今仍有所遗存,导致女性习武者少于男性;②如今大众健身项目之多,女性也有不同健身项目可供选择,如以柔力球、广场舞,水兵舞等健身项目来锻炼身体。
(2)北京地区吴式太极拳练习者的年龄分布。调查结果显示,北京市吴式太极拳20~30岁练习者4人;30~40岁练习者9人;40~50岁练习者23人;50~60岁练习者32人;60岁以上练习者41人。以中老年为主,分布不均匀。究其原因可能是:(1)由于青年以及青少年学习繁重,工作压力大,因而空闲时间被占用,且较多辅导站练习时间为早晨和上午,与上学及上班时间冲突导致学生和青年人群在练习者中所占比例较少。(2)50~60岁及60岁以上练习者为退休人群,因而有充裕的时间练习吴式太极拳,且老年人因上了年纪抵抗力差,易生病,从而比年轻人更有健身养生的意识。
(3)北京地区吴式太极拳练习者的练习目的。调查结果显示,北京地区练习吴式太极拳的群众练习目的占据前3位的价值取向分别是强身健体,占整体的38%;个人兴趣,占整体的21%;传承发展,占整体的19%。但以学习技击技术为练习目的练习者比率仅为8%,说明练习人群非常认可吴式太极拳具有强身健体的价值。太极拳不受场地、年龄、性别、装备等条件的限制,速度柔和缓慢,练习者可以根据自身条件调整动作的幅度,避免因动作幅度过大而造成扭伤或拉伤等运动损伤,这是中老年人把太极拳作为健身项目的重要因素。可见,人们非常注重吴式太极拳的健身功效,但是真正下功夫去学习它的功法和技法精髓的传人却少之又少。可见,人们对吴式太极拳的功法和技法精髓的认知有待提高,而不是只停留在健身养生层面。
2.3.2 北京地区吴式太极拳练习者初次了解吴式太极拳的方式调查结果显示,北京地区吴式太极拳练习者初次了解吴式太极拳以公园、朋友、家人及报刊书籍居多。因大多数练习者为退休人群,在逛公园锻炼身体时发现吴式太极拳辅导站进行练习为多,有38人,占总人数的35%;其次是通过家人朋友介绍,占总人数的18%;通过报刊书籍了解,占总人数的13%。通过网络资源以及比赛活动方式了解较少,分别占总人数的4%和9%,体现出吴式太极拳在网络资源宣传及比赛宣传方面的力度有待提升。
2.3.3 北京地区吴式太极拳练习地点通过表5可知,北京地区吴式太极拳练习地主要是公园广场,所占比例59%;户外空地所占比例21%,体育馆所占比例13%。由调查结果可分析出,选择公园广场、户外空地是考虑到经济的因素,这样既可以健身,又可以节省运动带来的消费。此外,通过集体练习吴式太极拳可以交到更多的朋友,消除孤独感;选择公园广场、户外空地练习也是展现自我的一种方式。目前,受交通、经济和家庭因素影响,大多数太极拳练习者基本上会选择免费的且离居住场所较近的活动地点锻炼身体,这些地点主要集中在城市广场、开放式公园、社区的健身路径等,也有对场地标准要求高的练习者会选择在居住地附近选择高标准的运动场馆和高档会所进行场地有偿的锻炼。
2.3.4 影响北京地区吴式太极拳练习者参加练习的因素调查结果显示,影响练习者参加练习因素所占比例最多的是天气原因,占总比例的54%,练习者表明北京地区多数吴式太极拳辅导站摄于公园内,遇风霜雨雪及雾霾天气辅导站会暂停练习,常会影响进度。其次是时间原因,所占比例31%,多数练习者无法兼顾工作学习与辅导站的练习时间,从而影响练习者参加辅导站练习。最后,只有少数练习者受内容难度和经济上的影响,占其比重的8%和3%。
3.1.1 吴式太极拳传承到现在已经是第7代,但仍在锻炼体系、传承方式上保留着浓厚的传统文化特色。
表5 北京地区吴式太极拳练习地点n=109
3.1.2 练习人群非常认可吴式太极拳具有强身健体的价值,但对吴式太极拳的功法和技法精髓的认知有待提高。
3.1.3 北京地区吴式太极拳在传承与发展上还存在着传承方式较为单一、传承传承管理制度机构建设不够健全、年轻后备人才匮乏等问题。
3.2.1 加大宣传力度,拓宽宣传渠道,丰富传承内容。利用先进科技技术如网络平台,电视转播等渠道,通过群众喜闻乐见更易关注的方式,广泛宣传吴式太极拳,扩大民众的认同度。
3.2.2 做好引导和监督。加强吴式太极拳的组织机构的建设,制订监管制度,政府相关部门协助监督,严厉打击个别人为了利益利用吴式太极拳的招牌,歪曲和夸大养生价值和技击价值招摇撞骗,达到获得非法收益的目的非法行为。
3.2.3 根据发展现状制订翔实的传承发展计划,推动吴式太极拳进入全国各类高校是解决学生因学业压力缺乏时间学习吴式太极拳这一情况的最佳路径,而且使吴式太极拳吸入大量学员得到可持续发展。将吴式太极拳引入校园,既可以大力宣传吴式太极拳,也可发展更多传承人以及师资力量,培养后备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