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生命册》人物形象形成原因

2018-03-13 12:31黄亚清武修萍王艳
新西部下半月 2018年12期
关键词:人物形象成因

黄亚清 武修萍 王艳

【摘 要】 文章解读作家李佩甫先生《生命册》中的人物形象形成原因:老百姓在国家历次历史探索中的命运沉浮,应对政策的智慧;人们抓住改革开放的努力奋斗与蜕变;作家个人的阅历及心路历程与探究生命真谛的创作意图紧密相连。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是作者功力的体现,透过人物我们感受到历经挫折每个人都找到了存在的价值。

【关键词】 《生命册》;人物形象;成因

一、时代巨变

时代巨变对人物性格形成有着相当大的影响。《生命册》里的那群人,无不是时代的产物,他们每个人的性格和命运都深深烙下了时代的印记。

1、老百姓对政策的理解及对策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几次政策大调整,落实过程中难免出错。文革期间,干部被批斗、下放是常有的事,对这些政策无梁村群众也有自己的理解。

1957年上半年,在反“右”斗争中,我国开始了“大跃进”和 农村人民公社化的步伐,其中農村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我党在“极左”思想的影响下,错误地高估了当时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而发动的一场过于激进的走向共产主义的运动。人民公社制度最大特征是“一大二公”,也就是统一生产和经营,集中劳动;对农业生产实行三级管理统一分配。生产和管理模式僵化,集权太高,劳动和分配不成正比关系,严重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集体劳动中出现了懒惰、喊口号、做样子的形式主义,最终导致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社会各项事业长期徘徊不前,大多数地方贫困落后,农民生活极其困难。就在这样的集体化时期,吃不饱是常有的事,最值得说道的是蔡国寅作为村支书,在“大跃进”之后的饥荒时期私分瞒产,竟然帮全村群众瞒下了十亩胡萝卜,救了全村人的命。

文化大革命是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方,发生的一场浩劫,从而引发了严重的内乱,带给了党、国家和各族人民严重的灾难。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在这个历史时期中最主要的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的矛盾,而不是当时认为的始终存在的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以及走社会主义还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的激烈斗争,甚或存在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存在着帝国主义进行侵略的威胁。

红卫兵的“革命无罪,造反有理” 以及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对无梁村的改变并不是翻天覆地的,唯一令全村人蒙羞的就是梁五方。梁五方是一个能工巧匠,通过干私活积攒了些钱财,盖了房,成了家。可在那个一大二公的年代,偷偷摸摸干私活是不容许的。虽然,村里人没有记恨,村长没有上报。可是他自立门户,揽私活,目中无人,连当年的“上尉军官”都瞧不上,最终把全村人都得罪了。他逞能独自盖起了一栋房,进一步加深了他同村里人的隔阂。“运动”来了,梁五方跟着倒霉了,在批斗大会上列举了他二十四条“罪状”。人们把对梁五方的怨,以及常年生活中的压抑全都撒欢似的发泄到了梁五方身上。粱五方因骄傲毁了自己,“运动”成为全村人的一次机会。房子被收了,老婆也被迫改嫁了,他最终被剥夺了一切!

2、人们抓改革“开放”机遇的努力奋斗及蜕变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计划经济虽然为中国早期的经济恢复和初步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缺陷越来越明显:政府与企业的分工不明确,完全无视价值规律与市场调节的作用,对国内经济的控制令人咋舌;工农业生产与商品经营均为强制性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导致生产者没有劳动积极性,丧失了扩大生产的兴趣。不得不依靠“大锅饭”过日子,经济发展缺少动力。

1978年12月,党中央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成了这次会议的主旋律,它是共产党的政治经济政策的一次史无前例的重大转折,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拨乱反正的会议,让秩序脱离混乱,放弃“阶级斗争为纲”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事业上。会议拉开了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新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逐步开辟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者笔下的吴春才一生最好的时候,就是在改革开放的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镇政府需要一个“万元户”。他生意不错,形象又好,成了县里夸富游街的第一人。随后,他去镇里开工厂,生意一度兴隆。

