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南地区页岩气勘探开发进展及发展前景

2018-03-13 21:45马新华谢军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8年1期
关键词:川南龙马储集层

马新华,谢军

(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成都 610051)

0 引言

目前,中国页岩气勘探开发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已经在四川盆地奥陶系五峰组—志留系龙马溪组海相页岩取得了重大突破,探明了焦石坝、长宁—威远等千亿立方米级的大气田,2016年页岩气产量达到78×108m3。

为加快中国页岩气产业的发展,国家能源局出台了“十三五”页岩气发展规划,力争到“十三五”末中国页岩气实现年产量 300×108m3。川南地区是中国页岩气资源最丰富、开发最现实的区块,中国石油大力推进川南地区页岩气勘探开发,取得了重要阶段成果。本文简要回顾了中国石油在川南地区页岩气的勘探开发历程,总结页岩气勘探开发取得的进展,剖析技术创新对页岩气发展的推动作用,并对川南地区页岩气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分析,以期推动川南地区页岩气勘探开发实现更好更快发展。

1 川南地区页岩气地质条件及资源潜力

四川盆地及周缘地区广泛分布 6套富有机质页岩(见表1),每套层系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勘探评价。下震旦统陡山沱组在盆地周缘宜昌黄陵背斜直井压裂获得5 460 m3/d测试产量,但在盆地内部主要为浅水台地[1],且埋深过大。下寒武统筇竹寺组在川中古隆起金石、威远地区获得低产工业气流,在盆地周缘(长宁、城口等)热演化程度过高,有机质炭化且孔隙不发育[2],几乎都是微气井或干井,还没有取得突破。下二叠统页岩层系在四川盆地主要是海陆过渡相页岩夹煤层,川南筠连、兴文地区测试结果显示煤层的产气量远高于煤系泥页岩,属于煤层气范畴。须家河组须五段页岩在新场地区压裂获气,但产量低于同区的致密砂岩气。下侏罗统大安寨段的页岩在元坝地区压裂获气,但是整体热演化成熟度较低,以生油为主,开发效果不理想。上述 5套页岩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前景尚不明朗。

现阶段勘探开发实践表明,盆地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和北美Haynesville、Utica等为代表的高成熟页岩基本地质条件最为接近(见表 1),是目前最有利的页岩气勘探开发层系,现今中国几乎所有的页岩气商业产能都来自五峰组—龙马溪组。

表1 四川盆地6套页岩地层与北美页岩地质参数对比表(数据来自文献[3-5])

1.1 川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优质页岩分布稳定、储集层品质好

五峰组沉积时期,受广西运动影响,华夏与扬子地块碰撞拼合作用减缓,四川盆地及邻区形成了“三隆夹一坳”的古地理格局[6]。龙马溪组沉积早期(鲁丹期—埃隆早期)继承了这一古地理格局,同时南极冰盖融化造成全球海平面快速上升,整个川南地区处于大面积缺氧的深水陆棚沉积环境[7](见图 1)。龙马溪组沉积中晚期(埃隆中期—特列奇期),扬子板块与周边地块的碰撞拼合作用加剧,沉降中心向川中和川北地区迁移,海平面大幅度下降,川南地区于该时期从半深水陆棚向钙质浅水陆棚转化。

现今开发效果最好的龙马溪组底部龙一1亚段主要沉积于鲁丹期,以富有机质硅质页岩相为主,在乐山—龙女寺古隆起、黔中古陆和湘鄂西水下高地所夹持的深水陆棚区大面积连片分布,在川南的泸州地区最厚,厚度可达50 m,其次是川东的石柱—武隆地区,厚度约40 m(见图1)。

由于沉积环境稳定,川东和川南地区龙一1亚段富有机质页岩TOC、脆性矿物等地质参数很相似,但南方页岩气富集高产的核心要素是保存条件。川东高陡构造带断裂复杂,受雪峰山、大巴山等逆冲推覆作用的影响,页岩层系抬升幅度大,构造改造作用强,页岩气保存条件复杂[8],富集模式尚不清楚。除在构造稳定的焦石坝箱状平缓背斜的勘探取得成功外[9],川东的太和场构造、焦石坝东侧的大耳山构造、川东北巫溪地区的平安向斜和文峰背斜等页岩气探井都未取得突破[10]。这些地区页岩储集层受后期构造运动影响,地质参数横向稳定性变差;以大耳山构造(B1井)为例,该构造与焦石坝构造仅为断裂的上、下盘关系,B1井和焦石坝构造的高产井直线距离小于4 km,但是优质页岩段的孔隙度(<3%)、含气量(<3 m3/t)和地层压力系数(1.03)都比焦石坝构造显著降低,压裂后仅产微气且氮气含量高(19.5%),显示川东高陡构造带页岩气勘探开发风险相对高。

