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教授)
我国财政部等五部委借鉴SOX法案框架,先后于2008年和2010年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简称《规范》和《指引》)。《规范》要求上市公司应当对本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披露年度自我评价报告,并可聘请具有证券、期货业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计。自此,我国诸多学者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有效性及影响因素展开了大量的研究(周守华等,2013;崔志娟、刘源,2013)。
近年来随着心理学在财务会计领域的运用,管理者过度自信这一心理行为也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重视,弥补了以“理性经济人”为基础的经典金融学理论的不足。而目前,从管理者过度自信角度研究影响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的文献尚不多见。因此,本文基于心理学理论对此进行探究,这对于检验我国《规范》的实施效果和丰富管理层过度自信经济后果研究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1.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目前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引起的经济后果;二是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三是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制度本身的建设与完善。鉴于本文的研究主题,仅对第二方面的相关文献进行述评。
国内外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影响因素的研究尚存在一些差异,国外研究更多关注的是影响内部控制缺陷的因素。Ashbaugh-Skaife et al.(2007)从公司整体特征角度研究了影响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因素,发现经营复杂、近期有组织变动、会计风险大、审计师辞职较多等特征都是影响企业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因素。Doyle et al.(2007)研究发现,规模更小、更年轻、经济实力更弱、更复杂、成长更快或者经历了重组的企业内部控制缺陷更多。另一部分学者从公司治理的角度研究了影响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因素。Krishnan(2005)研究发现,设立了独立的和具有财务经验的审计委员会的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缺陷的可能性更小。Hoitash et al.(2009)也发现董事会和审计委员会特征都与内部控制质量相关。Balsam et al.(2014)研究了高管股权激励与内部控制缺陷的关系,发现权益薪酬有助于提升内部控制质量。
我国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影响因素的研究则主要集中在分析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现状以及基于公司特征角度研究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等方面。周守华等(2013)通过分析2012年所有A股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情况,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在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格式、及时性和准确性、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以及内部控制审计费用等方面都存在诸多问题。方红星等(2009)从企业特征、公司治理和外部审计等方面研究了影响自愿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因素。赵息、许宁宁(2013)研究发现,管理层权力越大,上市公司管理层越倾向于隐瞒已经存在的内部控制缺陷。王海滨、于长春(2014)研究发现,当管理层发现企业的经营状况较差时,就会产生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动机。
通过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相关文献的梳理可以看出,就计量方式而言,国外主要以是否披露内部控制缺陷来度量内部控制质量;我国学者则多以是否披露内部控制信息作为高质量内部控制的代理变量,而对于所披露的内部控制信息的质量并没有过多涉及,对内部控制五要素信息披露质量的研究更是缺乏。就研究内容而言,国内外研究主要是在公司层面研究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状况,而基于管理层个人特征角度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研究尚不多见。管理者作为企业经营管理和决策的核心,对内部控制建设和实施起着关键的作用,尤其是对于过度自信的管理者而言,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行为能反映出管理者的个人意愿和动机,而既有的基于管理层过度自信的角度研究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的文献尚显不足。
2.过度自信。过度自信是指人们倾向于高估自己成功的概率而低估失败的概率的一种心理偏差(Wolosin et al.,1973)。大量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普遍存在着过度自信的心理特征,管理者尤其严重(Alicke,1985)。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企业财务和行为的影响,以弥补以“理性经济人”为基础的经典金融学理论的不足。Nofsinger(2005)研究发现,过度自信会导致企业管理者过度投资,并使用过多的债务融资。Brown、Sarma(2006)发现,管理者越过度自信,越容易实施并购,特别是多元化并购。姜付秀等(2009)也发现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的总投资水平、内部扩张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孙光国、赵健宇(2014)认为,过度自信的管理层可能会高估企业未来的收益,低估未来的损失和投资风险,为了达到预期投资收益目标,可能采取较为激进的会计政策,从而影响公司的会计稳健性。该类研究多证实了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企业行为的负面影响。
