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岩
土家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受多元文化碰撞、冲突、融合等影响较小的民族,植根于土家族题材的电影亦因此获得了更广泛的自然化与民族化表达,并酝酿出了由自然性、民族性、社会性等共同交织而成的土家族独特的民族题材电影叙事模式,同时,这种独特叙述模式随着土家族的原乡土性与原生态性等文化元素的呈现,正在越来越切近地走入世界的视野,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
一、 土家族题材电影叙事的自然化表达
(一)童话式叙事
土家族题材电影是我国民族电影中的佼佼者,一方面,源于土家族生活区域的地灵人杰,另一方面,则源于土家族独特的民族风貌与人文特质。显然,土家族题材电影更适合进行热奈特所说的故事时间与叙事时间对等的现实题材的现实化叙事表达,而若试图以现实叙事表达童话叙事,则显然需要打破故事时间序列,在故事时间序列与叙事时间序列的非绝对对位中创造出强烈的跨度和反差,并将现实叙事中的时序以艺术化叙事交错开来,在美仑美奂的景色中展现出童话般的色彩。例如,电影《边城》即以一种具象化的现实童话式的叙事模式,映衬出了土家族风物人文的唯美秀色,影片简单、平实、醇厚的现实题材在奔放夜曲与竹管小笛的诗意化衬托中诠释了做一个快乐的人就如同选择渡人还是渡己般的意象。诚然,爱情对于现实童话,有着要么破釜沉舟,要么独饮鸩酒的解构,而在这样的童话叙事表达中,影片留下的仍是一段美好心灵光影中的美丽爱情。该片在这种童话叙事模式的叙事时间与故事时间的层叠交错下,迤逦建构起了由朴素人物、简单剧情、现实叙事等所交错而成的一曲纯净动人的生命恋歌。
(二)融合式叙事
从拉波夫的自然叙事视角而言,原乡土状态下所正在发生着的一切,都仅仅只代表着一种经验叙事。这种最基本的经验叙事显然与原乡土状态下的初始功能息息相关,而瓦伦茨基则将自然叙事概括为一种超越了叙事直击与间接经验叙事的原型化升华;这种升华恰恰基于其对雅克比视角下的文化机制进行的更深入的研究表达。土家族题材电影以其多重层叠的叙事时间与故事时间的交错,建构起了情景交融的童话叙事模式。叙事时间序列中的关系要素调整显著影响了叙事过程中的体式变化,进而融合式地升华了童话式表达的意涵。例如,《那山,那人,那狗》一片即在自然化的浓厚审美趣味下,将人與自然的经验叙事中的初始化功能表达以超越了叙事直击与间接经验的原型化升华,由畅达温润的姿态,以父子相继的年华代偿与情感代偿的深度融合的双重叙事抚慰着父辈老去的心灵,同时,以经验叙事初始功能对自然叙事的解构、融合、超越,而丰富了自然化平淡叙事的艺术化表达。
(三)根性叙事
土家族题材电影基于原乡土的自然化叙事以强烈的根性表达为叙事模式的进一步扩展,带来了由自然化向抽象化进阶的次第;一如莫妮卡·弗鲁德尼克在自然叙事学中所言,自然叙事中应尽可能地规避二分法的表达,而应更多地有机植入一种非自然的他者;进而得以由非自然的观察进行一种解构非模仿与反模仿的双重自然叙事;同时,由经验主义的视角而言,莫妮卡·弗鲁德尼克的自然叙事的抽象表达与阿尔贝等人的自然叙事建构法则等同样地强调了后现代实验主义在形而上层级的精神一致性。由此可见,针对土家族题材电影这一认知范式的研究,以虚拟真实艺术化光影中的自然描蓦为自然化叙事表达带来了突破自然枷锁的形而上表达。例如,《连心坝》一片不仅进行了土家族的人与自然的宏大叙事,且更进行了由土家族所主导的土、苗、汉三族深度融合的更加宏大的民族团结叙事表达。该片将土家族题材电影的自然化叙事模式进行了一种展现人与大自然伟大力量的表述。
二、 土家族题材电影叙事模式的民族化表达
(一)原生式叙事