图1 四川盆地及邻区鲁丹阶岩相古地理及优质页岩厚度分布图

川南低陡构造带断裂规模相对小,构造抬升时间较晚[11],后期抬升改造幅度相对小[8],有大面积的构造稳定区(本文所述的川南地区主要指大凉山以东、川中古隆起龙马溪组剥蚀线以南、华蓥山以西、黔北凹陷以北的区域,见图1)。页岩储集层分布连续稳定,关键参数横向变化小,页岩气富集模式基本相同。从目前川南地区页岩气评价结果分析(见图 2),长宁、威远、自贡、泸州、富顺、永川、荣昌、大足等地区储集层横向连续性很好,有机碳含量为 3%~5%,孔隙度为4%~7%,含气量为4~6 m3/t,脆性矿物含量为55%~80%,Ⅰ+Ⅱ类储集层(划分标准见文献[12])厚度介于20~55 m,大部分地区地层压力系数为1.2~2.2。川南大部分地区的关键地质参数和已探明的长宁、威远、焦石坝等页岩气田相近,大面积稳定分布的优质页岩储集层能满足大规模商业开发的要求。

1.2 川南地区埋深4 500 m以浅页岩气资源落实、潜力巨大

川南地区从 2006年开始进行页岩气评层选区工作,2009年开始实施水平井钻井和体积压裂先导试验,2014年开始建设长宁—威远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2016年生产页岩气 28×108m3,进入快速规模上产阶段。历经10余年的不懈探索和持续攻关,对川南地区页岩气资源的认识程度不断提高。

图2 川南地区不同探区五峰组—龙一1亚段储集层对比图(剖面位置见图3)

图3 川南地区五峰组底埋深及建产区和接替区平面分布图

川南地区页岩气勘探开发动静态资料丰富。截至2017年5月,川南地区二维地震测网基本全覆盖,建产区内三维地震全覆盖;已完钻评价井60余口(见图3),评价井井距10~30 km,建产区评价井井距7~15 km;建产井200余口,为单井产能和可采资源分析积累了大量生产资料。目前,川南地区构造落实,地震预测与实钻埋深误差小于1%;TOC、孔隙度、脆性矿物含量等储集层关键参数预测准确,三维地震资料反演和测井评价结果(经岩心分析标定)误差小于储量计算要求;水平井产能与地质评价吻合良好,动态分析方法预测阶段累产与实际累产误差小于5%。研究表明,储集层地震解释、测井解释、产能评价等方法预测结果与实际地质特征和生产动态吻合程度高,川南地区地质特征认识清楚,页岩气地质资源和可采资源落实程度高。

目前,埋深小于3 500 m范围内建成了长宁—威远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实现了规模有效开发。在威远和泸州地区埋深3 500~4 000 m范围已经部分实现工业化开采,在大足等地也见到了很好的苗头(大足西山背斜的 Z2井直井压裂获近 5×104m3/d高产工业气流)。埋深4 000~4 500 m范围已经获得了工业气流,具有良好的勘探开发前景:泸州地区的L2井(龙马溪组埋深超4 300 m),位于有利的沉积相带(见图1),页岩TOC和脆性矿物含量高,Ⅰ+Ⅱ类储集层厚度超过 50 m(见图 2),平均孔隙度在 6.0%以上,平均含气量近6.0 m3/t,钻井见良好气显示;大足地区弥陀场向斜Z1井(龙马溪组埋深超4 300 m)在直井压裂过程中,因施工压力高,用液量和加砂量等施工参数明显小于长宁—威远地区直井压裂施工参数,测试产量依然超过1.2×104m3/d(见表2)。