改革开放解放了生产力,给每一个人带来了机遇,中国人开始自我创业。见到好处,就不能守住自己的底线,因此像作者笔下吴春才这样的商人并不多见。真理向前一步便是谬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的发展,拜金主义也开始占据社会的各个角落。先富起来的人过于自私,违背了邓小平的社会主义理念。“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再由这部分人带动大家一起富裕起来。”富人违背了这一理念,导致中国人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作者特别形象的刻画了追逐金钱的骆驼,正是映射出这样的社会大背景。骆驼用尽心机拉拢官员,将范家福从副省长的职位上送进了监狱,更将记者夏小雨的五彩光环全部剥离。

二、作家自身影响——深深地植根大地

作家完成一部作品,终究离不开作家自己。《生命册》同样是这样,作者对基层权利的尖锐笔锋,以及对人心捕捉的力透纸背是离不开他自己的文学敏感的。

1、作家个人阅历

李佩甫是河南人,他的写作习惯是从中原文化的核心地带开始挖掘。他写的《生命册》是用都市和乡村、历史与现实相互对比的方式来书写当代中国普通大众的生活及残存的信念。透过小说的字里行间足可见人心的残破,以及迷信权力所带来的痛楚,李佩甫先生以其细腻、庄重的笔触,将人们受挫后怎样才能更加健旺地生长进行探寻。

李佩甫早期创作以乡土生活为主要题材,在讲故事的基础之上,分析当代农民的精神世界,根据小说人物的成长经历,反映出中原文化自身的生存环境。在这一点上,是与他多年在基层工作的经历分不开的,李佩甫下过乡当过知青,也做过工人,并在文化局任过创作员,而后从事编辑多年,可见,他对中国基层的事情清清楚楚,还琢磨透了老百姓的心性,尤其是对底层想往上爬的民众和总爱追求权欲的野心家。

2、作家的研究及觀点

社会的各行各业里都充斥着商业化,文学也不例外,当前有许多作家为生计考虑,使文学创作和出版进一步商品化,文学作品的思想性以及艺术价值趋向低劣。在这种境遇之下,李佩甫大胆承认作家群体的浮躁和迷失,并自觉思考文学的出路。李佩甫在《生命册》的创作中与追求商品化,突出娱乐化的流行创作手法决裂,追求切合生活,揭示社会矛盾,引发读者深思。正是基于作者的创作理念,才创造出了一个个鲜活的形象。“我”和骆驼一下海就给非法出版商当枪手。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更热衷于人民币,“我”和骆驼在当枪手失败后,不得不选择新的行业,南下寻找发展出路。这是“我”和骆驼人生的重大转折,也是作家对“我”和骆驼人物形象塑造的重大转折。作家通过这条线索的扩展和延伸必然地完成了“我”和骆驼人物性格的刻画和塑造。

李佩甫作为一名作家,他又不单单只是写作,他有自身的看法和态度。对于文学,李佩甫始终认为坚守和创新为文学的态度及方向。社会生活的多元化以及社会的大变革,给处在社会中的作家带来挑战,看不清楚文学的方向。一直以来,文学作为一个民族文化形式的重要载体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现在,文学不能跟上时代步伐,这是李佩甫自认为悲哀也是痛苦的事实。李佩甫在这样的困惑中不断地思考,才完成了他创作艺术的升华,创造出虫嫂这个矛盾体的人物形象。虫嫂,一个邋遢的外在形象里却包裹着伟大的母爱,包裹着顽强和责任。这是李佩甫久久思考的结果。

在李佩甫自己写的《文学的标尺》中,作者发问自己,发问作家群体,发问每一个乐于写作的人。“文学的商业化、垃圾化是一个民族的悲哀。文学一旦失去标尺,文学一旦失去它的建设意义和批评意义,就等同于打包出售的任何一种商品”。[1]文学的建设意义在于文学在满足作家发泄诉求以及读者索取诉求的同时,要为作家自身和读者建构一个标尺一个旗帜,在精神层次上引领大家,更要有民族文化意义上的探索和突破,这就意味着作家要在文学的创作方面和文学批评方面建设。李佩甫正是按照《文学的标尺》的思考,才使他走向了正确的文学创作之路,完成了一部部巨著,最终走向了矛盾文学的领奖台。