而余明桂等(2013)认为,管理者过度自信在企业投资决策中的作用并不完全是消极的,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风险承担水平显著正相关,而更高的风险承担水平有利于提高企业的资本配置效率和企业价值。易靖韬等(2015)研究发现,高管过度自信会促进企业加大创新项目的投入和产出,从而提升企业的创新绩效。
由此可见,管理者过度自信这一非理性因素对企业财务和行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认为除了以上这些,管理者过度自信还会影响企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行为。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容易低估企业风险,进而容易对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内部控制制度设计产生偏差,降低了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
《规范》要求上市公司应当对本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并披露年度自我评价报告。同时指出,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披露的范围不仅包括主要单位、业务和事项以及高风险领域等三个方面,还包括重大缺陷、重要缺陷和一般缺陷的认定标准,并最终对评价范围是否存在重大遗漏形成明确结论。自《规范》实施以来,部分学者对内部信息披露情况进行了研究,发现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在格式、及时性和准确性、缺陷认定标准以及审计费用等方面都存在诸多问题(周守华等,2013)。
如果不考虑我国内部信息披露制度本身,管理层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又起到了什么作用呢?池国华等(2014)认为,内部控制是以“人”为核心的制度建设,企业的高管承担着内部控制建设和保持其有效性的主要责任。因此,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情况也必然受管理层的影响。同时,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过度自信是人们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过度自信的管理者更容易高估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低估风险,夸大自己对事件的控制能力(Nofsinger,2005)。而内部控制评价报告是管理层对外披露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实施的重要方式,过度自信的管理者更容易低估企内部控制建设和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低估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等级,降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假设1:
H1:高管过度自信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负相关。
国有企业“所有者缺位”和“一把手”制度致使国企对管理层的监督不到位,管理层更易滥用权力,经营决策也更多地体现了管理者的意愿。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是对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实施等情况的披露,而内部控制的本质是对权力的制衡,内部控制的实施会对管理层行为形成约束,作为“理性经济人”的管理层没有作茧自缚的动机(杨有红、胡燕,2004)。
刘启亮等(2012)研究发现,相较于非国有企业,国有企业内部控制质量更差。一方面,国企中对管理层的监督缺失,尤其是对过度自信的管理者缺乏有效的制约,导致其更容易低估风险,致使内部控制缺陷认定不够准确,降低了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另一方面,国企中内部控制建设相对不完善,导致了更低的内部控制质量,进而影响了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质量。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假设2:
H2:高管过度自信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的负相关性在国有企业中更显著。
相比非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因为其特殊的行业性质,科技研发投入力度更大。此外,研发投入具有周期长、风险大、不确定性高等特点,为了维持资金的长期投入和获取投资者的长期支持,高新技术企业需要向外部利益相关者传递企业研发项目良好和治理机制科学等信息,以降低信息的不对称程度,营造良好的外部投资环境,而良好的外部环境有助于企业进行创新(潘越等,2015)。但是对于高新技术企业而言,研发项目风险的评估、成果转化效果的预期等不确定因素更多,更容易使管理者产生过度自信的心理,而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往往更容易产生乐观的心态,低估项目风险,对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程度存在偏差,致使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质量降低。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假设3:
H3:高管过度自信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的负相关性在高新技术企业中更显著。
高管的行为决策会受到企业所处环境的制约,而不同规模的企业所处的环境存在显著差异(易靖韬等,2015),因此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对企业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也会存在差异。相比小规模企业,大规模企业经营范围更广,组织结构更庞大,管理者更容易产生过度自信的心理,高估自身能力,低估内部控制风险。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假设4:
H4:高管过度自信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的负相关性在大企业中更显著。