目前川南地区被证实的资源丰度和产能较低的井主要有 3类:①靠近剥蚀泄压区,压力系数比较低(<1.2)的井(W1、N10井等);②靠近古隆起或水上高地、鲁丹阶优质页岩太薄(厚度小于20 m)(见图1)的井(W5井压力系数为2.0,测试产量为0.3×104m3/d),聂海宽等[13]也报道了中国石化区块内威页 1井钻探目的层存在古海岛或水下高地的地质风险;③距离通天断裂(昭104井等)或2级断裂(Y203-H2井等)过近的井。随着认识的深入,这3类井都可以在后续的页岩气勘探开发中尽量避免。综合考虑页岩储集层品质、保存条件、地面城镇规划区等地下、地面两个因素,评价川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埋深4 500 m以浅的优质页岩可工作面积超过2×104km2,地质资源量超过10×1012m3。资源落实,产能也已得到证实,开发前景明朗。

表2 川南地区直井压裂施工参数和测试产量对比表

2 川南地区页岩气勘探开发主体技术及实施效果

川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地质资源丰富,但地质条件与北美页岩气存在差异。在长宁—威远示范区建设过程中,早期主要以引进、消化、试验国外技术为主,地质认识程度较低,技术成熟度差,建井成本高(约1.3亿元),投产的页岩气井产量差异大,平均产量不高。通过不断实践、认识和技术攻关,示范区建设实施了 3轮优化调整,一轮一个台阶,设计不断优化,技术不断进步,管理不断提升,成本不断降低,效果显著提高,适应于川南地区3 500 m以浅页岩气的有效开发主体技术逐步成熟、定型。

2.1 长宁—威远示范区产能建设效果好于预期

在示范区产能建设的初期,设计的水平井靶体位置位于龙一1亚段的上部,距优质页岩底部20 m,且箱体范围较大(15 m),同时,采用常规三维剖面设计井眼轨迹、单伽马+螺杆实施水平井段地质导向、P110钢级套管、压裂均匀分段和段间无差别压裂参数设计,龙马溪组底部TOC、孔隙度和含气量均最高的优质储集层钻遇率低、造斜段狗腿度高、井眼光滑度和井筒完整性差,压裂过程中套管变形丢段多,砂堵、加砂难等复杂事故频发,压裂后主要形成双翼简单裂缝,没有实现体积改造效果,单井产量低(见表3)。

表3 长宁—威远示范区3轮优化调整对比表

针对上述问题,对水平井设计和钻井、压裂工程方案进行了全面的优化调整,将龙一1亚段精细划分为4个小层,锁定长宁区块水平井靶体位置为五峰组—龙一11小层、威远区块为龙一11小层(小层划分见文献[14]);采用双二维井水平井轨迹设计,降低摩阻,提高钻井时效;采用自然伽马+元素录井+旋转导向技术,提高了优质储集层钻遇率和井眼光滑度;并开展高强度套管试验,优化了压裂设计,加密分段,针对各段地质工程参数的不同,差异化设计各段压裂参数;同时开展了不同类型支撑剂、压裂液压裂效果对比试验。取得了显著效果,提高了Ⅰ类储集层钻遇率,大幅降低了井眼轨迹的复杂程度,体积压裂效果和单井产量明显提高。但由于地质工程一体化程度不高、套管强度普遍较低、井眼轨迹光滑度不够、套损仍时有发生等原因,Ⅰ类储集层钻遇率、井筒完整性和体积压裂效果等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针对第 2轮井存在的问题,全面推行地质工程一体化技术,开展地质工程一体化精细建模,精准设计水平井轨迹和导向方案,大幅提高了优质储集层的钻遇率[15];推行地质工程一体化导向,推广应用高强度套管,降低井筒套损,提高了井筒完整性,同时试验高性能水基钻井液,降低环保压力;推行地质工程一体化精细化、个性化压裂设计,应用微地震监测实时调整技术以实时优化施工参数,显著提高了体积压裂效果。

经过3轮优化调整,I类储集层钻遇率、井筒完整性和体积压裂改造效果显著提升,单井产量和最终可采储量大幅提高,长宁区块第 1年井均日产量由4.75×104m3/d提高到13.10×104m3/d,井均最终可采储量由0.53×108m3提高到1.21×108m3,威远区块第1年井均日产量由3.76×104m3/d提高到8.71×104m3/d,井均最终可采储量由0.41×108m3提高到0.75×108m3,主要开发技术经济指标好于开发方案设计(见表3)。

2.2 埋深3 500 m以浅页岩气有效勘探开发主体技术成熟、定型、可复制

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建立了本土化的页岩气勘探开发理论和技术体系,支撑了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建设,实现了提产量、降成本、控风险的目标。