在土家族题材电影叙事模式的自然性表达基础上,建构起了土家族民族性表达。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到少数民族区域视察,向土家族同胞给予慰问、关怀、抚慰,土家族题材电影中亦不乏这种血浓于水的原生表达,这种原生式叙事是民族题材电影最真挚的表达,绽放出了远比后现代更多元、多姿、多彩的形诸于民族性的自然、自主、自由的原生风采。这种新闻式钻石型叙事模式为民族文化、习俗、话语的三位一体表达建构起了原生式的叙事模式机制。例如,影片《惹巴拉女人》即以新闻式钻石型叙事模式,以土家族的织锦与织锦师为原型,采用了时空交错与爱情分隔的多维叙事技法,将土家族人民不同历史时代观照下的命运进行了一种精确对比式的全方位深刻描蓦。在这样的叙事过程中,影片将土家族区域的惹巴拉的大美之处,在山美、水美、风俗美、人美的四重并显的钻石型表达中为土家族同胞千百年来的精神意象进行了高度升华。
(二)民族式叙事
土家族题材电影拥有着异常得天独厚的民族文化资源。这种基于原生态的民族化色彩更易透过新闻式菱型叙事模式呈现出来;这种呈现方式能够从过份强调形式的叙事模式之中跳脱出来,不仅叙事主体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倾向于草根阶层普罗大众的表达强化,并且其抽象化的价值诉求等亦在这种菱型的叙事模式之中获得了复杂生成机制的嬗变升华。在对土家族题材电影叙事模式的渐进性梳理与探索的过程中发现,此种叙事模式更加切近于实践性的艺术累积与艺术变革,并为非民族化题材的电影创制带来了反哺与反观的参照。例如,《哭嫁》一片即以土家族的乡土习俗与特殊的历史遭际,再现了那个时代、那段历史中的,宏观与微观、共时性与历时性、能指与所指的基于叙事多重场景的抽象化表达。虽然许多土家族题材的影片对其民族性表达有所涉猎与映现,但是,在该片中观众却能够透过这种独特的民族化叙事模式,几乎遍览其典型风俗。影片囊括了土家族的接亲、哭嫁、跳撒叶儿嗬、摆手舞、吹打乐、花鼓子等极具区域代表性的风俗表达,从而为民族式叙事建构起了近乎标准化的表达范式。
(三)乡土式叙事
土家族题材电影中有着乡土化的原生态主体性表达,这种表达必须建立在针对个体的剖析与整体的代表性表达基础之上;而抽象的新闻式蜂巢型叙事模式以透过个体映照现实、透过个体映射整体、透过个体渲染全局的表达,为土家族题材电影寻获了一种乡土原生主体的精神归宿表达。例如,以反映土家族崭新面貌的《十八洞村》一片,即以一种农民本位与农民主体性的视角,以针对一村一户、一人一事的抽象且诗意化的叙事,在简洁、有力、抽象的精巧叙事架构下,以农民原生主体性的品格、尊严、精神,叙述着后现代新常态下人们所面临的扶贫脱贫的生活富裕、留住乡愁、保住绿水青山的三难抉择。该片以“扶贫先扶志,攻坚先攻心”等扶贫脱贫理念在诗意化的乡土式叙事抽象中,以田园交响与扶贫攻坚交汇成了一曲时代的最强音;同时,更以青山绿水与共同富裕写就了脱贫致富的人生诗篇,这种大写意的叙事模式,建构起了由个体抽象反观现实的具有极高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表达。[1]
三、 人性化升华表达
(一)多线性人性化升华
土家族题材电影的基于原乡土自然化与原生态民族化的叙事模式为更进一步的基于人性化的升华表达,铺陈了最佳的叙事模式基质。在追求后现代先进叙事模式表达的过程中,一条颠扑不破的铁律就是针对人性化的探索、揭示、升华;而围绕着人性叙事模式表达的叙事时空、叙事视点、叙事架构等,则是基于人性化叙事模式表达的层级递进的铺垫。在叙事的不断进阶递进过程中,叙事模式的创新必然使得有序的叙事模式出现许多后现代的特质,诸如叙事时空的交错表达、复合视点的融合表达、限知视点的复调表达等;而恰恰是这些后现代叙事模式的强力创新,才使得土家族题材电影的叙事模式得以由传统的单线性、单视点、单架构而向着多线性、多视点、多架构的方向得以快速跃迁。[2]例如,《1980年代的爱情》即以原汁原味的土家族文化进行了抽象化为文化符号的多线性的人性化表达,后现代式叙事的跳丧与哭嫁等文化图符更是形成了民族文化形诸于人性化的壮丽图景。该片在文化图符与文化图景表达下,由民族文化叙事艺术化影像进阶为基于普世价值意象化的叙事模式表达。