李佩甫的创作总有自己的一套理论,他自称是“植物说”,也可以解释为是研究“土壤与植物”的关系,他最独特的是他把人比作植物。植物扎根土里,完全依托土地生长。人与土地、与家族世代相传的意识不无联系。他就是这样深入挖掘中原文化底蕴,揭露中原人对权力的迷信,对金钱的崇拜,对光环的贪婪。作品中的“我”,就是其中的一种植物,无梁村就是土地,他生根发芽在无梁村,即使日后大展宏图,还是不能脱离无梁村,正如作者一直在文中提到的“我”是有背景的。而作为无梁村的村民他们心目中的“我”是在省城工作的人,拥有金钱和权利,办事借钱也成为他们最容易想到的途径。文中骆驼和夏小羽更是为了金钱和欲望迷失自我断送前程,他们这一类“植物”最终在城市的土地上吸取了变异营养,形成了怪胎。还有另外一方面就是李佩甫先生的这种“植物说”理论不只局限于创作中,还包含另一层深意,经济社会以牺牲生态为代价得到了高速发展,至今还在高速运作中。但是,社会发展了,大自然的生态危机又向我们走来,作者认为,人类怎么与大自然融合必然是关乎民族的新命题。向往天空时间久了,低头看到满目疮痍的大地,我们的家园已然丧失了先前的诗意,应该想到“也许,真正的敌人是我们自己。”[2]这也正是作者观点的核心部分。“植物说”指引李佩甫扎根生活,完成了一个个人物的刻画,“植物说”也引起了他对环境的忧虑。《生命册》中作者通过多年后“我”给“老姑父”上坟回乡,见到的环境变化产生了深深的忧虑。以及吴春才说起去县城开工厂失败原因是其它食品作坊添加各种添加剂似乎使食物美味新鲜,事实上工厂周围没有一只老鼠能存活。这些字里行间里揭露出的现象在当下生活极其普遍也深藏隐患,这是李佩甫自创的“植物说”形成的原因,也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三、结语

李佩甫所刻画的人物形象具有典型性和独特性,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现今社会经济飞速发展,而人们的精神却不能得到寄托,作家创作反映当下生活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对生活进行高度提炼和深化,对大众起到指引和启示作用。而《生命册》作为矛盾文学获奖作品是一定能够得到大众肯定的优秀作品,值得其他文学创作者、批评者、欣赏者去借鉴、深思。

【注 释】

[1][2] 樊会芹:李佩甫研究[m].河南大学出版社,2015.4:13,16.

【参考文献】

[1] 程德培.李佩甫的“两地书”——评《生命册》及其他六部长篇小说[J].当代作家评论,2012.5.

[2] 王学谦.人物与灵魂的深度——评李佩甫的长篇小说《生命册》[J].芒种,2013.1.

[3] 苗变丽.《生命册》:乡村和城市相继溃败后乡关何处[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

[4] 李佩甫.生命册[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2.

[5] 姚晓雷.乡土呈现中的一种知识分子批判——李佩甫小说的一个主题侧面解读[J].平顶山师专学报,2001.3.

[6] 周志雄.论李佩甫长篇小说《生命册》[J].小说评论,2013.

[7] 博微.论李佩甫小说的权力批判主题[J].名作欣赏,2008.4.

[8] 束辉.悬念生辉——谈李佩甫《生命册》的情节设置特点[J].平顶山学院学报,2012.6.

猜你喜欢
人物形象成因
聚焦语文要素,整合单元教学
中外小说中女性人物形象对比分析
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成因与应对
垛田形态多样性的自然成因探索
自相似视角下相对贫困成因分析
基于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校园欺凌成因及对策
基于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校园欺凌成因及对策
罗素悖论的成因
罗素悖论的成因
强化形象思维进行歌曲表演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