1.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本文的研究样本为2007~2014年我国沪深市A股上市公司,并剔除了金融类公司、上市年限不足1年的公司、资产负债率小于0和大于1的公司及研究区间内数据缺失的公司,最终得到8554个公司年度数据。为了消除极端值对样本回归结果的影响,本文对使用到的主要连续变量进行了1%~99%的winsorize处理。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数据来自深圳市迪博企业风险管理技术有限公司发布的迪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指数库,财务数据和公司治理数据来自国泰安数据库。
2.模型设定。对于假设1,模型设定为:
被解释变量为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LnICinf),用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指数加1取自然对数来衡量。该指数是迪博公司在内部控制五要素的基础上,自行开发设计的一套指标体系。它以上市公司定期披露的年报和内部控制评价报告为依据,衡量上市公司自2007年以来的信息披露状况,该指标体系包含5个一级指标、31个二级指标、87个三级指标。该指标已在学术界得到了诸多学者的认可(叶康涛等,2015;李万福、陈晖丽,2012)。
解释变量为高管过度自信,参考既有文献,采用两个指标进行衡量(OverCon1和OverCon2),OverCon1用薪酬前三的董事、监事和高管与整个管理层的相对薪酬衡量,OverCon2为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企业景气指数。
另外,参考既有文献,将控制变量设定为上市年龄(Age)、企业规模(Size)、资产负债率(Lev)、资产收益率(ROA)、销售增长率(Growth)、独立董事规模(Indep)、两职合一(Dual)、管理层持股比例(Mangeshare)、股权集中度(Negshrcr1)、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Inster)、四大(Big4),并控制行业、年度效应。变量定义如表1所示。
表1 变量定义说明
表2 变量描述性统计
H2~H4的检验,在模型1的基础上分别按照产权、是否为高新技术企业以及行业规模进行分组检验,其中高于中位数为大规模企业,低于中位数为小规模企业。
1.描述性统计。表2为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由表2可以看出,样本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ICinf)的均值为26.36,最大值为48.55,标准差为11.18,由此可见,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存在较大差异。高管过度自信指标(OverCon1和OverCon2)的均值分别为0.378和125.2,标准差分别为0.119和8.349,说明样本公司管理者过度自信存在较大差异。
2.相关性检验。表3为主要变量的相关性检验。由表3可以看出,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ICinf)与两个高管过度自信指标(OverCon1和OverCon2)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负相关,说明在不考虑其他因素影响时,管理者越是过度自信,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越低,与H1相符。其他变量的相关系数均未超过0.4,说明不存在明显的多重共线问题。
3.回归分析
(1)H1的检验分析。表4报告了高管过度自信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影响的回归结果,其中第(1)~(2)列为单变量回归结果,第(3)~(4)列为加入控制变量后的回归结果。从表4的回归结果中可以看出,高管过度自信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在1%的水平上显著负相关,证实了H1,即管理层过度自信程度越高,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越低。这一结果说明越是过度自信的管理者,越容易高估自身管理和对风险控制的能力,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越低,进而导致披露的内部控制信息质量越低。
(2)H2~H4的检验分析。表5是H2~H4的检验结果,其中,第(1)~(2)列是对产权性质的分组检验,第(3)~(4)列是对是否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分组检验,第(5)~(6)列是对企业规模的分组检验。由第(1)~(2)列可以看出,国有企业组中高管过度自信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在10%的水平上显著负相关,非国有企业组中两者并不显著相关,证实了H2。这一结果说明,相对于非国有企业,国有企业对管理者的监督缺失更加严重,代理问题更为突出,管理者的过度自信行为未能得到有效的控制,进而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的负相关性更加显著。由第(3)~(4)列结果可知,在高新技术企业组中,高管过度自信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在5%的水平上显著负相关,非高新技术企业组中两者并不显著相关,证实了H3。这是因为高新技术企业具有明显的行业特征,相对于非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的管理者更加具有冒险精神,故强化了管理者的过度自信的心理特征,致使其更容易低估风险,采取冒进的行为,进而导致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更低。由第(5)~(6)列可以看出,在大规模企业组中,高管过度自信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在5%的水平上显著负相关,小规模企业组中两者并不显著相关,证实了H4。这是因为在大规模企业中,管理层更容易产生过度自信的心理,也更容易低估内部控制风险,进而导致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更低。
表3 主要变量相关性检验
表4 高管过度自信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的回归结果
表5 产权性质、高新技术企业和企业规模分组回归分析
表6 高管过度自信与内部控制五要素信息披露的回归结果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取决于内部控制五要素信息的披露情况,为了进一步考察高管过度自信对内部控制信息质量影响的内在途径,本文对高管过度自信与内部控制五要素之间的关系分别进行了回归分析,回归结果如表6所示。