2.2.1 页岩气评价选区技术

针对南方海相页岩构造演化期次多、目的层埋深跨度大的特点,学习、借鉴北美经验,在发展完善页岩储集层地震解释、测井综合评价技术基础上,增加保存条件、埋深等关键评价指标,形成适应南方海相多期构造演化背景下的页岩气评价选区技术(见表4),保存条件是川南海相页岩气富集高产的关键因素,可以采用压力系数来定量表征。在此基础上,优选了威远、长宁、昭通、泸州、渝西5个川南建产有利区,其压力系数均大于1.2,有效支撑了示范区建设和页岩气持续上产。

表4 川南地区页岩气评价选区参数与北美对比

2.2.2 页岩气开发优化部署技术

建立了适应四川盆地复杂地面、地下条件的水平井部署、平台部署、地面采输和数字化技术,充分满足了提产量、控成本、提效率的要求。

以充分利用地面、地下两个资源为目的,适应于川南地区地质和复杂地形条件,采用常规双排、单排、“勺”形井等相结合的平台布井方式,提高资源动用率。

以提高单井产量和资源动用率为目的,实施地质工程一体化水平井参数设计,轨迹方位垂直于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水平段长度为1 500~2 000 m,同时开展水平段长度为2 500~3 000 m的水平井试验,巷道间距300 m;并积极开展井距200 m左右的小井距试验。

以有效控制成本和提高作业效率为目的,地面工程采用标准化设计和一体化撬装技术,所有设备实现了工厂化预制;形成了“电子巡井+定期巡检+周期维护”运行新模式和“单井无人值守、调控中心集中控制、远程支持协作”管理新模式,缩短了建设周期,降低了建设成本,撬装设施减少后续地面建设投资50%。

2.2.3 页岩气平台水平井优快钻井技术

针对川南地区多压力系统条件下易垮易漏、部分地层可钻性差等难题,优化井身结构、采用气体钻井治漏提速;为有效降低大偏移距三维水平井钻井摩阻和扭矩,形成上部井段预增斜的“双二维”井眼轨迹剖面设计技术,狗腿度控制在8°/30 m以内,摩阻同比降低20%;为解决水平段页岩储集层摩阻大、易垮难题,形成两套国产油基钻井液,高性能水基钻井液试验取得初步成效,国产钻井液的费用比进口钻井液降低21%;针对平台下方储量动用难题,成功开展“勺”形井试验,靶前距缩短至50 m。通过不断实践和攻关,目前水平段长由1 000 m提高到2 500 m,钻井垂深从2 500 m增加到4 300 m,井深从3 790 m增加到6 000 m以上,平均钻井周期由175 d降低到最低近40 d,钻井效率得到极大提高,页岩气水平井实现了从“打成”到“打好”的转变。

2.2.4 分段体积压裂技术

川南地区具有水平应力之差在区块间差异大、破裂压力高等特征,给实现体积压裂带来了巨大挑战。通过引进与自主创新相结合,攻关形成了适应于3 500 m以浅页岩的水平井分段体积压裂技术,基于地质工程一体化精细压裂设计,实施差异化分段、优选射孔位置,“一段一策”设计个性化压裂参数;自主研发了“电缆泵送桥塞+分簇射孔、大排量、大液量、低黏滑溜水段塞式注入”分段体积压裂主体工艺,关键工具及压裂液体系也实现了国产化,性能和国外同类产品相当,大幅降低压裂成本。在此基础上,积极攻关3 500 m以深页岩体积压裂技术,在多个区块取得了明显成效。

2.2.5 工厂化作业技术

由于复杂山地地形条件下的场地、道路受限,页岩气建产规模大、工序多。为提高作业效率,攻关形成了“双钻机作业、批量化钻进、标准化运作”的工厂化钻井技术和“整体化部署、分布式压裂、拉链式作业”的工厂化压裂技术,实现了钻井压裂“工厂化布置、批量化实施、流水线作业”,钻井、压裂作业效率提高50%以上,钻前工程周期节约30%,设备安装时间减少70%,两井口间钻机整体移动时间小于等于1 h,6口井平台建设周期降至约1年,压裂作业达到12 h压裂2~3段的水平。