(二)多视点人性化升华
土家族题材电影叙事模式的多线性人性化升华,为少数民族文化事象的意象化升华提供了一条直指文化根性的表达道路。民族文化事象在影视映像中的迤逦呈现,既为土家族的民族文化传播提供了后现代的机遇,又为其电影叙事模式开辟出了一条植根于土家族特质的独特文化语境表达。文化语境中现象的抽象为影像文本的图符化,从更大的视阈之内为土家族题材电影带来了文化、艺术、语境三者的三位一体的深度融合。这种多视点、多语境、多元化的深度融合显然与土家族独特民族文化的外部环境叙事模式重塑和其内部规律的叙事模式渗透密不可分,并且,由渲染渗透过程中的组织叙事的叙事者视角,在不断的沉浸过程中,不由自主地切换为追随主体的准主体视角,从而在叙事表达完完全全超越叙事形式的抽象化表达之上,更进一步地实现了叙事表达的意象化升华。[3]例如,影片《我心飞翔》即以一种多视点的叙事模式,针对家国一体的人性化表达进行了基于民族根性灵魂的升华。该片以土家族有志青年在历史洪流中的多视点叙事,而描绘了一道瑰丽的英雄主义表达。
(三)多架构人性化升华
土家族题材电影的多线性与多视点叙事模式表达相对较易实现,而多架构的人性化表达则较难。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叶,中国电影人即在党的文化价值观、艺术观、影视观的指引下,以无产阶级勇于探索的精神,创制出了许多值得后现代创制者们学习的经典杰作。例如,《芙蓉镇》一片即以其所反映内容的深刻性、独特性、震撼性、严峻性,透过叙事完成了多架构的现实主义、象征主义、批判主义的三位一体的呈现与表达,将特殊时代下的政治映射进行了令人叹啘的人性错位、扭曲的无奈表达;并建构出了一幕令人痛惜的悲剧意象,该片从针对特殊时代下特殊个体的叙事剖析,反衬出了对人性、心灵、生命的三位一体的赞美、歌颂、抒情。该片以其叙事模式基于人性的意象化升華而为后现代的浮躁施以谦和、善良、平静等启示。[4]
结语
土家族题材电影中蕴蓄了丰富的土家族文化元素,这些文化元素为这一题材电影的叙事建构起了独特的自然化、民族化、人性化的表达;而基于民族化叙事模式中的新闻式的钻石型、菱型、蜂巢型等表达则为土家族题材电影的民族化叙事带来了由内而外、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完整、多维、深刻的抽象表达,最终,这些电影中的文化元素凝结成了土家族同胞所特有的文化意涵。
参考文献:
[1]王彦.《十八洞村》:一曲精准扶贫政策下的新田园诗[N].文汇报,2017-11-07(009).
[2]熊秋萍.融媒时代少数民族文化传播渠道研究——以恩施州土家族文化传播为例[J].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17,19(2):59-62.
[3]罗翔宇,彭晨.土家族民俗事象的影像书写与文化迷思——基于电影《1980年代的爱情》的文本分析[J].湖北民族学院学
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5(1):164-168.
[4]徐长爱.土家族苗族题材电视剧在民族文化传播中的作用[D].武汉:中南民族大学,2015: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