由表6可以看出,高管过度自信分别与内部环境、信息与沟通和内部监督要素信息披露质量显著负相关,与风险评估和控制活动要素信息披露不显著相关,但是从系数符号来看,也成反向关系。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内部环境要素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一般包括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内部审计、人力资源政策及企业文化等,而过度自信的管理者更容易高估自身能力,进而对企业制度及文化等方面的建设不够重视,因此管理者过度自信程度越高,内部环境要素信息披露的质量越低。信息与沟通要素能保证内部控制信息在企业内外部之间进行有效沟通,而过度自信的管理者更注重个人能力,更容易忽略信息在部门内外部的沟通和交流,因此管理者过度自信程度越高,信息与沟通要素信息披露的质量越低。内部监督要素是指对企业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内部控制缺陷并加以改进。而过度自信的管理者更容易低估风险,对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更容易出现偏差,因此管理者过度自信程度越高,内部监督要素信息披露的质量越低。
为保证研究结论的可靠性,本文进行了如下稳健性测试:①借鉴国外研究成果,采用Logit回归模型,用是否披露内部控制缺陷(ICW)作为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的替代变量进行检验。结果表明,高管过度自信与是否存在内部控制缺陷显著负相关,这说明管理层过度自信程度越高,企业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可能性越小。研究结果并未发生改变。②因为内部控制质量也可能影响企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即高质量的内部控制企业披露的内部控制信息质量也会较高,故在控制变量中,加入内部控制质量变量。内部控制质量采用“迪博·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加1并取自然对数,结果未发生改变。限于篇幅,以上结果未列示出来。
随着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不断推进,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制度也在不断完善,但是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情况的研究目前尚缺乏经验证据。本文从管理层个人特征角度出发,考察了过度自信管理者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发现管理者过度自信程度越高,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越低,并且该现象在国有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大规模企业中尤为突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管理者过度自信对内部控制五要素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发现管理者过度自信程度与内部环境、信息与沟通和内部监督要素信息披露质量显著负相关,而与风险评估和控制活动要素信息披露质量无显著相关性。
本文为检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制度的实施情况提供了经验证据,有助于认识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和完善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制度。同时,本文基于心理学理论,从管理者过度自信角度研究了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有助于完善经理人制度和规范管理者行为,同时丰富了非制度性因素对企业行为影响的研究。
周守华,胡为民,林斌,刘春丽.2012年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研究[J].会计研究,2013(7).
崔志娟,刘源.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报告的可靠性评价——基于2008~2010年沪市公司年报重述的分析[J].南开管理评论,2013(9).
Balsam S.,Jiang W.,Lu B..Equity incentives and internal control weaknesses[J].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2014(1).
方红星,孙翯,金韵韵.公司特征、外部审计与内部控制信息的自愿披露——基于沪市上市公司2003~2005年年报的经验研究[J].会计研究,2009(10).
赵息,许宁宁.管理层权力、机会主义动机与内部控制缺陷信息披露[J].审计研究,2013(4).
王海滨,于长春.内部控制缺陷、信息披露与利益相关者行为研究——基于A股主板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4(5).
姜付秀,伊志宏,苏飞,黄磊.管理者背景特征与企业过度投资行为[J].管理世界,2009(1).
孙光国,赵健宇.产权性质差异、管理层过度自信与会计稳健性[J].会计研究,2014(5).
余明桂,李文贵,潘红波.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风险承担[J].金融研究,2013(1).
易靖韬,张修平,王化成.企业异质性、高管过度自信与企业创新绩效[J].南开管理评论,2015(6).
池国华,杨金,邹威.高管背景特征对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研究——来自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会计研究,2014(11).
杨有红,胡燕.试论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对接[J].会计研究,2004(10).
刘启亮,罗乐,何威风,陈汉文.产权性质、制度环境与内部控制[J].会计研究,2012(3).
潘越,潘健平,戴亦一.公司诉讼风险、司法地方保护主义与企业创新[J].经济研究,2015(3).
易靖韬,张修平,王化成.企业异质性、高管过度自信与企业创新绩效[J].南开管理评论,2015(6).
叶康涛,曹丰,王化成.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能够降低股价崩盘风险吗?[J].金融研究,2015(2).
李万福,陈晖丽.内部控制与公司实际税负[J].金融研究,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