2.2.6 高效清洁开采技术

川南地区页岩气开采的同时必须保护区域环境。示范区建设过程中,围绕土地保护、地下水保护、地表水保护、工作液循环利用、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止、降低噪声影响等问题,攻关形成了页岩气清洁开采技术。通过采用平台化批量部署,节约土地资源 70%以上;采用作业液回收利用技术,返排液重复利用率85%以上;表层钻进采用气体或清水钻井技术、多层套管固井封堵,有效防止了地表饮用水污染;采用钻井液不落地技术、水基钻屑无害化处理及油基钻屑常温萃取处理,防止了固体废弃物污染。多项清洁开采措施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绿色开发,建产区环境质量与开发前保持在相同水平。

3 川南地区页岩气中长期发展展望

川南地区页岩气地质条件与美国Haynesville页岩气田相近。Haynesville页岩气田面积2.3×104km2,技术可采资源量(2.2~6.1)×1012m3[3]。2007年12月开始钻探第1口水平井,2008年1月投产,初期产量7.4×104m3/d,证明该区具有商业开发价值。气田先期主要在中央核心区建产,最高投入钻机近246台,2011年页岩气产量达到657×108m3,仅用5年左右的时间就成为美国最大的页岩气田,2012年达到产量高峰687×108m3,2016年年产量为 392×108m3,居全美第 3[16]。Haynesville页岩气田的开发实践表明,页岩储集层横向分布连续、稳定,开发技术一旦突破,就可全面复制,快速形成产量规模。同时,因为页岩气早期产量递减快(Haynesville第 1年产量递减率平均为 72%[17],长宁和威远大部分页岩气井压力半年内就降低到10 MPa以下,第1年递减率为60%~70%,在低压阶段(<6 MPa)又可以长期持续稳产,年递减率小于10%[18]),批量的钻井工作持续稳定投入是上产的重要保障。Haynesville页岩从2012年产量开始降低,就是因为受油气价格波动影响,活跃的钻机数量减少(仅 52台),新投入钻井工作减少之后产量也就明显降低[19]。川南地区有60多口评价井和 200多口生产井,生产规律逐步清晰,页岩气的主要开发制度(巷道、水平段长、水平井距等)经过优化调整后成熟定型可复制[20],按现有的开发技术来看,川南地区第1年单井平均产页岩气(9.5~11.0)×104m3/d,第2年起逐年递减60%,40%,25%,15%,…,测算单井最终可采储量(EUR)为(0.90~1.50)×108m3,根据后期逐年计划投入的工作量,即可预测中长期川南地区页岩气发展前景。

川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地质条件优越、埋深适中、资源丰富且落实,是大规模建产最现实的领域。经过10余年的探索、攻关和实践,3 500 m以浅有效开发的方法和手段成熟、定型、可复制,3 500~4 000 m效益开发技术也获得重要进展,正在攻关4 000~4 500 m作业技术,同时,形成了多种各具特色的页岩气作业技术和高效勘探开发模式,技术研发和管理体系不断完善,装备和队伍保障充裕,加之国家重视和地方政府的支持,川南地区页岩气大规模上产的条件已经成熟。中国石油已经开始批量投入大规模钻井工作量,川南地区页岩气的开发即将迈入与Haynesville 页岩气田2008年快速上产相当的阶段。

川南地区可工作面积大,中长期具备建成年产规模 500×108m3并长期稳产的基础。根据地质评价工作和地面条件调查,扣除剥蚀泄压区附近压力系数小于1.2、古隆起或古水下高地附近优质储集层厚度小于20 m以及距主要断裂400~700 m区域的地质资源低丰度区,扣除城镇、风景区、保护区等地面条件不允许建产的区域,川南地区埋深小于4 500 m的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可工作面积超过 2×104km2,资源量超过10×1012m3。其中,埋深3 500 m以浅的可工作面积为2 500 km2,资源量为 1.2×1012m3,可以实施水平井3 600口以上,可建成年产200×108m3规模并稳产10年以上;埋深3 500~4 000 m可工作面积约7 000 km2,资源量为3.5×1012m3,可实施水平井7 000余口,可建成年产300×108m3规模并稳产15年以上;埋深4 000~4 500 m的面积超过10 000 km2,资源量超过5×1012m3,可以支撑年产300×108m3规模长期稳产。其中,中国石油“十三五”后 4年已经开始实施新的页岩气开发方案,落实并新增水平井近 600口,集中部署在长宁—威远的核心有利区,有利面积约1 500 km2,动用地质储量超过7 000×108m3(见图3)。“十四五”计划新投入1 600余口水平井,已经在直井(或直改平井)评价最有利的地区(泸州福集向斜、阳高寺构造,大足西山构造、长宁西双龙—罗场向斜等)计划实施三维地震,准备有利接替区块(见图 3),把川南地区页岩气勘探开发的风险控制在最低。

4 结论

通过地质评价工作,证实了川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优质页岩大面积连续稳定分布,储集层品质好,压力系数高,资源潜力大,是目前中国页岩气勘探开发最有利的领域,优选了威远—自贡—长宁作为“十三五”的建产区,长宁西—泸州—永川—威远东—大足等区块作为“十四五”的产能接替区。

通过长宁—威远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建设,形成了成熟、有效、可复制的页岩气勘探开发主体技术,基本掌握了页岩气水平井的产能特征和递减规律,川南地区单井最终可采储量已经提高到(0.75~1.50)×108m3,经济效益好于预期。

中国石油已经制定了川南地区页岩气中长期发展规划初步方案,在此指导下,完成了“十三五”上产的新一轮开发方案编制,预计“十三五”末达到100×108m3以上产量规模。川南地区页岩气迎来了快速发展的良好机遇,必将为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1]曹瑞骥, 唐天福, 薛耀松, 等. 扬子区震旦纪含矿地层研究[M].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1989: 1-94.CAO Ruiji, TANG Tianfu, XUE Yaosong, et al. Research of Sinian ore beds in Yangtze area[M]. Nanjing: Nanjing University Press, 1989: 1-94.

[2]赵文智, 李建忠, 杨涛, 等. 中国南方海相页岩气成藏差异性比较与意义[J].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6, 43(4): 499-510.ZHAO Wenzhi, LI Jianzhong, YANG Tao, et al. Geological difference and its significance of marine shale gases in South China[J].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16, 43(4): 499-510.

[3]HAMMES U, HAMLIN H S, EWING T E. Geologic analysis of the Upper Jurassic Haynesville shale in east Texas and west Louisiana[J].AAPG Bulletin, 2011, 95(10): 1643-1666.

[4]徐向华, 王健, 李茗, 等. Appalachian盆地页岩油气勘探开发潜力评价[J]. 资源与产业, 2014, 16(6): 62-70.XU Xianghua, WANG Jian, LI Ming, et al. Shale gas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potential in Appalachian basin[J]. Resources &Industries, 2014, 16(6): 62-70.

[5]董大忠, 高世葵, 黄金亮, 等. 论四川盆地页岩气资源勘探开发前景[J]. 天然气工业, 2014, 34(12): 1-15.DONG Dazhong, GAO Shikui, HUANG Jinliang, et al. A discussion on the shale gas exploration & development prospect in the Sichuan Basin[J]. Natural Gas Industry, 2014, 34(12): 1-15.

[6]邹才能, 董大忠, 王玉满, 等. 中国页岩气特征、挑战及前景(一)[J].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5, 42(6): 689-701.ZOU Caineng, DONG Dazhong, WANG Yuman, et al. Shale gas in China: Characteristics, challenges and prospects (I)[J].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15, 42(6): 689-701.

[7]樊隽轩, MELCHIN M J, 陈旭, 等. 华南奥陶-志留系龙马溪组黑色笔石页岩的生物地层学[J]. 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 2011, 42(1): 130-139.FAN Junxuan, MELCHIN M J, CHEN Xu, et al. Biostratigraphy and geography of the Ordovician-Silurian Lungmachi black shales in South China[J].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2011, 54(12): 1854-1863.

[8]刘树根, 邓宾, 钟勇, 等. 四川盆地及周缘下古生界页岩气深埋藏-强改造独特地质作用[J]. 地学前缘, 2016, 23(1): 11-28.LIU Shugen, DENG Bin, ZHONG Yong, et al. Unique geological features of burial and superimposition of the Lower Paleozoic shale gas across the Sichuan Basin and its periphery[J]. Earth Science Frontiers, 2016, 23(1): 11-28.

[9]郭彤楼, 张汉荣. 四川盆地焦石坝页岩气田形成与富集高产模式[J].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4, 41(1): 29-36.GUO Tonglou, ZHANG Hanrong. Formation and enrichment mode of Jiaoshiba shale gas field, Sichuan Basin[J].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14, 41(1): 29-36.

[10]吴伟, 谢军, 石学文, 等. 川东北巫溪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成藏条件与勘探前景[J].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7, 28(5): 734-743.WU Wei, XIE Jun, SHI Xuewen, et al. Accumulation condition and exploration potential for Wufeng-Longmaxi shale gas in Wuxi area,northeastern Sichuan Basin[J]. Natural Gas Geoscience, 2017, 28(5):734-743.

[11]LI Y, HE D, CHEN L, et al. Cretaceous sedimentary basins in Sichuan, SW China: Restoration of tectonic and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s[J]. Cretaceous Research, 2016, 57: 50-65.

[12]张鉴, 王兰生, 杨跃明, 等. 四川盆地海相页岩气选区评价方法建立及应用[J].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6, 27(3): 433-441.ZHANG Jian, WANG Lansheng, YANG Yueming, et al.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the evaluatuion method of marine shale gas in Sichuan Basin[J]. Natural Gas Geoscience, 2016, 27(3): 433-441.

[13]聂海宽, 金之钧, 马鑫, 等. 四川盆地及邻区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底部笔石带及沉积特征[J]. 石油学报, 2017, 38(2): 160-174.NIE Haikuan, JIN Zhijun, MA Xin, et al. Graptolites zone and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of Upper Ordovician Wufeng Formation-Lower Silurian Longmaxi Formation in Sichuan Basin and its adjacent areas[J]. Acta Petrolei Sinica, 2017, 38(2): 160-174.

[14]赵圣贤, 杨跃明, 张鉴, 等. 四川盆地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小层划分与储层精细对比[J].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6, 27(3): 470-487.ZHAO Shengxian, YANG Yueming, ZHANG Jian, et al.Micro-layers division and fine reservoirs contrast of Lower Silurian Longmaxi Formation shale, Sichuan Basin, SW China[J]. Natural Gas Geoscience, 2016, 27(3): 470-487.

[15]刘乃震, 王国勇. 四川盆地威远区块页岩气甜点厘定与精准导向钻井[J].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6, 43(6): 978-985.LIU Naizhen, WANG Guoyong. Shale gas sweet spot identification and precise geo-steering drilling in Weiyuan Block of Sichuan Basin, SW China[J].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16, 43(6): 978-985.

[16]U. S. 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 (EIA). Shale gas production[EB/OL]. (2016-12-14)[2017-06-20]. https://www.eia.gov/dnav/ng/ng_prod_shalegas_s1_a.htm.

[17]郭克强, 张宝生, HÖÖK M, 等. 美国 Haynesville 页岩气井产量递减规律[J]. 石油科学通报, 2016, 1(2): 293-305.GUO Keqiang, ZHANG Baosheng, HÖÖK M, et al. Production decline laws for shale gas wells in Haynesville, US[J]. Petroleum Science Bulletin, 2016, 1(2): 293-305.

[18]张小涛, 陈满, 蒋鑫, 等. 页岩气井产能评价方法研究[J].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6, 27(3): 549-553.ZHANG Xiaotao, CHEN Man, JIANG Xin, et al. Productivity evaluation method of shale gas well[J]. Natural Gas Geoscience, 2016, 27(3): 549-553.

[19]HUGHES J D. Energy: A reality check on the shale revolution[J].Nature, 2013, 494(7437): 307-308.

[20]杨洪志, 张小涛, 陈满, 等. 四川盆地长宁区块页岩气水平井地质目标关键技术参数优化[J]. 天然气工业, 2016, 36(8): 60-65.YANG Hongzhi, ZHANG Xiaotao, CHEN Man, et al. Optimization on the key parameters of geologic target of shale-gas horizontal wells in Changning Block, Sichuan Basin[J]. Natural Gas Industry, 2016,36(8): 60-65.

猜你喜欢
川南龙马储集层
龙马春风、忠义千秋
“龙马”巡游
大数据在油气勘探开发中的应用——以川南页岩气田为例
川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3500米以浅探明万亿方页岩气田
川南页岩气水平井钻井技术难点与对策
川南古叙矿区煤层气资源有利区优选
川中震旦系灯影组储集层形成及演化研究
花岗岩储集层随钻评价方法及应用
四川盆地普光气田须家河组四段储集层特征
多源多相复杂储集层预测——以春风油田新近系沙湾组一段1砂组为例